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个理解:理知与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知怎么来的?有感之知。知以感为基础。</p><p class="ql-block">感知怎么来的?实践之知。实践出感知。</p><p class="ql-block">实践——感受——知识——理性——动力——生长</p><p class="ql-block">实践中有了感受,从感受中提取到知识,从知识中总结出理性。感知+理知+生成成长的意志=生命成长的动力。像糖葫芦一样串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感知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例1: 原始人并没有理论之知,完全是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和大自然共生存。实践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并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了甲骨文。甲骨文都是象形文字,就是直接对自然万物的画像描述。比如“虎”字。上半部分是老虎张开的嘴和牙齿,中间是老虎的身形和斑纹,下面是尾巴。文字发明了。字的读音也是从老虎的叫声中模拟出来的,啊—呜—虎。并且他们凭借打猎中对老虎的感觉,提取出了对老虎的认知,它是吃人的,是凶猛的。可见实践带来感觉,带来认知,带来理性,带来新的生存动力,带来生命的生长和繁衍。</p><p class="ql-block">例2:“我妈说**,我老师说**”,我们常常引用某人的话。和他在一起感觉好,他的能量高,他的话爱听。为啥引用?实践过了,做出来了,感受到他说的是对的,同化为我的观念。到现在,和大家一起干活时还能想起我姐的话:年轻人力气多,累了睡一觉起来就又有了,多劳动,不要怕苦。写字时会想起我老爸的话:不会写行书就好好写,让人能看清。记得第一次听杨老师的课,他讲: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当时听了马上流眼泪了,我还没他懂我的孩子,惭愧得很,同时生出了心疼孩子的心。杨老师还说过:想让他上学是谁的需求?视域融合,妈妈在场……。很多话都会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时想起。为什么老记得这些人的话?因为在相处中感觉传递到位,被他们懂得,有了被理解的感觉,我们就挺他,相信他,他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导师,典范,具备了高级感。</p><p class="ql-block">博瑞智理念:关系第一位。关系好感觉就好,感觉好就有影响力,有影响力就会被同化。同化意味着观念更新,认知提升。谁说比咋说更重要。</p><p class="ql-block">理知与感知失衡:</p><p class="ql-block">理知强大,感知微弱:机械论思维方式,就像AI听众与操作命令而输出指令。心智绑架灵魂。就像不给汽车发动机加油,把情感去掉了,车还能动吗?结果:汽车再高配,组装再正确,没油,只会失动。人也一样,理知再强大,抛弃情感和感知,人也失动,知行不合一,形成人生命生长的阻力。</p><p class="ql-block">感知强大,理性无知:就会感情用事,胡搅蛮缠,无知便是恶。</p><p class="ql-block">有感而动。主观,感知,形成动力</p><p class="ql-block">总结:人是有感而知,有感而动的,而非有正而动。在感知和理知之间,不能偏倚,不能抛弃任何一方。情感70%,智慧20%,方法10%。这就是辩证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例:女儿休学居家的前几年,关我们系不好,她恨我,嫌弃我,针对我。我只能容忍,压抑,避免冲突。会常看她脸色。她表情一变,我心就发紧。她质问我,为啥老犯错,答应过的事老做不到,我就开始怪自己,老把事做不机密,被她发现。她吼我,我就想逃避,她就堵在门口不让我出去。相互的感觉是:她恨我。我觉得她有问题,不正常。她不放过我的错,更不放过我这个人。我总被她羞辱,控制,身处牢笼。这种感觉持续了两三年吧。我现在知道,是我从来就没有感知过她,不懂她。只到有一天,我突然通过几个小事(她给我做好吃的,她主动来和好,说我是真傻不是装的),发现她其实是很爱我的。我就编了一条长长的微信,把这几个小事都写下来,还写了我的感受。写着哭着,特别难过,几次都写不下去。微信发给她后,我就观察她。她把自己关进房间,哇哇大哭。我也在外面哭,我俩情感的阀门打开了。很长时间过后,我推门进去,把她抱在怀里接着哭。那是一种真实的心疼,第一次疼得这么深刻。也就是从这次开始吧。我俩都变得柔软一点了,不再经常硬碰硬了,感觉生活里有光进来了。</p><p class="ql-block">学习家庭教育两三年了,我们的亲子关系才慢慢破冰,得以见光。这种情感的体验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像地里的韭菜一样,一茬一茬地往上长。越割越有,越有越割。慢慢在情感上就越来越丰富了。有感而知,有感而爱,有感而动。很幸福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理解:范式和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孔子和王阳明他们是实践之知,非理性之知。他们是行为的典范,不是理论的范式。他们的所有理论都是在生活中实践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做为他们的后人,我们在生活中借用他们的言论时,拿这些道理来教育孩子时,想想这些言论我们自己有做出来吗?我们去印证了吗?还是我们背出来的?我们大脑的逻辑推理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在和朋友相处时,是在挑刺评判他们,还是能看到和学到他们的优点?</p><p class="ql-block">*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能看出来别人的善吗?看到不善时我们是去批评指责了还是对照自己去改正了?</p><p class="ql-block">*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学东西会去复习吗?会去实践吗?会把学到的东西通过实践给做出来吗?我们从学习里能感受到快乐吗?</p><p class="ql-block">*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带脑子了吗?我们有没有一味封闭在自己的思考里,卡在里面出不来后,就放弃学习了?我们自己是什么学习态度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咋给孩子当典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讲:不要随意引用哲人的话。这些话是他们在长期生活的感受里精准地提炼出来的,是符合他们当时的历史背景、强大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的。我们没有他们那些经历,和他们对这些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想想我们对董老师的课能理解多少?他一句简单的话是怎么提炼出来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也只简单的把他们的话当范示去引用,去说教了。我们变得教条,刻板,又跑到理论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只有我们在实际生活里真实地经历过了,在情感上受过这样的洗礼了,真的体验到了,然后你在回顾这些感受的时候,想起他们的话:噢,他们说得是对的。这个时候,我们才和他们在这一个点上同感了,吻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例:</p><p class="ql-block">在我婚礼上,公公交待给我俩一句话,就俩字:理解。我还奇怪,理解很难吗?要特意交待吗?当时并没当回事。30年婚姻生活过去了,我慢慢理解了这俩字。也在我公婆俩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理解的解释,看到了理解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婆婆退休后爱打麻将,在我坐月子期间天天都出去打。只留公公在家照顾我和孩子。我有时会埋怨一句:我妈怎么天天都去打麻将。公公说,你妈就这一个爱好,叫去打去。我看到了公公对婆婆的理解,也不再说啥。</p><p class="ql-block">公公性子耿直,不喜被领导批评指点,他的话:爸这一辈子官越当越小,钱越挣越少,所以他常感叹不公,借酒消愁。婆婆会劝他:你这把挂面再好,人家不下么。你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婆婆没有在事上埋怨,一直在帮他缓解情绪。让我看到了婆婆对公公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你说什么是爱?博瑞智里学到爱的定义,爱的理论,爱的范式。可要把这种爱真正表达出来,那是需要我们在过日子的过程里一点点去尝试,去犯错,是一点点做出来的。孩子对猫爱的典范,公婆对我们儿女爱的典范,让我在和孩子和爱人的相处过程中一点点地做出来了理论上讲的那些一二三,让我越来越相信关于爱的定义是对的。可不是对照着那些一二三去生活里做,那是做不出来的。生活是不能被理论指导的,生活是被典范引领的。这个路径可不能搞反了。</p><p class="ql-block">具体的生活是需要具体的人的典范引领的,这会让我们保持基本的大方向。但这其中的弯路一步也少不了,都得我们一步步把自己绕出来。在我们被典范引领,在生活里实证出爱时,我们其实也实证了关于爱的范式。这个时候,范式和典范就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时我们的理论之知和实践之知也就合一了,我们的知行也就合一了。孔子和王阳明他们的实践之知就和他们提炼出的理论是合一的,他们做的事和他们的典范形象也是合一的。人、事、理三合一,就是自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理解:枷锁和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理解让我有一种上了顶一课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最近深耕18班、深研班都在讲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心是什么?杨老师讲:心就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就是人的非理性意志,心就是人的潜意识。咋就应于心了?杨老师追到了人的自我反思和人的品格。应于心就是力求品格完善,力求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行为层面往深层上追:任何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观念和情绪。观念来自于父母及他人的典范,还有自己过往经历带给欠观念的理解和更新。情绪来自于感知。感受到什么就表达出来什么。理知来自于感知,感知来自于实践。实践就是我自己过去走过的路。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创造了当下的我。那我是谁?我怎么理解我自己呢?这就追到了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从深层往行为上捊:我是谁,就决定了我是怎么理解我自己的,我怎么理解就怎么解释,怎么解释就怎么行动,怎么行动就怎么呈现,我就是以我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也就是行之于途而应于心。</p><p class="ql-block">看,翻过来倒过去,想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想要让行为应于我们的心,想要知行合一,想要完善我们的品格,根子上的问题就是:我是谁?认识你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认识我们自己呢?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哪来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就形成了我们的信念、信仰。在信念层面上你信了什么,你就已经是什么了,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信念、信仰,在我们很多人心里是模糊的。</p><p class="ql-block">心之所向是什么?就是在我们信念加持下,观念中生出来的愿望。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不教父之过,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等等。这么多观点如果不加审视,那人生会怎么过?像我们学习以前,就觉得这些观念都对。我们因为这些观念而设定了正确,不符合的和超过这些观念的就都是错的了。所以在我们眼里,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自家的孩子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一部分父母就没有自己定性的观念,面对别人的观念时,今天听信这个人的,明天听信那个专家的,我们的评判标准就会不停地变。因为我们自己不会判断。我们是这样的人,我们的心应了这样的观念,能想来我们的教育动作会怎样的千变万化吧。没个定性,这可不是自由,这是无知,无知便是恶呀!</p><p class="ql-block">你有什么样的观念,你就是什么的人,你就会怎么思考,怎么选择,怎么行动,怎么存在,你就有了怎样的结果。这就是你创造自己的过程。所以你得到的都是你该得的,所以你是一切的根源,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p><p class="ql-block">哪吒有一句精典: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就是一个拥有自由精神和自我意识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哪吒,是他的心告诉他的,是他的心之所向,他应于他的心,然后他就心之所是了。</p><p class="ql-block">不管你知不知道你是谁,你都已经是你了,你都已经这样存在了几十年了。梳理到这儿,你看,觉察和觉醒自身对于一个人来说多重要。很多观念随着我们学习,就要时常像笛卡尔所说,像挑拣苹果一样,把坏了扔掉,留下好的发扬。我们心的自由就是建立在这个上面的。只有觉察到自己的心,觉醒自己的信念和观念,你才走向启蒙和开化。人一旦启蒙了,人身上的枷锁就开始一层层掉下来了。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实践下去,你的意识就越来越自由了,主体性就越来越明显了。觉察不到,觉醒不了,就会是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很多妈妈一直关注在孩子的行为上,就行为改行为,就习惯改习惯,想通过教孩子做事来改变人。你是什么人才会做出什么事,可不是做出了什么事来证明你是什么人。像有些孩子拖延,粗心,厌学,辍学,打游戏,黑白颠倒,孩子们都是应于心的,他累了就要休息,他感觉不到学习的意义就不学了,他自我价值感低就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他被逼急了就摞挑子了。他目前就是这样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人了,你硬要在行为上去纠正,那能行吗?不管用什么手段去威逼利诱,都很难有效果。父母硬是这样做,倒是应了自己的心了,可应不到孩子的心呀,跟孩子的心是越来越远了呀!到最后,要么孩子反抗父母,和父母成了仇人,要么被父母打压,把矛盾、痛苦都转嫁到孩子身上去了,然后就看着孩子一个人在那儿挣扎。</p><p class="ql-block">父母被一些旧有观念桎梏的时候,就以父母本身的样子去给孩子也套上了这样的枷锁,把一家人全都套在牢笼里。父母以爱的名义把认为最好的东西一定是要全部给到身边的人。这就是爱的牢笼,这更是典范的作用。是一个不好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想就这次深研班上讲到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我和女儿的经历,来梳理一下我们是怎么破开这个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我们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我的典范是杨老师,他在课程里传递出来的情感特别温暖,特别感人。他和儿子的很多故事都很普通,很真实,我在这里面感受最多的就是深厚的父子之情。也让我反思自己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我是站在孩子对立面 还是和她站在一起在面对她的问题?——我是用旧有道德标准和观念在衡量她把她看成是另类 还是妈妈在场把她当成我的孩子?——我是在期待未来那个好孩子 还是接纳包容眼下这个具体的孩子?——她是矫情还是生命意志自然地表达?——我到底相不相信她是个好孩子?杨老师的典范作用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让我也慢慢柔软下来,开始注重情感的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和老人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是把我当成典范的。我怎么对待孩子,放多宽的尺度,是要定规则还是就由着她的性子,是在恐惧孩子的将来还是放下成龙成凤、糟蹋了好苗苗这些念头。我更新的教育观念在我家里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我逐渐平稳的情绪给家里带来的是一切正常的氛围,大家都跟着我不再担心焦虑。所有人都从恐惧焦虑过度到呵护孩子再过度到没有强弱没有高低,大家相互平等对待,尊重人格这样的正常相处模式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孩子是把我们所有人当典范的。</p><p class="ql-block">我起到的典范作用:虽然很多方面能力不强,但我在努力做我自己,我也允许她做她自己。我在努力让自己开心快乐,幽默风趣,虽然常常默不到项上,但传递的是我平静淡定的轻松状态。我想让孩子看到妈妈幸福的样子,她感受到了,自然就会就去追求属于她的幸福。</p><p class="ql-block">爸爸起到的典范作用:虽然常不在家,但努力工作,为单位为职工打拼的样子,也是孩子典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需要投入到社会环境里去创造社会价值。爸爸不仅认真对待工作,也认真对待孩子的事。一次我带孩子出去几天,孩子把喂蛇的任务就交给了爸爸。可爸爸怕呀,慌乱中可能没盖好盖子,让蛇给跑了。后来在我们快回来时,爸爸才发现蛇自己回来了。然后赶紧戴上厚厚的厨房手套,把蛇放进盒子里了。爸爸幽默地给我们讲述这件事:蛇发现你不在家,就自己出去找妈妈了。后来它感应到你快回来了,就自己回家了。孩子听了哈哈大笑。背后是爸爸对孩子的上心,是爸爸认真做事的态度,再难也要上。</p><p class="ql-block">孩子是一朵小浪花,父母就是推动她的海浪,家庭就是涌动的大海。在这个小环境小范围里,情感把我们每个人链接在一起,组成强大的情感共同力,迸发出巨大力量,又传递给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是带着整个家庭的力量是生活,在工作,在学习,在实践自己。</p><p class="ql-block">总结:家庭带给每个人的动力就是我们走向外界的勇气,让我们有底气去面对外面的所有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非理性意志表达:</p><p class="ql-block">我们家里每个人都是松弛的,敞开的,自然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并没有为了一个人而刻意去照顾谁,让着谁,这不就是自由吗?非理性意志自然表达,内心自然修复。你尊重了大家的非理性意志,也就是尊重了每个人的主体性啊,也就尊重了每个人的自由啊。每个人都如其所是,这也就是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应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心。不刻意去做什么,就是顺应天意,顺应内心,不存在压抑,控制,不存在强弱,高低。和非理性意志去链接,去合作。由我之心,由我出发,由我实践,每个人就都在创造着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家规——品格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好像没有规则,大事大家商量着来,小事大家也都自己拿主意。如果老觉得别人有错,那是因为你设置了对的标准,你就老想去纠正指导别人。我小姑子常说:咱家娃都没问题,坏不到哪去。这就是我们家里所有人深信不疑的信念。哪来的?其实这样的家风是从公婆身上延续下来的。公婆就特别孝敬长辈,照顾邻里。在人品方面,他们都是村民眼里的先生,智慧的人。用我们学过的语言说,就是致良知,心即是理。不需要太多规则、规范这些东西的约束。约束自在人心,应于自己的心去做事就好了。大家基本都是知行合一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重组资源</p><p class="ql-block">我们还为孩子组合了新的资源。杨妈妈传递给孩子坚定自信的爱,小玉妈妈给孩子提供考大学以外的路径和资源,彩兰阿姨很多次关心孩子,给她买好吃的好玩的,俩人也常一起散步聊天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理解、关照和鼓励。亲戚家的姐姐哥哥们也常带孩子出去跑步,吃喝玩乐,同年龄阶层带给孩子归属感。</p><p class="ql-block">所以你说孩子现在动起来了,最主要的点在哪里?我们全家这五年都做了些啥?就是把家庭带给孩子的阻力一点点转化,把家变成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地方,变成一个大的容器,让孩子待在这里舒服,放松。环境的自由是源于每个人的自由,环境的开放源于每个人的开放,环境的温暖源于每个人的温暖。问题还是回到了我们自身。你活得舒服,开心,热情,奔放,积极,乐观,应于你的心,你就是身心灵和谐的;你注重个人成长,品格修养,你的典范就是有力量有影响力的;你关照着自己的情感,推及他人,情感自然就会产生链接。</p><p class="ql-block">阻力永远不会消失,不管是家庭的还是孩子的,还是我们每个人的,阻力都永远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修炼自己来提升把阻力转化成动力的能力。你把生活里每件棘手的事办妥了,每个矛盾都解决了,这就是变阻力为动力啊。不见得你和孩子吵架,谁又发脾气了,谁又欺负你了,它就是一件坏事,每件事的发生皆有利于我,这个利就看你怎么发现,怎么思考。利导思维,反向思维,就是杨老师讲的,从不好的事里去找好的因素,去反证它,它的发生一定是在提醒我什么,我一定是在这些方面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找到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阻力自然就变动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祝福大家都能在深耕班深研班的陪伴下,觉察觉醒自己的观念,开挖自己的潜在能量,慢慢解开自己身上的枷锁,应着自己的心去快乐地生活,快乐地过日子。快乐就等于自由。你现在幸福生活的样子,就是孩子现在生活的幸福源泉,就是孩子将来生活的典范。被温柔对待过的孩子,被幸福滋养过的孩子,他见过了幸福的模样,感受过了幸福的味道,他就会去追求这样的幸福。这就是他动力的来源,也是他的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人们,赶快幸福起来吧,你幸福快乐的样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激发出了别人幸福的欲望和幸福的动力。情感共同体是相通的,就像杨老师传染我们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