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埃及归来,生活回归了日常,朋友圈的游记,还是引来了朋友们的关注。熟悉的人见了面,总会关切又好奇地问:“埃及怎么样啊?安不安全?收获大不大?玩得开心不?”我会与他们分享道:“真的挺好的,体验感超棒!你们都想象不到,埃及简直就是个巨大的宝藏库,地下随便一挖,说不定就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珍贵文物,价值连城。有历史的国家逛起来就是不一样,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双重印证的5000多年文明史,就那么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容不得任何人质疑。随便一块石头、一面墙壁,都可能隐藏着跨越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埃及归来,确实收获满满。不仅仅是带回了照片,留下了深刻记忆,更是带回了对历史、对文明、对人类自身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自人降临于世,生与死这对永恒的课题,便如影随形。而在埃及,开罗城周边那如拆迁房般的“死人城”,着实让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与意外。</p><p class="ql-block"> 当地导游阿明为我们说明了“死人城”现象。在埃及,人逝后没有火化的习俗,他们或是长眠于地下,或是被安置在旧房子的墓地之中,这些旧房子里还配有沙发家俱等以便家人们前来祭奠时能稍作休憩。埃及不少无家可归的穷人,也会在这片“死人城”逗留。“死人城”与居民区的界线模糊不清,甚至相互混杂。这对于把死亡赋予了一种天然恐惧色彩的中国人而言,实在是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让人难以接受。中国人普遍认为死人是不吉利之事,阴气太重,故而埋葬逝者的墓地往往远离居民区,隐匿于偏僻之所。活人死人共处一区,毫无边际之分,这样的场景,着实挑战着我们的认知底线。</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金字塔与帝王谷陵墓群参观时,阿明又为我们解说了古埃及人对生死的定义。古埃及人坚信人是轮回的,死亡不过是轮回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未来他们将重获新生。因此,法老、贵族与富人们在离世后,皆被制成木乃伊,期待着那重生的一刻。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似乎领悟到,死亡并非那般可怖,它或许只是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科学揭示,死亡是物质的循环、意识的终结。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努力和想像。古埃及人借助木乃伊与金字塔追寻“不朽”,而现代人则通过数字遗产、器官捐赠延续自身价值。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在与生命的短暂和虚无抗衡。或许这种“向死而生”,并非对死亡的恐惧逃避,而是如埃及人坦然生活在墓宅附近一般,将死亡视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埃及之行,让我在生与死的思索中,寻得了这样的人生真谛,活在当下,珍视每一次呼吸、每一段关系、每一次际遇,因为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让生命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中东是世界上十分敏感地带,这里,纷争延绵,战火时常燃起,宗教间的矛盾更是横亘人类文明数千年之久。在埃及的旅行中,总让人感受到宗教矛盾冲突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阿明,这位热情的导游,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每当提及以色列,总是难掩不屑。例如在谈及埃及所处的中东位置时,他会这般表述:“这个地方就是暂时还叫做以色列的地方,或许它很快就不存在了。”他对于犹太人在中东建国一事,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在他看来,历史不应简单地以曾经的民族与国家形态,就笃定其在当下必须存续。世界历史长河中,无数民族与国家兴起又消亡,如沧海桑田般变幻。人们理应尊重当下的现实,而不应为了过往的执念,去塑造一个脱离实际的“事实”。谈到几个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他更是感慨万千。他指出,伊斯兰教认可前面宗教的事实,然而基督与犹太教,却固步自封,只守着自己原有的认知,固执己见。这种狭隘的观念,引发了无数人间悲剧,甚至是血流成河的惨痛教训。在开罗古城参观时,阿明带领我们穿梭于基督教、犹太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圣地之间,自豪地宣称伊斯兰教的包容。他笃信自己的信仰,他说在他们的《古兰经》里,对当下世界的现状都有所描述,他坚信未来一定会像《古兰经》所预言的那样,最终实现他们的理想世界。</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些承载着厚重信仰的土地上,我陷入了沉思。信仰,本应是心灵的寄托与升华,是引导人们向善、追求和平与美好的力量。然而,为何在历史的进程中,却因宗教的差异引发了如此多的纷争与苦难?或许,正是因为部分人将信仰狭隘化,将自己的宗教观念强加于他人,忘却了信仰的本质是包容与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同绚烂的花朵,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花园。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彼此,尊重差异,才能化解宗教间的矛盾,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就像阿明所推崇的伊斯兰教的包容精神,应成为全人类在信仰之路上共同追求的境界,如此,才能避免那些因信仰而起的悲剧再度上演,让人类在相互理解与尊重中携手前行。</p> <p class="ql-block"> 看了我的游记,好友张大哥来了一条微信“神秘、神奇、神韵、神旅佳文,古文明,今贫弱,缘何?有探(三)吗?”,我顺手回复了“暂时没有”,但他的简短的发问,无形中提醒了我对埃及现状的思索,竟成了这篇思考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的确,一个拥有辉煌灿烂古文明的国度,如今的现状却不尽人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给出了一种深刻的解读,其核心观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了其长期发展的成败”,书中提出的“广纳式制度”与“榨取性制度”二元框架,为理解埃及的现状提供了视角:广纳式制度因保障产权、鼓励创新、允许广泛参与而促进繁荣,反之,榨取性制度因权力集中、剥削多数人利益而导致贫困与失败。</p><p class="ql-block"> 回顾埃及历史,两千多年的奴役与殖民史,无疑像一场残酷的抽血榨汁,给这个国家带来沉重创伤。然而,自1956年宣布独立,近70年的时光已逝,时间并非阻碍发展的关键因素,日本便是有力例证。明治维新短短四十多年,日本便超越曾经的老师,二战后即便近乎亡国,也能在短短二十多年间紧追美国,成为当年GDP第二的国家。可见,发展路径才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自纳赛尔时代起,埃及建立了以军方为核心的威权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精英集团。2011年“阿拉伯之春”虽短暂冲击旧秩序,但2013年军方通过政变重新掌权,塞西政府以“稳定”为名强化集权。宪法赋予总统几乎不受制约的权力,议会沦为橡皮图章,司法独立名存实亡。在这种体制下,军方、官僚与商业寡头形成紧密利益同盟,军方控制40%的经济资产,垄断基建、能源等关键领域,普通民众却被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2023年总统选举那“89.6%得票率”连任的结果,无情暴露了竞争性政治的缺失。权力垄断滋生寻租,腐败盛行,埃及的腐败感知指数常年位居全球后列(2023年35分)。</p><p class="ql-block"> 与之对应的经济制度,同样深陷榨取性泥沼,表现为国企垄断、产权缺失与外部依赖的三重枷锁。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被国企把控,像埃及石油总公司等机构效率低下,依赖政府补贴,2023年财政赤字仍占GDP的7.2%。土地与资本高度集中,10%的人口掌握60%的耕地。腐败与行政壁垒抬高市场门槛,经济结构单一、脆弱,旅游业、苏伊士运河与侨汇占GDP的25%以上,2024年红海危机导致旅游业收入暴跌,产业单一化风险暴露无遗。这种制度下,增长红利又被少数集团收割,40%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尼系数虽官方数据为31.9,但实际贫富差距被严重低估。</p><p class="ql-block"> 埃及的案例,无疑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核心逻辑的生动印证:制度的包容性决定国家的兴衰。只有打破少数人对权力与资源的垄断,让制度成为创新与公平的引擎,埃及才能挣脱“榨取性制度—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恶性循环,迈向真正的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此次埃及之行,走过看过,所思所感颇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方能清醒自知,不致在世间昏昏然,做个明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