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首闸广源闸

寒石

<p class="ql-block"><b>诗曰:</b></p><p class="ql-block"><b>玉泉趵突春水泛,麦钟桥东闸广源。</b></p><p class="ql-block"><b>一河独穿苏州桥,三庙分镇巨闸畔。</b></p><p class="ql-block"><b>催波长河浮云槎,提闸御沟泛龙船。</b></p><p class="ql-block"><b>祭罢龙王礼牡王,风调雨顺腊廿三。</b></p><p class="ql-block"> — 陈力生</p><p class="ql-block">通惠河全长160里104步,分上、中、下三段:</p><p class="ql-block">上段,自昌平白浮泉至瓮山泊,称为白浮堰。这一段主要是將西山诸泉水毕合,汇入瓮山泊。</p><p class="ql-block">中段,把瓮山泊水引到积水潭,早在金代开凿瓮山泊至紫竹院之间的高地,元代扩建和完善。金代称玉河,元代称高梁河,明代称玉河,清代称长河。</p><p class="ql-block">下段,自积水潭至通州潞河与运河相联,这是通惠河的主要干线,行船漕运主要集中在这段。</p><p class="ql-block"><b>元大都至通州落差有30米,为了控制落差,通惠河上建闸十一处,二十四座闸口,这十一处闸是:广源(上、下闸)、会川(上、下闸)、朝宗(上、下闸)、澄清上、中、下闸)、文明(上、下闸)、惠和(上、下闸)、庆丰(上、下闸)、平津(上、中、下闸)、普济(上、下闸)、通流(上、下闸)、广利(上、下闸)。</b></p><p class="ql-block">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二十四闸走向为:自广源闸顺流而下,穿过紫竹院,过白石桥,沿北京动物园北墙,经北京展览馆至高梁桥(闸桥合一)。一路蜿蜒盘旋向东,入积水潭,积水潭是大运河最终码头。</p><p class="ql-block">码头有一座控制性工程,它就是中轴线上的万宁桥,万宁桥是桥闸合而为一的工程。万宁桥西侧是澄清上闸,斜东南达东不压桥(澄清中、下闸),过闸顺着北河沿胡同、水簸箕胡同向东转入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朝南达正义路。正义路绿化带下便是通惠河古道,建有文明闸上闸,在今正义路北口。折东入台基厂二条,中间建有文明下闸。</p><p class="ql-block">通惠河继续向东南方向入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整个胡同是运河故道。出胡同向东,经北京火车站,出东便门至大通桥。船板胡同东口建有魏村上闸,下闸在今北京火车站东南。北京火车站一带,昔日是泡子河,汪洋一片。</p><p class="ql-block">东便门外大通桥一路向东,垮桥过闸达通州张家湾入潞河与大运河联通。</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河闸原是木制,后来改为石质,而且历代均有整修或重建。闸名亦有改变。</p><p class="ql-block">广源闸是通惠河上游的首闸,闸的结构分为闸基,闸门,闸墙三部分。闸墙兩端镶嵌着汉白玉兽头兩个,昂首目瞪,前瓜隆起,警戒着水面。它在历史上具有调水、桥闸、码头等多种功能,号称“运河第一闸”。</p><p class="ql-block">运河第一闸保护比较完整,而且周边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故事,文化遗产,建筑艺术堪称经典之作。让我们选择一、二,去游览、欣赏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广源闸西侧,长河北岸,一座古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筑艺术风格迥异。它就是皇家寺院,素有“京西小故宫”之称的万寿寺。</p><p class="ql-block">万寿寺遗址是始建于唐朝的聚瑟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创建。清顺帝于顺治二年(1645年),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清乾隆帝曾二次重修为其母祝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借60寿辰重修万寿寺,游颐和园时常在这儿驻跸休息。</p><p class="ql-block">万寿寺与两位太后相关,故事却大相径庭。一位是明代李太后,她担心儿子亲政后忌惮自己,把寺名为万寿,意思是自己一心向佛,无心朝政,遂搬至寺内居住,放手让儿子大胆理政。另一位是清慈禧太后,她与李太正好相反,把持朝政,不让儿了理政。</p><p class="ql-block">为庆祝慈禧六十寿诞,寺庙进行重建。在1861年的“辛酉政变”后,慈禧大权在握。太监李莲英为迎奉慈禧,在大雄宝殿后建了一座与慈禧面容相似的观音。一日,一莲英引寻慈禧到后殿,高呼“老佛爷到”,慈禧假意问:“你们迎接那位老佛爷呀?”李莲英笑答:“就是您老佛爷呀!”慈禧听后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在世间传开。</p><p class="ql-block">万寿寺建筑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走进幽幽寺院,你会感受到南北融合,中西合璧,三路布局,集皇家园林、寺院、行宫为一体的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更感受到皇家宫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西墙外有条街,名曰苏州街,一直向北直达海淀畅春园,长约三里。此街专为乾隆其母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而建造。</p><p class="ql-block">乾隆是位讲究孝道的皇帝,每到江南都陪其母游览苏州风景,崇庆皇太后特别钟爱苏州市井风情。为迎合情趣,乾隆借母七十大寿之际,仿照苏州的街景和物产风俗建造一条苏州街。</p><p class="ql-block">这条街,可不同凡响,街道两侧建有各种苏州商铺,诸如茶馆、酒楼、钱庄、药店、当铺、绸布店、以及印书局等。还有五步一亭、十步一台。自然建筑风格和内部陈设都仿照苏州样式,店员由太监和宫女装扮,营造出热闹非凡的市井氛围。这样一条华美的街道,得花费多少钱呀?</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乾隆並没有从国库中出银,而是由各地官员、富商出资各包一项工程。官商们怎不抓住这个机会,大表忠心呢!其中有一盐商,承包一座亭子,亭子上全部用孔雀翎羽装饰。那日,崇庆皇太后从畅春园出来,一路观景,当看到这座亭子时,深深地为美景所吸引。那日,正好下了一场小雪,华丽的羽毛上盖上一层白雪,更显得亭子亭亭玉立,美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南囗,昔日有一座昌运宫,它的痕迹全无,空留一个地名。</p><p class="ql-block">昌运宫明正德六年(1511年),由司礼太监张永奉旨修建,初名“混元灵应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太监林潮重修,更名为“天禧昌运宫”,增置二百余丈垣墉,百余间宇庑,七重殿宇。</p><p class="ql-block">清乾隆重修,由宫门、钟鼓楼、元圣境、功曹殿、元天宝虚殿、神宵延寿殿、玉霄上穷宝殿以及修行房舍等。重修后的道观,建筑布局严谨,院落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大有太虚幻境之感。</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明朝的万历、崇祯;清代的康熙、乾隆、咸丰多次派朝中重臣替天子祭祀,由此可见昌运宫在皇家希望昌运之盛。</p><p class="ql-block">咸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并连带苏州街、昌运宫烧掉。解放初这里形成只有14户人家的小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调到466工作,进城或到紫竹院商场购物,都要从村中的大槐树拐个弯穿行而过。小村北是通往西郊机场的很窄的路,路北是果园和田地,田间好像有碑,断砖碎瓦随地可见。推断这里便是昌运宫旧址。</p><p class="ql-block">坊间传闻,乾隆从江南带回一美女,不便入宫,便寄养到昌运宫了。又考证,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写母亲兆佳氏不让弘哓再去交辉园,理由是虽黛玉(弘晓)之柩已寄放城外庵中(昌运宫)。</p><p class="ql-block">看来“昌运宫”並不昌盛,直到解放后,昌运宫这个地界才真正“昌运”降临。昌运宫遗址有14户人家,1953年新迁来一户空军466医院,编号为昌运宫15号。</p><p class="ql-block">天禧昌运宫显灵了,不仅是“昌运”降临,而且是“天禧”。1956年10月8日,在466食堂聂荣臻宣布:经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任院长,领导大家从事火箭、导弹的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由此,昌运宫十五号(466医院)成为中国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最早有导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进紫竹院南门,右手一侧有座新修的塔基遗址,它就双林寺塔基。</p><p class="ql-block">提起双林寺,它可是有来头。明万历年间,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东厂的冯保,在负责督建万寿寺时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在紫竹院东南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修建家庙,冯保号“双林”故命名双林寺。</p><p class="ql-block">明王槐撰写的“双林寺碑记”描写“:“寺前为山门,金刚,钟鼓二楼,天王殿宇中为佛殿,在在伽蓝、护法、后为方丈、左右斋堂禅室、两侧厨、库、僧房。其后叠土石为山,高可丈余,上为明阳洞、左台在榭、群卉丛萃,凡寺之所宜有者无不备矣。”。</p><p class="ql-block">万历年间,印度僧足克戬古尔,见此松盘覆,趺坐其下,默持陀罗尼咒,故又名西域双林寺。又一西域僧索诺纳木结,于万历三十年命住双林寺。</p><p class="ql-block">双林寺盛望时,必有故事。最有情意绵绵不绝于耳的是纳兰性德的情感世界,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夫人卢氏去世,他久久陷入情逝之伤,难以自拔。将亡妻暂厝于双林寺中,并在寺中宿夜,为其守灵。一首《忆江山.夜宿双林寺禅院有感》表达万般悲戚之情:</p><p class="ql-block"><b>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若倾城。</b></p><p class="ql-block">一年后卢氏周年忌日,在双林寺又作《望江南.宿双林寺禅院有感》:</p><p class="ql-block"><b>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茏花娇欲弦,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帐望,经声佛火兩凄迷。未梦已先疑。</b></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卢氏从双林寺起灵,葬于皂莢屯纳兰祖莹。</p><p class="ql-block">每每踏步双林寺遗址,看到翩翩起舞的人们,清影中似乎看到的是纳兰性德诗词中旋律情意的倾诉……</p> <p class="ql-block">广源闸是一座调节水位的闸,不能通行船。明代,为使帝后龙舟不受广源闸所阻,便从长江南岸开凿出一条河汊子,以利通航。紫竹院就是当时绕行御舟的别港。</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五年(1577年),慈圣皇太后在别港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成为万寿寺下院。</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將紫竹院庙宇更名为“紫竹禅院”,並在其西侧修建行宫“福荫紫竹院”。在别港仿建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的水乡风光,叠置青云片石,形成高低起伏的群峰。同时在水边遍植芦苇,取名芦花渡。这种芦苇移自江南,俗名“江南铁竿狄”。每到秋末冬初,霜凌苇秆呈现出紫黑色,仿佛如紫竹一般。每逢乾隆母出游苏州街后,便来到“小苏州芦花荡”欣赏江南风光。</p> <p class="ql-block">北京有藏式覆钵式古白塔六座,分别是元代妙应寺白塔,元代(?)大觉寺白塔,明代潭柘寺白塔,清代北海白塔,清代西黄寺白塔,不明年代深藏不露的最神秘的白塔庵白塔。</p><p class="ql-block">说它不明年代,《海淀区地名志》称:“该塔史无记载,年代不可考。”</p><p class="ql-block">说它深藏不露,它深藏于中国国画院内,外人很难窥视其貌。</p><p class="ql-block">说它最神秘,它传说众多,其中最为离奇的是建文帝靖难之役后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又传死后葬于此。</p><p class="ql-block">清《日下旧闻考》载:“今西直门外大街迤南有寺数椽,亦名资福……其西空壤有仆碑……距碑数十武有塔,形制如妙应寺白塔,而高稍逊。”1936年,民国北平政府在寺庙登记中载:“崇庆寺(比丘僧寺)坐落西直门外西郊一区界白塔庵村9号。清嘉庆十六年白塔庵住持恒钵送嘉兴寺改为崇庆寺,……有古塔一座,小塔五座。”</p><p class="ql-block">以上所记,到底白塔庵白塔是在资福寺,还是在崇庆寺?实际上崇庆寺在塔之“西南数武”,资福寺在塔之“东数十武”。武,泛指步数,一武即半步。由此可见,白塔在两寺之间。</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在其《渌水亭杂识》中提到:“资福寺,明正统间僧圆升建,至嘉靖初,尚膳监太监马潮修之……未知何时建。”如此看来,塔应该建于明嘉靖万历之前。</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本人服役于空军466医院,经常去白塔庵白塔玩,该地属玉渊潭公社潘庄大队四道口生产队。过南北向土路,地势明显增高,古木野草丛生中白塔摩空直上,孤零零在荒野中寂寥独立。1979年中国画院看上了这个叫百胜村的地方,遂后建起了中国画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