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古城建设了颇具特色的“冶铁馆”(冶坊),恢复了过去的铁匠铺、锻造车间等,再现了章丘铁匠的辉煌历史,还原了那段“快枪章丘造”的峥嵘历史岁月,铭记抗战革命历史,弘扬“红色铁匠”精神。 章丘自古铁匠多。有歌谣曰:“村村净是叮当声,锤点压过寺庙钟;家家不用打鸣鸡,锤声连连报五更。”章丘铁匠不仅多,而且出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他们平时打造农具、战时还打造枪支武器。早在清光绪年间李朝贞(埠村镇徘徊村人)打制的镰刀(人称徘徊镰)行销于河北、内蒙和东北各地,一时为全国“镰刀之最”。1928年,章丘名铁匠刘干臣手工制造快枪,之后地方武装大量仿造,俗称“章丘造”。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服于日本侵略的章丘人走上了历史舞台,章丘铁匠的精华几乎全部投入武器生产,成了职业军工。 旧时,章丘铁匠铺(老照片) <font color="#ed2308"><b>一、章丘铁匠造“快枪”历史悠久,铁匠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b></font><br> 历史上的铁作是与军工分不开的,随着社会发展,“万里横互羽林枪”等旧式刀矛己被新式快枪取代。所谓快枪就是步枪,是战争中基本的武器,乃兵器之王。据史料记载:清末,章丘境内即有步枪,比“土压五”(即汉阳造步枪,原型是德国1888式步枪,1896年生产)略晚一些。口述史料证实:民国初,章丘相公庄的袁绍绪、袁绍年、袁福康等人锻制的土枪、火铳之类的民用武器,享誉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近代有文字史料记载:章丘铁匠最早手工制造的快枪,始于1928年,由章丘名铁匠刘干臣制造。<br> 1928年春。沂水县青旗会总头领张恒远来章丘聘请名铁匠刘干臣(注:青旗会,大刀会的一种,总头领、也称总会长。张恒远,农民出身,擅长武术。早年在沂南、沂水、莒县一带,以贫苦农民为主体,组织会众20多个团2万余人,保家防匪,抗捐抗税,反对贪官,颇有名声),到张恒远老家东营庄(今属沂南县)兵工厂,督造大刀、铁矛、快枪等武器,心灵手巧的刘干臣等章丘铁匠,在一没有图纸、二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奇迹般地造出了可以和兵工厂产品媲美的新式快枪。为张恒远迅速壮大武装,攻打(国民党六区)沂水县警备队、攻占沙沟、高桥的据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老式步枪 追溯历史,早在清末,章丘境内就有铁匠能制造步枪,只是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丁宝桢筹建了山东机器局,他认为:“练兵必先利器”,他经过慎重考虑,选在洛口以东地势高亢地区设厂,是因为“设厂内地,不为彼族所觊觎,----加之附近章丘、长山等县煤铁矿产素饶,民间久经开采。”“那些著名的利器,如格林、克虏伯各炮、林明敦、马氏呢等枪,均可自行添造,不必购自外洋。”(《山东巡抚丁宝桢奏折清单》)当时兵工厂的燃料、铁器大多来自章丘南部,一部分章丘铁匠被征召入厂。在章丘北部“叮叮当当的袁庄”,袁氏家族就是一个铁匠世家,尤其钢火(热处理)技术过硬,早期以生产农具远近闻名,有“袁庄板镢徘徊镰”之说。清末,袁氏袁绍绪、袁绍年、袁福康、袁学易等人开始锻制土枪、火铳之类的守村护院和围猎之用的“民用武器”。这时期,章丘土匪蜂起,兵祸频仍,豪绅之族,富贵之家,纷纷成立自卫团、护庄队,枪支需求数量大,经济收入也大,当时造枪比打造农具合算,造枪的越来越多。袁氏铁匠适应潮流,开始打造快枪。袁氏家族曾有这样一段口述相传的故事:有一天,袁绍绪正在制造快枪,还没安装上枪托,有家丁发现土匪马队朝袁庄奔来,袁绍绪端起无枪托的快枪,“叭”的一声,将匪首击落马下,群匪大乱,落荒而逃。<br> 相公的小康庄徐家生、刘长安等人,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就开始打造洋枪(快枪)。由于技艺高超,他们常常今天给高松坡部造枪,明天就可能跑到翟毓蔚的抗日义勇军部造枪,他们还在邹平帮助当地武装造枪。在翟毓蔚部管理相对严格,外出就有风险。<br> 章丘铁匠最早为我军制造武器见于记载的是抗战初期、邹平县抗日游击队“特务营”(由中共地下党员以国民党第十专区专员梁建章的名义拉起来的队伍)军需主任卓贡西,通过关系从章丘聘请铁匠技师,于1937年9月用轨道钢自己造枪,一个月的时间就造出了一百六十支长枪和四十五支马步枪。铁匠们回县后又继续研制成匣枪、橹子枪、手榴弹等等。动乱时期,分散在各地的章丘铁匠,在造快枪的基础上,又造出了机关枪、迫击炮等,为民族解放做出了贡献。<br> 章丘铁匠不仅成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近代,章丘铁匠的精华还几乎全部投入武器生产,成了职业军工。本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铁作,经自然分化、分离,成为军工行业一支技术力量很强的生力军。铁匠们凭借“手工人力、土方妙法”,在无图纸、无机械的条件下,将传统锻打技艺转化为抗日利器。 手持老式步枪的章丘县武工队(老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章丘县示意图 <font color="#ed2308"><b>二、技艺精湛的铁匠人数成为地方武装的“硬实力”</b></font><br>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章丘境内出现了多支武装势力,割据一方,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由中共领导下的“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负责人是李曼村、宋乐生,主要活动在章丘东、南部山区;张鸣九部系历城县兵痞,在章丘西部流窜;地方武装、顽匪王连仲在中南部,其兵工厂设在前营、浅井,后来转移到三涧溪、侯家、朱公泉等地;高松坡部系当地土顽,盘踞在普集、明水胶济铁路两侧;程学通部,初为地方武装,后被改编为国民党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九十三大队,盘踞胡山;李延熤盘踞锦屏山,成立义务团,建起了造枪炉;以翟毓蔚为首的抗日义勇军活动在相公庄、章丘城一带。兵工厂多设在章丘北部,以牛推官庄为中心,分设周边各庄,总厂在牛推官庄。牛推官庄铁匠较多,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不少铁匠会打造步枪,加上南面袁庄又有许多造枪高手,这一带成为各股军事力量争夺的军事要地。技艺精湛的铁匠也是各地方武装争抢的对象,过去,地方武装比较实力一般要问有“你有多少杆枪?”而在章丘则问“你有多少铁匠?”。技艺精湛的铁匠人数成为地方武装的“硬实力”。<br> 在牛推官庄,他们分工协作,高士贵家中专搞“冷作”,钻枪筒造栓皮;牛桃林家专设烘炉,锻打各部件的毛坯;牛俊补家中专管组装出成品,当时可谓造枪工艺流程“一条龙”,环环相扣。以翟毓蔚武装的造枪规模最大,铁匠最多,到1939年初,常常有三十余盘烘炉同时点火冒烟,铁匠最多时达到一千零八名。曾任翟毓蔚造枪处督察长的刘家章回忆:“当时造枪的条件很差,造枪全靠手工,如步枪的枪筒,锻好毛坯后,两手抱钻,一点一点钻成,十分费力。其它部件也是生锉硬磨,全靠双手完成。直到1941年,翟毓蔚部才有了旋床和刨床。”<br> 牛推枪厂军械处从1939年建立,到1945年结束,6年间共生产步枪2万多支,机枪3百余挺。军械处下设四个枪厂:机枪厂、七九步枪厂、六五步枪厂和捷克步枪厂。翟毓蔚曾说:“他从二十来人十几条枪起干事业,到发展到十个团三万军众,在某种程度上是靠家乡铁匠兄弟们的资助。”概言之,翟毓蔚就是靠章丘铁匠“起家”的。<br> 军械加工处设置在村民家中,也给主家带来许多危险,有的甚至是杀身之祸。据牛嗣良回忆:“在1944年前后,牛桃林对设在他家中的造枪烘炉流露出不满情绪,他为人悭吝,也常使用枪厂的煤、铁等物,有人秘密反映给军械处,军械处负责人对牛进行了严惩。事后,牛大发牢骚,恰在这时,他家失了火,房屋烧毁,枪厂受到一定损失,军械处对起火原因没做详细调查,就认为是牛桃林所为,于是将牛活活打死。” 铁匠铺雕塑 <font color="#ed2308"><b>三、章丘名铁匠任继述仿造机枪</b></font><br> 任继述何许人也?他是埠村南凤庄人,自幼爱好工艺,凡家中有的器具,他都细心观察,精心琢磨,是造枪有名的高手。上世纪三十年代,他被地方武装王连仲带到浅井、前营枪械处,被封为兵工营营长。1939年麦前,王连仲瞄上了日本鬼子驻皋埠大桥的一个据点。在一个黑夜,他带领部下袭击此据点,缴获了一挺转盘机枪。王很是欣赏,当下对任继述说,你是章丘名铁匠,能不能仿造一挺?任继述答应,试试看。“他把缴获的日本转盘机枪按部件一一拆卸,分别记好规格尺寸,然后再作安装,反复数次,研究了两个月后,一挺崭新的转盘机枪在章丘造了出来。此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47发弹盘供弹,有效射程800米,可连发射击。机枪造出后,当场试验,王连仲手下的机枪手刘继续(浅井村人)摸过枪托,瞄准一座老房子的小瓦连续射击,用子弹从下到上一层层掀瓦。一盘射完再换第二盘,枪筒爆热时,可进行更换,与缴获的日本机枪丝毫不差,王连仲喜不自禁,当即对造枪工人进行了嘉奖。”(东沟头村铁匠解统斌回忆)<br> 任继述的仿制技术不仅打破日寇武器垄断,更彰显着章丘铁匠“以技破敌”的智慧与胆魄。 自1938年以后,章丘铁匠大部搭伙为伍,投入军工生产,为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生产兵器。当时有歌谣曰:“章丘铁匠改了行,深山密林建厂房;不打锨镢造刀枪,专杀鬼子和匪帮。”桑园刘家章的手艺绝妙、威望高,他组织起30多盘红炉,为章丘武工队制造“五七”快抢、掷弹筒,仅一个月的功夫便生产出160支“捷克式”快枪,45支“马步枪”等;袁庄袁绍德资历老,人缘好,他一人便召集了160余名铁匠师傅。利用土方妙法,凭借手工人力,生产出“挂牌撸子”(短枪)、转盘机枪。……像这样隐藏身份的军工铁匠,当时章丘有中、小型团伙60余帮。为抗日、抗战胜利提供了及时的援助和坚定的保障。这些铁匠团体凭借规模化的技艺输出,成为中共抗日武装及地方势力的核心“技术班底”。 迫击炮 老照片 铁匠闯关东展示馆 西山村90多岁的老铁匠 <font color="#ed2308"><b>四、解放后,造枪名铁匠“军工转民营”,成为机械行业的能工巧匠</b></font><br> 解放后,技艺精湛的章丘铁匠,有的进入工厂,有的加入铁艺合作社。曾是翟毓蔚造枪处督察长的刘家章,1946年到莱芜县修械所任技术员,后到重工业部华东兵工局二厂任技术员,在修理枪支和兵器方面做出了贡献。晚年又回家乡,参加章丘县农具厂的技术革新。<br> 任继述解放后去了关东,曾在沈阳东盛韧铁工厂任八级锻工,后回乡创办了南凤大队铁工厂。<br> 袁绍绪、袁绍年、袁绍伦、袁福康等袁氏铁匠,组织了铁业合作社。袁绍伦曾在普集组织成立了章丘农具四厂,之后他们皆加入了章丘农具二厂,即后来的章丘鼓风机厂。<div> 这些“军工铁匠”将积累的铁器锻造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工业设备制造,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贡献。</div> 铁匠铺 冶坊锻造走廊 明水古城冶坊 冶铁展示馆一角 <font color="#ed2308"><b>章丘铁匠以炉火淬炼民族脊梁,以铁锤锻造抗战丰碑。</b></font><br> 如今,明水古城冶铁馆(冶坊)已成为文化新地标,通过沉浸式展演、互动工坊等形式,复原铁匠造枪场景,讲述任继述等名铁匠造枪的故事,将“红色铁匠”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励着新一代不断传承“敢闯敢干,善作善成”的铁匠精神,以匠心铸就强国之器,以热血续写家国情怀。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