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井南社区召开国风国潮体验馆建设专题研讨会

红色研学专栏

<p class="ql-block"><b>凝聚共识推进红色文化与研学教育深度融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会员视频</b></p> <p class="ql-block">  新疆红色文化旅游促进会红色文化艺术中心倪建强、杨乐安、吴籽诺、张涵雅摄影报道: 4月12日,立井南社区联合新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红色文化艺术中心、新疆研学协会等单位,在"一号立井国风国潮体验馆"召开专题研讨会。水区苇湖梁街道党工委书记周道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会长王新福、秘书长程建新;新疆研学旅游促进会党支部书记那斯吐及红色文化艺术中心专家学者等20余人围绕红色文化建设、研学课程体系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打造红色文化新地标凝聚智慧力量。</p> <p class="ql-block"><b>多维赋能红色文化建设 ,激活历史记忆新形态。</b></p> <p class="ql-block">  会议聚焦如何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体验馆建设,形成"场景化+沉浸式"文化体验矩阵。据介绍,体验馆已建成工业馆、国潮馆、国粹馆等8大主题展区,收藏老照片、工矿仪器、老票证等5000余件珍贵藏品,完整呈现苇湖梁矿区从"屯垦戍边"到"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 针对红色文化提升路径,新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会长"三重融合"建设策略:</p><p class="ql-block"> 时空融合:在"苇湖梁记忆"展区增设VR数字史馆,通过360度全息投影还原1958年煤矿工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配合实物展柜中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谷祥峰荣誉证书,构建"物、景、人"三维叙事体系。</p><p class="ql-block"> 科技融合:借鉴潮州"红廉文化云展馆"经验,开发"立井南红色印记"线上平台,设置"党史精读""云游打卡""互动答题"等功能模块,实现线下体验与线上传播的双向引流。</p><p class="ql-block"> 业态融合:在国潮服装体验馆推出"红色主题换装秀",结合新疆非遗艾德莱斯绸工艺,设计红军军装、垦荒知青服等特色服饰,配套开展"重走长征路"实景剧本杀,让游客在角色扮演中感悟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色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倪建强提出了</span> “五红五进”为主题的“红色社区”文化建设。通过“<b>举红旗、唱红歌、走红线、讲红事、树红人</b>”等接地气的活动,让“<b>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在行里</b>”更接地气,从而进一步强化参与者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p> <p class="ql-block"><b>构建"五维一体"研学体系,培育实践育人新模式。</b></p> <p class="ql-block">  如何将5000平方米的体验馆转化为"行走的课堂",成为研讨焦点。新疆研学旅游促进会党支部书记那斯吐提出"五维一体"课程开发方案:</p><p class="ql-block"> 1. 学科融合课程:设计"红色工矿数学""屯垦戍边地理""民族团结语文"等跨学科项目。例如在工业馆设置"老机器中的力学原理"实践课,让学生拆解老式矿灯电路,学习欧姆定律。</p><p class="ql-block"> 2. 主题研学路线:开发"三线建设忆峥嵘""民族团结石榴红""非遗传承润童心"三条核心线路。其中"三线建设"线路包含"矿工食堂忆苦思甜""井下巷道模拟掘进"等12个体验项目,配套《红色工矿研学手册》,通过任务打卡强化知识吸收。</p><p class="ql-block"> 3. 师资培育机制:建立"专家导师+非遗传承人+社区讲解员"师资库,邀请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进行红色理论培训,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艾德莱斯绸扎染、哈萨克族刺绣等技能工作坊,打造复合型研学导师队伍。</p><p class="ql-block"> 4. 评价激励体系:引入"过程性评价+成果性展示"双轨制,学生需完成研学日志、手工作品、主题演讲等多元成果,优秀作品将在体验馆"小工匠展厅"长期展出,并纳入"红领巾奖章"评定体系。</p><p class="ql-block"> 5. 智慧管理平台:开发"立井南研学"小程序,集成课程预约、电子签到、任务发布、成果提交等功能,家长可实时查看学生学习轨迹,实现"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育人。</p> <p class="ql-block"><b>破解发展瓶颈,探索可持续运营新路径。</b></p> <p class="ql-block">  针对体验馆当前存在的三大问题,与会人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资源整合不足: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完善场馆设施。同时联合水磨沟区教育局成立"研学联盟",统筹辖区学校研学需求。</p><p class="ql-block"> 体验形式单一:开发建筑盲盒、人物手办等系列衍生品,在国潮市集设立"红色文创专区"。同步推出"老物件修复体验营",邀请文物专家指导学生修复老照片、矿灯等藏品,增强参与感。</p><p class="ql-block"> 宣传覆盖有限:与新疆日报、石榴云客户端合作开设"红色打卡地"专栏,制作《立井南的红色密码》系列短视频。联合抖音发起#国风国潮红色行#话题挑战,邀请本地网红开展"沉浸式探馆"直播,扩大品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会议成果</b></p><p class="ql-block"> 1. 成立"立井南红色研学教育基地",计划2025年暑期推出首期"红色工矿夏令营"。</p><p class="ql-block"> 2. 启动"百件红色藏品数字化工程",年内完成50%老物件3D建模与线上展示。</p><p class="ql-block"> 3. 建立"红色文化专家智库",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与课程研发。</p><p class="ql-block"> 4. 设立"社区研学基金",通过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方式保障运营。</p><p class="ql-block"> 未来展望:水区苇湖梁街道党工委书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道仁讲到</span>,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立足"红色基因库+研学实践场+民族团结窗"三位一体定位,把体验馆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基地,为新疆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基层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