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

宋老头

<p class="ql-block">  贵州的黔东南,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一个以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而闻名民族自治州。其境内隐藏着大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古村寨。被誉为“民族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说起黔东南的古村寨,人们大都会想到千户苗寨、肇兴侗寨,那是贵州的旅游名片之一,也是旅游开发最早最完善的千年古寨,为游人所追捧。然而,在黔东南这片山水环抱的神秘土地上,除去上述两个热门古村寨外,还有无数让人心动的侗、苗、瑶、布依族古村寨。这些深藏在大山间的古村寨因没有被过度的开发,至今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民族风情。位于黔东南州东南角上的从江县岜沙苗寨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始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距离从江县城约7.5公里,坐落在月亮山麓的茫茫林海中。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苗族村寨,以其独特的文化、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p> <p class="ql-block">  岜沙之名源于侗语,“岜”意为芭芒草,“沙”为杉树,因建寨时此地植被茂密而得名。全寨由大寨、王家寨、宰张等五个自然寨组成,人口约2200人。吊脚楼依山而建,青瓦木墙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未被现代文明侵染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离从江县市区不远,8公里的山路,开车十几分钟即可到达。抵达村子不远,自驾车辆需停在入口处停车场,然后乘坐摆渡车进入苗寨。而我们则是由村民(收小费)直接从小路领入村口的小广场处。从小广场的的台阶上去,就正式的进入到村子的中心位置了。↓</p> <p class="ql-block">  小广场上的建筑上的一个木制标牌上写着“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有“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之称。因其特有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背景‌缘故,是我国最后一个被特许配备火枪的部落,尽管火枪不再是他们狩猎和防卫的工具,但在节日或重要场合,枪手们会进行表演,展示其独特的枪舞和迎宾仪式。↓</p> <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重大节日或是迎接宾客之时,岜沙男子们就会手持猎枪,身着传统服饰,举行庄重而热烈的鸣枪仪式。我去的时候村里不知何故取消了村民的鸣枪表演,未能一睹其持枪射击时的风采。(此图系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  走进岜沙,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这里的建筑风格、服饰装扮、民俗习惯都保持着原始而古朴的风貌,让人不禁感叹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  村子宛如一位深山中的隐逸老者,如天边孤雁,自得其乐,韵味悠长。踏入其中,仿佛时间都为之静止,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世外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  老屋是岜沙苗寨的一道风景线。这些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青瓦木栏,古色古香。房屋的木门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石头路是这个村落里最主要的元素。顺着石块铺就的小路,在村子里漫步,古朴自然的民居,鸡鸣狗叫的农家小院,秀丽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岜沙苗寨的民居建筑以苗族传统吊脚楼为主,这种设计能有效适应南方潮湿气候和山地地形,兼具防潮、防兽功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生态适应性。↓</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属于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通常被精心设计为三层。采用木质结构,底层架空或半架空,底层常被用作堆放农具、关养牲畜或设立厕所。↓</p> <p class="ql-block">  当主人需要上下二层时,则是通过旁侧的木梯便捷地通往楼上和楼下,同时二层还设有宽约1米的走廊通道,用来连接每个房间,十分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禾晾:禾晾架是当地苗族村民在秋收后用来晾晒糯稻谷的传统工具‌。岜沙人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均建有禾晾,收回来的粮食先在屋外的特制晒粮食的禾晾上晒干,然后放置于屋外的禾仓中。每当秋收,寨边一排排禾晾上挂满金灿灿的稻谷,与浓绿的树林、青瓦木房构成一副幅多彩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禾仓:岜沙苗寨的禾仓是储存粮食的地方,在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均建有禾仓,用于存放晾晒后的粮食,确保粮食的安全储存。这些禾仓的建筑风格独特,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与禾晾一样是村子里的又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苗寨的蜡染是这里的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诠释着的色彩。村中女子擅长蜡染,使用传统工具和技法,将自然元素表现于布帛上,创造出美丽图案,使苗族蜡染成为一种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  因为不是旅游的旺季,村子极安静,我们的到来,稍稍的有一点打破了村子里的寂静。村里现如今也办起了农家乐,因为游客少的缘故,门庭显得十分的冷清。↓</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民居大都为木质结构,因此,村子里十分的重视消防安全,除了每天广播里用苗语“喊寨”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防火处,这种小型的消防箱更是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岜沙祖母石:为岜沙立寨所立巨石,由于年代久远,巨石已一分为二,巨石上遍布划痕,雨水滴打而成的水槽深约3厘米,历经岁月沧桑,秣厉人间风雨。↓</p> <p class="ql-block">  我入住的地方是村里最高的一处民居,站在屋里推窗俯瞰下去,只见远处的层层梯田,近处的幢幢吊脚楼,窗前摇曳的芭蕉树,整个山寨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留给人无限美好。↓</p> <p class="ql-block">  寨子依山势而建,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最低处民居至最高处的垂直距离有近几十米的落差,整个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珑有致。↓</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的屋顶多采用青色的瓦片,与周围深绿色的树木形成和谐的对比。特别是在雾气缭绕的清晨或傍晚,整个村寨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散发出一种安静神秘的气息,仿佛一幅水墨画般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屋顶覆盖着整齐的青瓦片,古朴的木质吊脚楼配以树缝间洒下的斑驳光影,彰显出古寨的岁月魅力。↓</p> <p class="ql-block">  岜沙吊脚楼,它不仅承载着苗族人的生活,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这里的每一座吊脚楼都蕴含着无数人用智慧与汗水,编织出苗家人的生活画卷。↓</p> <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子脚下的梯田里回首望去,密密麻麻的吊脚楼,就象串串珍珠点缀大地,又如颗颗明珠洒落人间。楼在山中,群山环抱,绿树映衬,山花灿灿,置身其中,让人顿感心清气爽,如入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山谷间的层层叠叠梯田,,一层一层伸张到山脚,因为没到灌水季节,田里是没有成熟的油菜花,显着浅浅柔柔的嫩绿色,由于雾气,显得渐渐模糊,像是水彩画里的蕴染。↓</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是山区,最初村里可耕种的田地稀少,岜沙苗寨的先人们在这原本荆棘丛生的山坞之间开山凿石,依山势垦荒种地,挖渠引水,砌石垒磅,祖祖辈辈一点一点延展着梯田的规模,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层层叠叠全是梯田,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环绕着村庄。梯田里油菜花黄绿相间,远处的民居散落在柔美的梯田间,一切显得那么的恬静安详,宛若画卷。↓</p> <p class="ql-block">  “岜沙”在苗语里就是“草木茂盛”之意。岜沙人信奉“树神”,树是他们终生崇拜的图腾。他们认为,森林乃生命之摇篮,岜沙之所以几百年生生不息,是莽莽森林庇佑的结果。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爱林护林的传统代代传承,孕育出了岜沙满山苍翠的森林。↓</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寨子里,满目皆是参天大树,整个村寨被茂密的植被包围, 繁茂的枝叶如织如网,仅有斑驳的阳光洒落地面,如同走进秘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岜沙的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环境整洁,鸟语花香,满目葱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灵秀融于梯田秀美的山水画卷,是一处沉静心灵的地方,是一处回归田园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太阳渐渐的露出了她那红彤彤的脸庞,那古朴民居背后的天穹变红了,将飘浮在天上的云彩染得通红,云彩又将这些绚丽的色彩映射在村子里,村庄变红了,整个大地都变红了,岜沙苗寨又迎来新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