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课堂育新苗 农耕研学觅真知——济宁学院附小冠亚校区一年级三班“户外课堂”研学活动

lin

<p class="ql-block">  当春耕的泥土气息与非遗文化的艺术之美相遇,课堂的边界被悄然打破。</p><p class="ql-block"> 4月13日,济宁学院附小冠亚校区一年级三班在班主任楚国峰老师的带领下,师生携手走出教室,在翻土播种、植物拓印中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课堂”。这场活动以“农耕+非遗”双线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劳动教育、文化传承与学科知识有机衔接,成为探索素质教育多元路径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b>新场景:从黑板到田野,学科知识“活起来”</b></p><p class="ql-block"> “注意秧苗间距,数学课的测量知识可以用上了!”“观察种子结构,这是科学课的植物生长知识!”活动现场,学生们卷起裤脚、手扶犁耙,在指导下完成翻地、播种、覆土等春耕全流程。</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纸上谈兵”,语文课本中的“汗滴禾下土”化作额角的汗水,数学课的“单位换算”应用于田垄规划,科学课的“光合作用”在秧苗间具象呈现。</p> <p class="ql-block">  “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跨学科的综合学习。”班主任楚国峰老师表示,活动设计紧扣新课标要求,通过农耕实践将多学科知识融入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新传承:植物拓片巧手作,非遗技艺润童心</b></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春耕是体力的锤炼,非遗手作体验环节则是一场美育的浸润。在“植物拓片制作”活动中,学生们采集油菜花、三叶草等田间植物,通过捶打拓印将自然纹理永久定格在棉布上。古老的植物染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原本普通的树叶花瓣化作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拓印的力度决定了图案的清晰度,这需要耐心和专注力。”老师认真讲述着制作的细节,许多学生惊喜地发现,劳动中常见的植物竟能变身艺术创作素材,传统文化的智慧悄然根植心间。</p> <p class="ql-block"><b>新理念:五育融合,培育“完整的人”</b></p><p class="ql-block"> 这场研学活动背后,是济宁学院附小冠亚校区“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度落地。班主任楚国峰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我们通过‘农耕+非遗’的双线设计,不仅强化劳动技能,更让文化自信、生态意识、团队协作等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