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41520</p><p class="ql-block">美篇名:王剑</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大佛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观音菩萨像,故又称“大佛寺”,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誉为“京外名刹之首”,有六大全国之最,也被称为隆兴寺“六绝”</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现存面积8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形成南北纵深的对称格局,是现存宋朝佛寺建筑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琉璃大照壁,是隆兴寺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壁顶及四周以琉璃装饰,壁心为高浮雕琉璃砖拼成的二龙戏珠图案</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天王殿前三座单拱石桥,是正定的“三山不见、九桥不流”其中的三桥</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为隆兴寺第一重殿,兼做寺院山门(隆兴寺没有山门,又曰“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天王殿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清康熙皇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 大肚弥勒佛(木雕),供奉于天王殿内,为金代遗物,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像高1.9米,体态胖硕,笑容可掬</p> <p class="ql-block"> 大觉六师殿,又称“七佛殿”(遗址),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一1085年),是隆兴寺第二座殿堂,是隆兴寺的主殿,全寺规模最大的殿宇,面阔达到惊人的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约1800平方米,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及之前的六位祖师,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p> <p class="ql-block"> 大觉六师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 特赐大龙兴寺重修大觉六师殿记碑,立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碑文主要记述了元至元己丑至癸已(公元1289一1293年)重修六师殿始末</p> <p class="ql-block"> 重装六师佛像记碑,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高1.66米,碑文主要记述了主持僧海昇、寄东院比丘福田于康熙二十二年历时五个月募金三百,后又历时三个月金装六师殿内七佛中第二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 石香炉,宋代雕制,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威武勇猛、栩栩如生,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胡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是我国现存唯一带抱厦式的宋代建筑,形制为海内外古建筑之孤例,梁思成曾多次探访,评价是“只在宋画里见过”,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坐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左侧站立弟子迦叶,右侧站立弟子阿难</p> <p class="ql-block"> 两侧莲座上供奉着文珠菩萨和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五尊塑像均为宋代原塑,其中文珠和普贤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殿内各壁还布满了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色彩绚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面积达4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p> <p class="ql-block"> 四抱厦绘有“护法二十四尊天”,“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p> <p class="ql-block"> 东方净琉璃世界,宽9.14米,高7.13米,画面以东方三圣一一药师佛与日光、月光二菩萨为中心展现,药师佛左手托钵,右手执药丸,其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分别持绘有日轮、月轮的莲枝,三圣像周围绘药师十二神将、菩萨、比丘、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120余身</p> <p class="ql-block"> 西方胜景图,宽9.14米,高7.13米,构图宏伟,色彩艳丽,将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一一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等400余身,壁画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的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是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将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一一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画,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被鲁迅先生称赞是“将神人格化”,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座观音”,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集多种艺术于一身,是隆兴寺内古建筑中文物价值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 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p> <p class="ql-block"> 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戒坛是寺院用以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戒坛前两株千年古槐,东侧一株曰“龙槐”,西侧一株曰“凤槐”树冠硕大,在空中相叠</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为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是中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另两处分别是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正面门楣上“金绳觉路”匾额,意示信众追随佛祖,笃信教义,就可以找到一条觉醒之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 铜铸双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铸造,面南坐者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坐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此种形制的造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二佛相背而坐,背身相连</p> <p class="ql-block"> 面朝南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作禅定印</p> <p class="ql-block"> 面朝北的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慈悲印</p> <p class="ql-block"> 慈氏阁,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因该阁供奉弥勒菩萨故称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木雕弥勒菩萨,高7.4米,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的火焰纹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此弥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弥勒大相径庭,站着而不是坐着,身材匀称而不是大腹便便,面容慈祥而不是笑容可掬,是北宋初期的精美独木雕刻</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转轮藏,此转轮藏即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善慧大士(公元497一569年)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中轴线,东边的康熙碑亭和西边的乾隆碑亭</p> <p class="ql-block"> 康熙碑亭,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圣祖玄烨所书《御制隆兴寺碑》,记述了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3一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 乾隆碑亭,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高宗弘历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记述了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779一1780年)隆兴寺大规模重修情况,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 龙藏寺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刻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共1447字,其书体方整有致,字画挺劲有力,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关键性碑刻,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为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悲阁,为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茸,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出檐三层,歇山顶楼阁,总面积1643.5平方米,主殿高35.5米</p> <p class="ql-block"> 大悲阁,底经廊檐下悬三块匾额,自东而西为“调御丈夫”、“慧眼无边”、“慈云广覆”,分别出自书法大家沈鹏、启功、刘炳森之手</p> <p class="ql-block"> 大悲阁在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复建,依然采用全木构形式,耗材近7000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规模上仅次于西藏布达拉宫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p> <p class="ql-block"> 大悲阁与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以虹桥相连,三间并立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铸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用铜量达120吨,是我国现存古代铜造佛像中最高的,隆兴寺又称大佛寺,就是缘于此佛像,其42臂中除当胸双手合十外,两侧各20臂呈辐射状分布,手不仅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且均饰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果报即为千手千眼之来历,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此像作为一千多年前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可谓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隆兴寺六处文物之最中最具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的身体和当胸合十的双手是宋代铜铸的,其余两侧40只手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p> <p class="ql-block"> 千手千眼观音佛龛上方悬“三摩妙地”匾额,两边长联“宝网绚云霞现耆阇崛山庄严自在慈容问法相变相那是本来面目;金绳悬日月历恒河沙劫普度大千世界示真语实语共证无上菩提”,抬头仰望,强烈震撼</p> <p class="ql-block"> 石刻的须弥座为高大的佛像创造出了协调的空间,佛像与须弥座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石质须弥座,此为北宋原物,高2.25米,由双层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的表現技法,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刻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托座力士裸露的身体肌肉发达,迸发出强劲的阳刚之气,似乎有无穷之力,力士石像油亮光滑,尽显岁月磨励</p> <p class="ql-block"> 有的托座力士则是蹙眉怒目,张嘴露齿,表情苦痛,似有勉为其难之态</p> <p class="ql-block"> 姿态优美的伎乐人物,表情舒展,波澜不惊,千年以后,依然容光焕发,生动无比</p> <p class="ql-block"> 伎乐人物来自经文中描绘的极乐世界,宗教的世俗化让它们在尘世中落脚,安闲自若,柔和宽仁,</p> <p class="ql-block"> 手持人间乐器,奏出美妙和音</p> <p class="ql-block"> 走着尘世的脚步,舞出洒脱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 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此碑刻立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碑文主要记述了大悲菩萨像铸造和大悲阁修建的始末,以及落成后高僧琼法奉旨住持等事宜,宋太宗敕令田锡撰文、吴郢书丹,碑文字体雄劲有力,潇洒飘逸,不失为书法艺术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 寿槐(福树),这棵古槐,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朝代,是隆兴寺中最老的住客,也是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已有1300多岁</p> <p class="ql-block">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遂在黄袍加身称帝后,大修隆兴寺,敕铸千手千眼观音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 韦陀殿(遣址),原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建筑,殿内原供奉一尊铜铸五彩韦陀像,韦陀殿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坍塌</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门梦堂和尚(隆兴寺明代高僧)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 韦驮菩萨,又名韦陀天,本是婆罗门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毗卢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一1620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 毗卢佛像(明代),高6.42米,由1072尊小佛组成,分布在三层莲花宝座上,佛像设计巧妙,铸造工艺精湛,是明代艺术珍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卓越成就,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金广惠大师舍利经幢,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曾于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住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圆寂,此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系汉白玉雕刻,现幢顶缺失,残高5.2米,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许家牌坊,四柱三门冲天式,柱顶缺失,残高6.45米,坊额“三世中丞”,竖立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牌坊主人为明通议大夫、都寮院右副都御史许守谦和祖父许瓒、父亲许金,是正定诸多牌坊中规模较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北朝石造像,为元氏县开元寺北朝时期遗物,1965年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移至隆兴寺,此像系汉白玉雕刻,主尊为释迦牟尼,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内客丰富、刻工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龙泉井亭,亦称灵泉井亭,建于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p> <p class="ql-block"> 龙泉井(八角),据清乾隆十三年《隆兴寺志》记载,此即宋开宝四年涌铜处也,相传,龙潜其中,祷雨有应,故名曰“龙泉”</p> <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历经1400多年,虽经历代重修,仍保持了宋代形制和风格,寺内保存隋唐以来的大量艺术珍品,不仅是古建筑的奇迹,更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一处珍贵的历史遗产</p> <p class="ql-block">拍摄:2019.10.27</p><p class="ql-block">制作:2025.04.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