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空杯以待

中正

<p class="ql-block">​​​暮色漫上茶席时,紫砂壶口腾起一缕白雾。滚水注入茶盏的瞬间,蜷缩的茶叶骤然舒展,在琥珀色的茶汤里跳起轮回的舞蹈。看着那些上下浮沉的叶片,忽然明白茶道中"一期一会"的深意——每个当下都是不可复制的茶汤,人生的况味正藏在这样的起落之间。</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总以为泡茶是场仪式,如今才懂注水的轻重缓急才是真章。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在追逐更好的茶叶,却忘了修炼澄明如泉的心境。那些在异乡辗转的夜晚,为爱人烹煮的姜茶;加班至凌晨时,同事递来的即溶咖啡;医院走廊里,陌生人分享的保温杯热水——真正浸润生命的从来不是茶的名贵,而是掌心的温度。</p><p class="ql-block">​​​茶汤渐凉时最见茶人功夫。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将滚烫的茶碗捧给丰臣秀吉,待对方接住才说:"人生如捧热茶,忍得住灼痛,才能尝到回甘。"这让我想起胡同口修了四十年自行车的张师傅,他总在工具箱里备着菊花茶,车轮辋条间浸着茶香。当电动车取代了二八大杠,他把铺面改成共享单车维修点,茶壶里改泡起年轻人送的挂耳咖啡。时代的热浪扑面而来,有人被烫得失了方寸,有人却将灼痛酿成新茶的醇厚。</p><p class="ql-block">​​​最妙的品茶时刻往往在第三泡。经历滚水的茶叶褪去青涩,又不至过分沧桑,恰如苏轼笔下"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中正之年。想起江南某座古寺的扫地僧,每日申时必在廊下煮茶。有香客问他为何总用粗陶碗,老僧笑指庭中古柏:"二十年前碗是新的,茶是陈的;如今碗是旧的,茶是新的。"原来生命的美学不在于固守某种形态,而在于像经年茶垢般,将岁月的痕迹养成包浆。</p><p class="ql-block">​​​茶渣倒入竹篓时,紫砂壶内壁仍萦绕着余香。这让我想起敦煌藏经洞里的茶渣,千年后仍在诉说丝绸之路上往来的故事。人生这场茶事,重要的不是我们留下了多精美的茶器,而是是否让每个途经我们生命的人,都尝到了真诚的滋味。当夕阳把茶席染成暖金色,忽然懂得:所谓圆满人生,不过是学会在沸腾与冷却之间,始终保有一份等待回甘的温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