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7日,英姿妹妹亲自驾车带我们去拜谒潭柘寺和戒台寺。</p><p class="ql-block">妹妹是一个很好的导游,多余路不走,精华景点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本次重点在北区观览。</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英姿妹妹!</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2日</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马鞍山上,西靠极了峰,南倚六国岭,北对石龙山,东连平原。</p><p class="ql-block">寺院坐西朝东,海拔300余米,占地面积4.4公顷,建筑面积8807平方米。殿堂随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遗留有许多辽代的建筑特征,是北京地区保留辽金风格和遗迹最多的古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整座寺院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既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戒台寺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于</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2年1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97年戒台寺依法恢复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2007年经有关部门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戒台寺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北京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中国佛教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p><p class="ql-block">我国现存三大戒台之一。</p><p class="ql-block">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名慧聚寺。</p><p class="ql-block">辽时高僧法钧始建戒台。</p><p class="ql-block">明重建,更名万寿禅寺。</p><p class="ql-block">寺坐西朝东,依山而建。</p><p class="ql-block">戒殿在寺西北院,为黄琉璃瓦重檐益顶与四角攒尖顶相结合的屋顶形式。</p><p class="ql-block">现存戒台为明代改建,汉白玉三层须弥座式,周围有戒神龛113个。</p><p class="ql-block">塔院内有辽代、元代等墓塔。</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全貌</p><p class="ql-block">(百度借图)</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又称戒坛寺。</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西山的马鞍山腰,距京城25公里。</p><p class="ql-block">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年至600年),原名慧聚寺,至今己有14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辽代咸雍年间(公元1065年至1074年),有法均和尚在此建坛。</p><p class="ql-block">金、明、清各代都有高僧来此传戒,并重新修建寺院。</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至1450年)改名万寿禅寺。因为过去经常在此开坛传戒,故称戒坛寺。</p><p class="ql-block">戒坛寺与浙江杭州的昭庆寺、福建泉州的开元寺并称为“中国三大戒坛”,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其规模又居三大戒坛之首,故享有“神州第一坛”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戒台寺的主要建筑坐西朝东,分南北两条轴线。</p><p class="ql-block">南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观音殿等。</p><p class="ql-block">北轴线有明王殿、罗汉堂、戒台殿和大悲殿。</p><p class="ql-block">此外有方丈院、南宫院、牡丹院、上院和下院等许多各具特色的院落。</p><p class="ql-block">现寺内还保存有辽代至民国期间的石碑、经幢、须弥山等宝贵文物;寺外有古香道、摩崖石刻等。</p><p class="ql-block">1997年,戒台寺依法恢复宗教活动,每逢阴历初一、十五和各种佛教日,均举办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寺中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和他作于1934年3月《潭柘寺戒坛寺》节选碑文。</p> <p class="ql-block">戒坛在半山上,山门是向东的。一进去就觉得平旷;南面只有一道低低的砖栏,下边是一片平原,平原尽处才是山,与众山屏蔽的潭拓气象便不同。进二门,更觉空阔疏朗,仰看正殿前的平台,仿佛汪洋千顷。这平台东西很长,是戒坛最胜处,眼界最宽,教人想起“振农千仭冈”的诗句。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抱塔松”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内,有两座辽塔建筑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辽塔:由法均大师墓塔和衣钵塔以及墓碑和赑屃组成。这一组建筑是研究辽代建筑和石刻艺术难得的实物样品,是寺中的文物精品。</p><p class="ql-block">这两座塔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法均大师生平和智慧的缅怀。</p> <p class="ql-block">墓塔,也叫法均塔</p><p class="ql-block">法均大师的墓塔高约13米,采用砖砌八角七级密檐式设计。</p><p class="ql-block">砖砌八角形须弥座上刻有花卉图案,三层仰莲承托着塔身。正面设有假门,侧面有假窗,塔门上刻有塔铭:“大遼故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壇主普贤大师之靈塔。大明正统十三年中秋日筑壇知幻道孚重建。”</p><p class="ql-block">它是辽代戒台寺的最高象征,是一座七级密檐砖塔,建于辽代1075年,是戒台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塔身形制为下部束腰式须弥座,塔檐为叠涩式,塔刹以仰莲绶花承托宝珠为结束。</p><p class="ql-block">戒台寺因法均大师的弘扬佛法而声名远扬,成为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座塔也被称为抱松塔,因为背后有一棵松树横卧而生,枝干环绕塔身,成为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衣钵塔</p><p class="ql-block">这座塔高约12米,采用八角形须弥座,三层莲花底座托起塔身。塔身八面设有四门四窗,转角处雕刻有五级角塔。塔身之上是五级密檐,塔刹由莲花与宝珠组成。这里埋葬着法均和尚的袈裟、食钵等珍贵物品,象征着大师的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抱塔松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5米多长的主干横空越过台基边沿上的矮墙,两条粗大的技杈扭转着,盘绕在台基下方辽代名僧法均大师墓塔的两侧。现在此树虽然仅存右侧的一根抱塔主枝,但仍不失古松抱塔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此经幢立于辽代康元年(公元1075年),是为了纪念辽代名僧、戒坛创建者——法均大师而立。为八面石柱体,上刻尊胜陀尼经咒。</p><p class="ql-block">是北京地区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古老的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建有古建园林式大斋堂。</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钟亭</p> <p class="ql-block">大钟上的经文</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p><p class="ql-block">菩提罗汉连香界</p><p class="ql-block">仁愿华严唱梵音</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里500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p><p class="ql-block">财来才去无常道</p><p class="ql-block">才去财来有夙缘</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以神州第一坛和奇松而闻名。</p><p class="ql-block">有经典诗云:“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p><p class="ql-block">古人称:“古树倚晴峰,鳞老作虬龙,神州第一坛,律人海意禅。”</p><p class="ql-block">现存著名的古松有卧龙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活动松等十大名松,此外,还有二三百年树龄的丁香、四季锦带、牡丹、太平花等古木名花点缀其间。</p> <p class="ql-block">卧龙松位于大雄宝殿后面台阶上方右侧,植于辽代,距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这棵松树的主干长约10米,蜿蜒横生,鳞片斑驳,宛如一条祥云归来行将就卧的苍龙,舒适地卧在一块由恭亲王奕䜣亲手书“卧龙松”三个大字的石碑上。</p><p class="ql-block">卧龙松的奇特造型是通过辽代僧人使用掐尖折枝的技法修整而成的,经过金、元、明、清等历代僧人的培育,形成了今天的奇观。</p><p class="ql-block">这棵松树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传说恭亲王奕䜣在被革职后,常到戒台寺小住,并把自己比喻为不得志的“卧龙”,静卧古寺,等待重新腾飞。他在石碑上写下“卧龙松”三字,以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p> <p class="ql-block">九龙松</p><p class="ql-block">千佛阁前是寺内的奇松大道,九龙松、抱塔松、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依次排开。</p><p class="ql-block">其中九龙松是唯一的一株白皮松,唐武德年间所植,树龄已接近1300年。它的胸径2.2米、高18米、九干周长6.5米,松冠遮天蔽日,遮荫面积达500平米。</p><p class="ql-block">九龙松的名字来源于它的主干分出了九条分枝,枝干的外皮已经脱落开裂,像巨蟒的皮,也很像龙的鳞甲,斑驳陆离,所以称“九龙松”。这棵树枝干巨大,朝着四方蔓延向上的生长,真的好像一颗已经成精的树,随时都要兴雨化龙,蓄势飞于九天之上。</p> <p class="ql-block">戒台寺“戒”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戒台寺的“戒”主要指佛教中的戒律。</p><p class="ql-block">佛教的戒律是修行者规范自身行为、言语和思想的准则,旨在帮助修行者断除烦恼、超脱轮回,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佛教“戒”的核心意义:防非止恶。</p><p class="ql-block"> 具体戒条: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戒”等,不同等级的僧人受持的戒律严格程度不同。</p><p class="ql-block">其“戒”具体包含以下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1、戒的层级</p><p class="ql-block">沙弥/沙弥尼戒:初入佛门者受持的十戒(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等)。</p><p class="ql-block">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正式僧侣需严守的详细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菩萨戒/大乘佛教徒受持,强调“三聚净戒”一一断恶、修善、度众生。</p><p class="ql-block">2、戒的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止持戒:禁止恶行(如妄语、饮酒)。</p><p class="ql-block">作持戒:要求积极行善(如诵经、布施)。</p><p class="ql-block">通过授戒仪式(如“三坛大戒”),僧侣在戒台寺正式获得修行资格。</p><p class="ql-block">3、戒台寺的“戒”不仅是行为约束,更是成就佛道的根基。</p><p class="ql-block">戒坛千年来作为僧侣精神的“校准器”,使抽象的戒律通过具象的仪式、建筑得以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戒台寺顶层极目远眺,远处的美景一览无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