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长

华特得一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华特得一</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网络信息</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华特清风</p><p class="ql-block">‍首稿时间:2025.4.13</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它横跨中国北方,东起辽宁,西至甘肃,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依据长城形成了长城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p> <p class="ql-block">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p><p class="ql-block">‍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498.54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p><p class="ql-block">‍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p><p class="ql-block">‍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p> <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的修建并非一次完成,而是经历了多个朝代、多次大规模修筑和扩建,其历史跨越了约2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主要修建阶段和时间的概述:</p><p class="ql-block">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3世纪)最早的长城修建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世纪),各诸侯国为防御外敌修建了分散的城墙。</p><p class="ql-block"> 齐长城:齐国于公元前5世纪修建,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长城遗迹。</p><p class="ql-block">楚、燕、赵、魏、秦等国的长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北方诸侯国如燕、赵、秦为抵御匈奴和东胡,分别修建了北部长城。</p><p class="ql-block">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第一次大规模统一修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将原燕、赵、秦等国的北部长城连接并扩建,形成西起临洮(今甘肃)、东至辽东的军事防线,史称“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意义:首次形成连贯的长城体系,“万里”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汉武帝为抵御匈奴,将长城向西延伸至河西走廊(今甘肃、新疆),并修建烽燧和边塞城障,形成更庞大的防御网络。</p><p class="ql-block">汉长城总长超过1万公里,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p><p class="ql-block">4.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5世纪—10世纪)北魏、北齐、北周:为防御柔然、突厥等民族,多次修缮和增建长城。隋朝:隋炀帝曾短暂修缮长城,但规模较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 明朝(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大规模重建:明朝为抵御蒙古和女真,历时200余年大规模重修长城,采用砖石结构,增设敌楼、烽火台等设施。</p><p class="ql-block">现存长城的主体:今天看到的长城(如八达岭、山海关、慕田峪)多为明长城遗迹。</p> <p class="ql-block">长城不仅是军事工程,也是历代王朝边疆政策的体现。通过屯田、驻军、设立关市,中原王朝管理边疆、促进贸易,如汉代的“丝绸之路”部分路线依赖长城关口。</p> <p class="ql-block">长城内外长期存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的互动。例如,汉代和亲政策、唐代的开放包容,乃至元清两代非汉民族入主中原后,长城逐渐从“隔离线”转化为“融合带”。长城沿线的关市(如明代的“茶马互市”)成为农牧产品交换的枢纽,推动经济互补,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依存。</p> <p class="ql-block">长城蜿蜒曲折,依山傍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无论是春天的山花烂漫、夏天的绿树成荫、秋天的层林尽染还是冬天的银装素裹,长城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无数人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其石墩、石拱、石雕等建筑构件,不仅形式美观,而且技术精湛,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水平。长城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雄伟壮观的砖石结构,也有精巧细致的木雕和石雕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长城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和遗存,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和文化交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长城的修筑历史不仅追溯到西周时期,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长城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国家的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自豪与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