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天津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这位老艺术家的形象代表了天津曲艺。</b></p> <p class="ql-block"><b> 天津号称“曲艺之乡”,能够获此雅号,应该说是近几代曲艺术表演艺术家的功劳,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机遇。不过凭心而论,天津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让曲艺去称门面 ,有点脚面长痦子——点低了。其实天津的京剧院、天津歌舞剧院、天津交响乐团……都不错!可是人家北京凭借着国家首都的身份,中国京剧院、中央乐歌舞剧院、中国芭蕾舞剧院、中央人民艺术剧院,碾压天津占尽了先机。 上海电影制片厂占据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头把交椅,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越剧都是手屈一指……河北的梆子剧、山西的晋剧、四川的川剧、陕西的秦腔、唐山的评戏、广东的粤剧、东北的二人转 ,天津这么大的城市,总得有点自己拿的出手的特色玩意儿吧?要说历史悠久、资历深厚、人才济济,还得说是曲艺。得了,就曲艺吧!于是这座国际大都市就成了曲艺之“乡”。</b></p> <p class="ql-block"><b> 也别说,天津这块地方,是大都市、小市民。政治文化根基不深厚,科技教育的土壤也不算肥沃。唯独大工业生产和商业市场还比较活跃,于是养育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和商贾迁客。他们并不太会欣赏高大上的艺术形式,于是早年间,唱大鼓的、讲评书的、说相声的,正是符合广大普通市民阶层生活需要的艺术形式,于是曾经的这批天津观众捧红了一代又一代的曲艺名家。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天津人、马季天津人、常宝华天津人、师胜杰天津人、牛群天津人、冯巩天津人、郭德纲也是天津人……从天津观众的艺术品味中,开悟了自己的艺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天津人懂曲艺了。</b></p> <p class="ql-block"><b> 曲艺繁荣的年代,鼓曲类的唱词几乎和京剧的唱词一样,我听不大懂。我想当年的大多数观众未必都听得懂。一些小富即安的观众,他们纯属消遣娱乐消磨时光 ,甚至打赏请客寻欢作乐。对于评书、相声我到是听得懂,偶尔在收音机里听到也感觉风趣幽默有乐子。到了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大约两三个月,去过几次天津劝业场六楼天乐戏院,到那去听相声。那时天乐戏院的相声演出是按时收费,10分钟二分钱。花上两毛多钱,可以听上两个钟头。我为什么突然想起听相声了呢?因为听我父亲说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年,大约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参加了他们公司的一次年会(年会是现在的说法,那时候可能还叫堂会),其实就是一年了,邀请一些客户和公司员工在一起搞一次聚餐,搞一点娱乐活动。我父亲这一桌有当时著名的相声演员张寿臣老先生,说他老先生是现在的称谓,其实那时他也就四十多岁。</b></p> <p class="ql-block"><b> 张寿臣是天津三、四十年代,乃至50年代,是天津寿字辈儿的大门长,是当时活跃在天津相声舞台上身份最高的老艺人。</b></p> <p class="ql-block"><b> 当时大家拿我找乐,“小家伙过来,趁着张爷高兴,还不让张爷收了你这个小徒弟!过来、过来,给张爷鞠个躬!”我都闹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过去就给张寿臣鞠了个躬。张寿臣忙打哈哈,“不敢、不敢,小少爷将来是干大事业的,我们这都是混碗饭吃的……”大家也都是打哈哈,一笑了之,没有人真张罗这件事。这是有一年我父亲说起这件旧事,我出于好奇,真到天乐戏院听相声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命运这个东西有时还真让人琢磨起来感到奇巧,冥冥之中或许真有某种内在的关联。那想到40年以后,我竟然真的和曲艺联系到一起了,和当年在天乐戏院说相声的那帮爷儿们混到一起来了!</b></p><p class="ql-block"><b> 一九八四年中央文化部决定在天津建立了一所隶属于文化部的艺术院校,定名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开办这座曲艺学校,是骆玉笙和陈云同志谈的。</b></p> <p class="ql-block"><b> 陈云同志喜欢曲艺,更确切地说他喜欢苏州评弹。当骆玉笙和他谈起北方曲艺,并提出想办一所曲艺学校时,陈云同志表示坚定地支持。陈云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牌,并捐赠了自己的稿费。</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正式开学,而且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学典礼。学校的门口及周边布满了公安局的警车、警员。天津市市委书记李瑞环带领着全体常委班子,及文化艺术界各级领导干部和著名艺术家出席了开学典礼。中央文化部部长高占祥带领着文化部常委班子,及各级领导和国内著名的艺术家也出席了开学典礼。我想一所中等艺术专科学校的开学典礼,这恐怕是最盛大和隆重的一次了。</b></p> <p class="ql-block"><b> 李瑞环同志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举行揭牌仪式并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文化部部长高占祥同志也同时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典礼揭牌并讲了话。</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当时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全体师生和文化部、市领导、及各界著名的人士、来宾的一张大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骆玉笙同志应该说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成立的倡议者和创立者。是天津乃至全国著名的骆派京韵大鼓的表演艺术家。她让全国人民知晓并熟悉,就是她在电影《四世同堂》中演唱的那首主题曲。同时她也为中国北方鼓曲赢得了声誉。下面请再欣赏一遍骆玉笙在电影《四世同堂》中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建校初期设立有鼓曲专业、伴奏专业、还有诵说专业。此外还设立了一个曲艺文学创作专业。鼓曲专业都是聘请的有着几十年演出经验的老艺术家教学,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的毕业生为天津曲艺团和全国各地输送了优秀的演艺人才,几乎囊括了很多曲种表演的最高奖项:牡丹奖,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和口碑。冯欣蕊同学的京韵大鼓继承了骆派京韵的精华,唱出了自己高亢且委婉的曲风,赢得了曲艺观众的一致好评。如今已然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天津曲协主席,天津曲艺团团长。下面就欣赏一段冯欣蕊的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唱段:</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第二届毕业生安冰同学,她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也是天津曲艺梅花大鼓演唱名家,是曲艺大奖“牡丹奖”的获得者。现在也是天津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在此特意安排了他的一段短小精悍的梅花大鼓表演视频:《十字西厢》。</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诵说专业,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学科。从师资力量来看还是不弱的。领衔的诵说专业主任是刘文哼老师。刘老师以唱功见长,嗓音高亢圆润,在相声门派中也是独树一帜。</b></p> <p class="ql-block"><b>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马三立辈份最大,后面三位,从右到左分别是:杨绍华、侯宝林、刘文哼。能和马三立、侯宝林站在一起说明刘文哼老师的地位并不低。遗憾的是刘文哼老师英年早逝,是曲校诵说专业的一大损失。不过后继者是个青年才俊刘俊杰老师,曾经两度登上春晚大舞台。他的名字在全国或许不被人们所熟悉,但是如果看过春晚他和唐杰忠的这段表演,一定会为他竖大拇指!</b></p> <p class="ql-block"><b> 至今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已经创办40多年了,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大批的相声、评书、鼓曲演员,其中不乏有全国比赛的第一名、有颇具名气的相声小品演员、有各曲艺团体的领导人、也有创办艺术学校的创业者、艺术类教师。相声现在可能是唯一可以自谋生路的演艺门类。</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可能有人会问,你在这所学校里干了点什么?说来惭愧,对于曲艺来说我是个局外人,我是作为文化课教师调入曲艺学校。我调到这所学校比较早,我是1984年就进入了这所学校的。我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这所学校还是一个大水塘。这座水塘坐落在天津水上公园对面的宁家房子村的村边上。我一来就忙着跟一位石老师一起跑基建。这个水塘大约有15亩地大,村里负责抽水填土。80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各行各业基建热火朝天,水泥钢材供不应求。有指标但没货源,必须自己亲自去北京、唐山、跑材料。经过没日没夜、争分夺秒的努力,曲校的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家属宿舍楼和、排练大厅、演出剧院的建设,最初的140顿钢材、和180顿水泥,是我和石老师亲自跑来的。尤其是钢材,怕私人运输偷梁换柱,是我一车一车从北京押运回来的,保障了曲校建设的及时开工和圆满进行。</b></p><p class="ql-block"><b> 1986年学校快开学了,学校才开始让老师们试讲,看看能不能适应学校教学的要求呀?我是第一个试讲的老师。我当时考虑,这是一所有关曲艺方面的艺术学校,我应该尽量去接近曲艺的内容。于是我选择了试讲曲艺文学作品《剑阁闻铃》。我用了两个多小时脱稿讲课,从京韵大鼓《剑阁闻铃》开篇词讲起,讲述了《剑阁闻铃》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甚至历史传说。还有这首鼓词创作的语言风格、艺术特点、以及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我不知道我讲的成功还是不成功?反正后来曲艺学校的曲艺文学专业,让我讲授中国文学这门课,可是恰恰没有开设曲艺文学这个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学专业课。学校不知从哪找来一本很普通的大专学校的文学作品选作为教材,和曲艺一点也不搭界。</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虽然是个规模比较小的学校,但是师资力量比较强,而且其中藏龙卧虎。50年代北师大毕业的老大学生王亦庠老师学识丰厚,教学经验丰富,讲授汉语课。讲授戏曲音韵学的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多奎的亲传弟子何佩森老师,他还经常主持电视台戏曲节目。教授西河大鼓的是田蕴章老师,东边不亮西边亮,后来调到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欧体书法,成为全国知名的欧体书法家。教授音乐的是孙丽云老师,曾为叶嘉莹老师的诗词作曲,其夫是南开大学校长,退休后任天津文联主席,支撑了我校的门面。教授形体的是項燕老师,著名的专业舞蹈演员。我校的王小淳校长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在天津歌舞剧院专业横笛演奏才艺满满。曲校的老校长今年已经90岁的袁辰吾老先生,也是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生。就连学校政治处主任李世明老师都是天津白派京韵大鼓的非遗继承人。这么多好教师,人才济济,让我也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所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曲艺文学创作专业在全国还属首例。头两三届的曲艺文学专业还真出了一些好苗子,走向社会做出了不小的成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首届曲艺文学班的毕业生袁冀民,当年考学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逃票到石家庄片参加面试。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电台做编辑工作,自己创作和编写了大量的曲艺文学作品,现任河北省曲艺协会执行副主席。这是他30多年后,找寻当年因为他逃票而受到批评的列车员,向她赔礼道歉的一段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杨妤婕同学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曲艺文学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她高中毕业,执意报考曲校曲艺文学专业。可能她是中国唯一的一位专职鼓词写作的职业作家,而且被评为高级鼓词创作师,荣获了鼓词创作的“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现在荣登了天津市曲艺协会副主席,还荣任了天津市人大代表。</b></p> <p class="ql-block"><b>蒋慧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第三届毕业生,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学系,系国内首位曲艺史论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曾获中国文联首届(2000年度)和第五届(2005年度)文艺评论奖,第四届(2006年)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b></p> <p class="ql-block"><b> 曲校的曲艺文学专业,还有不少的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有的担任了地方曲协主席、有的是著名的戏曲小品创作者、有的是职业作家、导演、甚至还有的是知名的社会学者,在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领域都做出了很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受大学扩招的影响,以及老教师们先后退休,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曲艺文学专业也就难以为继下去,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为曲校仅服务了18年,到现在已经享受了23年的退休生活。我很怀念曲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尤其是怀念曲校第一任领导赵俊杰校长,和参与曲校大量组建工作的李世明老师。是他们把我招进了曲校,享受到曲校大学般地优越的教师待遇。</b></p><p class="ql-block"><b> 我退休以后,文化部把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划归天津市管理,于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就变成了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的一个专业。曲校原青年教师张海涛任天津职业艺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新建的学院方域辽阔、气派恢宏,职能也扩展了,据说有20几个专业。原曲校曲艺文学专业教授文学概论的青年教师张蕴和调任天津艺术研究所任所长。青年教师刘庆平调任天津美术工艺学院任院长。看来曲校出干部,不过现在大家都退休了,原来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已经没有一位老教师了,一段历史翻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b> 现在中国最有名气的艺术教育团体,不是社会上各级公办的学院或学校,而是不拿国家一分钱、自负盈亏的郭德纲的德云社。德云社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公有制的教育模式,而是回归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过郭德纲把这种师徒教育改革了,凭一人之力,带400多个徒弟,居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郭德纲带徒教学的方法:</b></p><p class="ql-block"><b> 一、就是“熏”,首先让弟子们在相声圈里“熏”。让弟子们在相声演出的氛围里去感受相声艺术的表现的特点、演出的程式、表演的技巧。总之,熏陶是曲艺教育一个基础性的个人学习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二、就是苦练基本功。这一点和曲艺学校教学基本是一致的,可能德云社学员的基本功的学习更扎实也更实际一些。</b></p><p class="ql-block"><b> 三、就是给予学员大量的演出实践和创作实践的机会,这一点德云社更胜一筹。</b></p><p class="ql-block"><b> 和德云社比起来,艺术学院教育有哪些优势呢?让我看,无非是增加了文化基础教育课的分量。而郭德纲认为在相声学习的演出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学员自己就知道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郭德纲常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文化”。而德云社学员可能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上更明白、更自觉、更积极一些。</b></p><p class="ql-block"><b>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感悟与认知,虽然在曲艺这个行当里熏陶了这么多年,毕竟是个局外人。原本是想写《音风飘絮》、《老人老事老歌——大众版老歌哼唱》,自己也哼唱一段曲艺唱段。可是越写越长、越写越繁杂,有点转不过头来了。再唱就画蛇添足了,干脆就算回忆录吧,改成《霜叶垂思》,就此搁笔了。</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