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当指尖轻抚那些泛黄的旧照片,时光仿佛悄然倒流。照片中那位身着深色制服的中年男子,身影挺拔如松,眉宇间沉淀着岁月的庄严。那斑驳的裂痕与模糊的污渍,不是时间的侵蚀,而是记忆的刻痕,无声地诉说着父亲一生的坚韧与荣光。</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形象,始终如一盏温暖的灯,照亮我生命的来路。他离开我们已整整二十载,可与他共度的每一个晨昏,仍清晰如昨,温润如初。我常在梦中重见他年轻时的模样——一袭浅色军装,目光如炬,坚毅中透着担当。那一刻,我以身为他的子女而心生骄傲,以他曾给予的爱与教诲而深感幸福。</p> <p class="ql-block">父亲生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日,暮色初临,灯火微明,爷爷为他取名“灯生”,寓意在黑暗中点亮希望。他成长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九岁丧母,继母苛责,孤苦中独自成长。然而命运的风霜未曾压弯他的脊梁,反而淬炼出他不屈的意志与沉静的胸怀,为日后奔赴烽火战场埋下坚韧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零年,朝鲜战火燃起,年仅十七岁的父亲毅然报名参军。为通过体检,他竟在怀中藏石,只为让瘦弱的身躯显得挺拔有力。最终,他如愿成为志愿军的一员,被编入军部警卫连任文书。在通讯闭塞的年代,他以一手清峻的字迹和扎实的文化功底,承担起公文起草、文件收发的重任,成为指导员倚重的左膀右臂。</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三年,战局进入决胜时刻,父亲被调往68军134师400团二营四连,奔赴前线,投身金城战役。在冰天雪地的坑道中,他与战友们同嚼炒面,吞咽冻硬的土豆,因缺水而喉痛难忍,终年落下了风湿与皮肤病。可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用烟盒背面、炮弹箱木片,记录下战士们的英勇与悲壮,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坑道记者”,留下了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回响。</p> <p class="ql-block">金城战役硝烟散尽,父亲随军凯旋。一九五四年,他调入师部,参与志愿军战斗史的编纂工作。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与战友们围坐案前,一字一句梳理战火中的记忆,将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夜凝成文字。这些史料后来成为研究抗美援朝的重要文献,也让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父亲沉默背后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荣获诸多荣誉,那一枚枚勋章、一张张证书,不仅是对他军旅生涯的嘉奖,更是对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致敬。每当我凝视这些沉甸甸的奖章,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念——庆幸他从战火中平安归来,更自豪他曾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青春与热血守护山河无恙。</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军旅岁月,是他生命中最耀眼的篇章。他年轻有为,英姿勃发,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忠诚书写信仰,以笔墨铭刻历史。如今,当我再次翻阅那些泛黄的照片,凝望他坚毅的面容,仿佛仍能听见他低沉而有力的呼吸——那是父爱的余音,是家国情怀的回响,是我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