诗情禅意话净慈寺

隐居西湖

<h1>  在杭州有一座寺庙,不仅历史悠久,地位显赫,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富有诗意。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两个景目与它紧密相连;杨万里笔下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更是让它声名远扬,流传千古。 它就是净慈寺。 </h1> <h1>  在清末民初发行的老明信片中,与净慈寺相关的明信片数量相当可观,特别是雷峰塔老明信片种类繁多,涵盖了国内国外多家出版商和杭州各大照相馆。这些明信片纪录了净慈寺和两大西湖十景景观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认识、解读这座千年古刹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h1> <p class="ql-block">南屏山下净慈寺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p> <h1>  净慈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是吴越王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被朝廷评定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成为千年皇家寺庙。</h1> 南屏山下净慈寺 1920年代杭州会阳堂 <h1>  历史上因高僧辈出,佛法昌隆,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日本曹洞宗,视其为祖庭。 净慈寺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h1> <h1>  净慈寺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屡毁屡建,依旧保留着清代的建筑风貌。</h1> 净慈寺 1910年代美国出版 片名误标为杭州西湖放鹤亭 <h1>  从净慈寺的历史影像中,我们不难发现,晚清到民国,绝大多数的摄影者都将镜头对准了净慈寺山门之前,万工池后,“南屏晚钟”碑亭所在区域,而真正净慈寺内的景象相对较少。</h1> <h1>最早的净慈寺山门</h1> 山门 佚名拍摄 <h1>  早期净慈寺山门前没有御碑亭。 美国人查尔斯 • 朗 • 佛利尔(Charles Lang Freer,1854-1919)1911年拍摄的净慈寺山门照片</h1> 山门 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 <p class="ql-block">从下面这张照片上可看出,那时山门的左边有一座牌坊,规模还不小。</p> <p class="ql-block">山门 民国老照片 佚名</p> <p class="ql-block">查阅资料,清未明初净慈寺山门东西两侧进口建有两座牌坊。东侧牌坊上题有“震旦灵山”,西侧牌坊上题有“湖南佛国”。</p> <p class="ql-block">“湖南佛国”牌坊 佚名</p> <p class="ql-block">“湖南佛国”牌坊 佚名</p> <p class="ql-block">“湖南佛国”牌坊 民国相片版明信片</p> <h1>  净慈寺山门的门额上“敕建净慈禅寺”为(公元1751年),乾隆南巡时所题,是竖着的匾。凡是山门挂竖额匾的寺院都为“皇家寺院”。</h1>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竖匾 (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竖匾 上海大东书局</p> 乾隆御题竖匾 上海商务印书馆A字片193#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竖匾 上海商务印书馆(片名误写为天竺寺)</p> 乾隆御题竖匾 杭州英华照相馆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竖匾 杭州月溪照相馆</p> <h1>1920年之后,御碑亭从后山迁移至山门前。</h1>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馆 1920年代上海中华书局 1920年代杭州宝记兴号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聚英旅馆</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新新旅馆</p> 1920年代上海风景片公司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日本出版</p> 1930年代日本出版 195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h1>  净慈寺大雄宝殿等内部建筑早在太平天国时期便毁于战火。很多建筑是民国五年(1916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建、重修的。因此,清末民初的净慈寺除了山门和后殿外,并无大型建筑 。</h1> <h1>  如今,我们看到的净慈寺,其建筑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步重建的。寺院建筑风格按传统中轴线建造,以金刚殿作山门,依次建有大雄宝殿、演法堂、释伽殿和钟楼等建筑。其前、中、后三重大殿展示其对称布局。</h1> <h1>  净慈寺和一般的禅宗寺院相比,很自己的特色。天王殿(即金刚殿)内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哼哈二将。</h1> 天王殿旧照 佚名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旧照 佚名</p> <h1>  在天王殿与大雄宝殿间的天井内,有一只巨大的香炉</h1> 僧人与香炉 191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h1>  大雄宝殿是净慈寺的主体建筑,高约20米,宽约15米,殿内供奉的不是如来佛等三世佛,而是毗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h1> 大殿旧影 佚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雄宝殿上《具平等相》匾额,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所题</span></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 196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从大殿远望雷峰塔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p> <p class="ql-block">从大殿远望雷峰塔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h1>  演法堂,其前身为宗镜堂。也叫永明塔院,此院是净慈寺首任主持、五代时高僧永明延寿禅师汇集《宗镜录》的场所,包含不少寺僧墓塔。另外,当年塔院牌坊亦留有清晰旧影,牌坊上文字为:加封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h1> <p class="ql-block">宗镜台宋智觉禅师延寿塔 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p> 永明塔院牌坊 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 <h1>  净慈寺钟楼西侧现为济公别院,院落主建筑是济公殿,供奉南宋著名禅宗高僧道济禅师,即民间俗称的济公。济公在灵隐寺出家,曾在净慈寺修行多年,后来成为净慈寺主持,圆寂葬于虎跑寺。</h1> 杭州虎跑寺济公塔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h1>  “济祖殿”在1932年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幸运的是,2015年,人们重建了这座殿宇,并命名为“济公殿”。关于济公的传说层出不穷,其中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他巧妙利用古井,将木料运送至净慈寺,助力寺庙的重修。因此,现今的净慈寺内,有一口井被命名为“神运井”,亦或是“运木古井”,以纪念这段佳话。 </h1> 运木古井 1920年代杭州宝记兴号 <p class="ql-block">运木古井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p> 运木古井 版不详 <h1>  钟楼就位于寺庙入口右手处。寺庙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最具规模的篝铸是在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当时信持夷简禅师募集铜材,铸成了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每日傍晚,夕阳西下,钟声在群山碧空中回荡,响彻云霄。</h1> <h1>  清末民初,净慈寺屡遭兵燹,楼毁钟失,消失了一百多年。</h1> <h1>  1984年12月14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000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大梵钟1只,铜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1万余公斤,造型古朴。铜钟上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共计6.8万字。每敲一下,余音2分钟之久。198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108下雄浑壮阔、沉郁磅礴的钟声,回荡在杭州上空,宣告了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的新生。</h1>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 <h1>  由于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多孔穴,嵌空玲珑,佛寺晚钟敲响,经石穴回荡互激,钟声传播到十多里外。南屏晚钟的景观名,也由净慈寺之钟声而来。</h1> 南屏晚钟御碑亭 民国相片版明信片 <h1>  虽然在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的排名靠后,但“南屏晚钟”在北宋已见于张择端之画《南屏晚钟图》,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其他的西湖九景的景目,都是到了南宋才有。</h1> <h1>  关于南屏晚钟的名称,历史上还曾有一个小插曲。康熙皇帝在1699年南巡时,御笔亲题西湖十景,他把“南屏晚钟”改成了“南屏晓钟”。他认为“晓钟”更能体现一种朝气蓬勃的景象。然而,这一更改并未得到广泛接受,最终在乾隆皇帝时期又被改回了“南屏晚钟”。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题字更改,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政治变迁。</h1> 南屏晚钟 1910年代美国出版 <h1>  《净慈寺志》生动描述了净慈寺优越的地理环境,“凭山为基、雷峰隐其寺、南屏拥其后、据全湖之胜”。同时隐喻净慈寺拥有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两大景观。在下面这枚绘画明信片中,御碑亭和那面璧照的中间有一池塘,就是净慈寺的放生池。故此,一塔一亭一池塘,就是早期南屏晚钟的经典画面。</h1> 西湖南屏晚钟 上海商务印书馆A字片91# <h1>  清末民初“南屏晚钟”老明信片上,雷峰塔位于净慈寺北侧,《南屏晚钟》御碑亭位于寺院后侧高处,塔寺相连的画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暮鼓晨钟,梵音悠扬的韵味。(早期片中放生池尚未开挖)</h1> 清代蛋白照片 佚名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钟 1908年法国凡尔赛图书公司发行</p> <p class="ql-block">南屏晚钟 1908年法国凡尔赛图书公司发行</p> 南屏晚钟 1910年杭州二我轩照相馆照片 南屏晚钟 1916年杭州会阳堂发行 雷峰塔 杭州城站世界社发行 南屏晚钟 杭州月溪照相馆 南屏晚钟 杭州涌金门有美书画社 南屏晚钟 杭州英华照相馆 南屏晚钟 杭州留芳照相馆 雷峰夕照 上海中华书局发行 <h1>  今天我们看到雷峰塔与净慈寺只有一街之隔,分为两个景区。有史料记载,1920年,也就是民国九年,杭城改造湖岸,修建了环湖路,此路因地处南屏山麓而被命名为南屏路(即现在的南山路)。正是因为南屏路的修建,把南屏山麓的净慈寺一分为二,放生池又称“万人池”、雷峰塔被独立于路北,“貌似”脱离了净慈寺。 “南屏晚钟”御碑亭也因此移至寺庙山门。1920年以后发行的明信片,片上御碑亭不复存在。</h1> 喜龙仁(瑞典)拍摄 杭州雷峰塔 1920年代上海福和烟行发行 杭州雷峰塔 1920年代汉口伊势屋(日本)发行 杭州雷峰塔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 <p class="ql-block">壁照 1920年代相片版明信片</p> <h1>  下面这张明信片,璧照前的放生池经过万人开挖,已初具规模,被称为“万人池”。</h1> 雷峰夕照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A字片190# <p class="ql-block">净慈寺与雷峰塔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p> <h1>  “南屏晚钟”御碑亭目前在净慈寺山门前东侧,山门前西侧还建有乾隆御制的“南屏晚钟”诗碑亭。</h1> <h1>  与其他以视觉为主的十景不同,“南屏晚钟”带给游客的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在这佛门清净之地,难得的清音悠扬,仿佛是一种别样的“看见”,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h1> <h1>  《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一词最早还是出现在北宋诗人林和靖的《中峰(雷峰)》一诗中:“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岭闻”。到了南宋,画家陈清波画了一幅《雷峰夕照图》。从此,“雷峰夕照”之说不胫而走。</h1>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聚英旅馆发行 <h1>  相传吴越王钱弘俶一直没有儿子,笃信佛教的他就常在佛前许愿,希望能早得贵子。后来,他宠爱的黄妃终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非常高兴,为庆贺黄妃得子,也为了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还愿,就修了一座佛塔,塔名叫“皇妃塔”,修建的地点是在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久而久之,人们不再称它为“皇妃塔”,而称为“雷峰塔”。</h1> <h1>  每到黄昏,夕阳笼罩,塔影横斜,傲立余辉,满湖金波,“雷峰夕照” 就此得名。这个景名,一扣地点,二扣时辰,一景双关,有浓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气息。</h1> <p class="ql-block">雷峰夕照 佚名</p> <h1>  1908年,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来杭州拍摄了这张照片,那时候的雷峰塔浸润着岁月的风雨沧桑。</h1> 杭州西湖雷峰塔 1910年代中华美术明信片 <h1>  百年后的今天,有人试图寻找这张照片的拍摄机位,破解当时的塔寺关系。(红框为拍摄位置)</h1> <h1>  雷峰塔之所以闻名遐迩,还因为《白蛇传》中“白娘子被镇塔下”的传说,白娘子与许仙这段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赋予了西湖景观丰富的人文情感内涵。</h1> 十八相送极限片 1920年代上海中华书局发行 <h1>  清末民初“雷峰夕照”图画明信片,版本众多,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晚霞镀塔,佛光普照的景色。</h1> 雷峰夕照 191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威廉·阿姆斯特朗(英国)1908-1910年拍摄 1908年法国凡尔赛图书公司发行 雷峰塔远望 1910年代日本出版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雷峰夕照 1920年代天津志成印制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佛国照相馆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浩佛照相馆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馆 雷峰夕照 1920年代杭州会阳堂(日本)发行 雷峰夕照 1920年代上海金锠印刷出版 雷峰夕照 1955年代浙江人民出版社 <h1>  西湖十景中,“雷峰夕照”是唯一损毁又恢复的景点。 1924年9月15日,矗立了近一千年的雷峰塔轰然倒塌。“雷峰夕照”景观从此名存实亡,西湖十景残缺不全。</h1> <h1>  2002年10月25日,新雷峰塔竣工落成。新塔建在原址之上,按照南宋时期楼阁式结构式样重建,让久违78年的“雷峰夕照”得以恢复,“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景象重现西湖。</h1> (图片源自网络) <h1>  “雷峰夕照”这个景名也被改过几次。一些南宋史料中,记载的是“雷峰落照”。 《西湖志纂》卷一记载,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时,欣赏了雷峰夕照的美景,但他觉得“夕”代表落日,寓意不好,便大笔一挥,改成了“西”,当时的御碑亭也因此立了“雷峰西照”的碑。乾隆十六年春,乾隆写了《雷峰西照》诗,并建了御书亭。</h1> <h1>  现在这座六角单檐攒尖的夕照亭,是杭州在2000年和2001年雷峰塔重建及景区整治中重新修建的。</h1> <h1>  浙江是“东南佛国”。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佛祖舍利共有4处,其中2处在浙江,一是供奉于宁波阿育王寺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二是出土于雷峰塔地宫的“佛螺髻发舍利”。</h1> <h1>  佛祖舍利 ,供奉于佛寺之内, 才有意义! 正所谓,见舍利如见佛祖 。目前其它3处佛祖舍利均供奉于佛寺之内,唯独“佛螺髻发舍利”除外,现在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h1> 金涂塔 2001年杭州邮票公司 <h1>  净慈寺作为南宋皇家寺院,有一代高僧加持,完全有资格供奉稀世珍宝“ 佛螺髻发舍利 ” 的阿育王塔,期待有朝一日能成为“镇寺之宝”。</h1> <h1>  雷峰塔与净慈寺在空间上形成“塔寺呼应”的景观体系(塔立山巅、寺隐山麓),功能上互补宗教仪式与精神体验,共同构成西湖“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缩影。二者通过诗词、传说、建筑等载体,成为杭州“江南文化”的标识性符号。</h1> <p class="ql-block">雷锋夕照 陈志华拍摄</p> 202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