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游--柯岩风景区

多伦多老马

<h1><u><b>柯岩风景区</b></u></h1> <div>绍兴柯岩风景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8公里处柯桥区柯岩大道558号。它南濒鉴湖,北倚柯山。由柯岩、鉴湖、鲁镇和香林四大景区构成了“绍兴柯岩风景区”,总面积6.87平方公里,是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并融山水、园林、宗教、古镇等项目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我们夫妇两于2024年6月底在妻弟夫妻俩的陪同下,游览了向往已久,拥有极其丰富古越文化的绍兴。</div><div>我们落脚在与柯岩风景区一墙之隔的镜湖酒店。所以柯岩风景区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旅游点。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游玩了其中的柯岩,鉴湖,和鲁庄三大景区,以桂花闻名于世的香林景区因季节不对只能放弃了。</div> 这三个景区的内容和风格各异,其中“云骨”一柱擎天,上宽下窄,堪称天下奇石。鉴湖碧波荡漾,我们乘坐游船泛舟湖上,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熏熏里,品味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韵味。而鲁镇景区再现了鲁迅的笔下风情:青石板路、粉墙黛瓦,水波荡漾中,羡慕着隔岸的人家那仿佛是仙境中的秀美,让人恍若穿越百年。。。 <h1><b><u>柯岩景区</u></b></h1> 在排队买门票期间,我来到鉴湖一侧。这里有镜湖石碑。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黃帝铸镜于此而得名,又称长湖、镜湖、庆湖。 镜湖石坊。陆游卜筑于镜湖三山时,深深地热爱着镜湖山水:“吾庐镜湖上,傍水开云扃。秋浅叶未丹,日落山更青。孤鹤从西来,长鸣掠沙汀”。鉴湖让诗人魂牵梦绕:“五更欹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至今,陆放翁《思故山》里的“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还刻在石坊两侧流传千古。 镜湖一处静静的水湾,夹岸的垂柳,一湖的青碧,水波不兴,水平如境。镜湖镜湖,真是如同上界掉落在人间的一面镜子。绿荫深处拐角旁,一艘小船拖着长长的涟漪驶来,静动相间。凝眸注目,只觉得人似融于了这片水天之中,静且净。 天气晴朗,白云悠悠,水天一色,树影相映。浓荫深处,倒映着青翠树影与拱桥,眼前这一切,恍若一幅水墨画卷。站在水边,顿觉清风拂面,心随水静,喧嚣尘世仿佛远离而去。真是人在画中游,处处皆诗意,令人流连忘返 <p class="ql-block">从照片上见到如此美景,我的发小海峰即兴口占一绝以抒发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春风新染一湖水,碧落天光更载波。</p><p class="ql-block">飞柳卧桥勾景致,黛烟弥处传莺歌。</p> 柯岩是1800多年前的采石场,从三国时期到隋朝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采石造就了众多姿态各异的石宕、石骨、石洞,石壁等奇特“景观“。 进门后在一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香樟树旁边,看到这块柯岩独特的石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2月1日《观柯岩云骨》专门有这样一段描写:”云骨无声,卓然挺立,像卧薪尝胆的古越国硬汉;云骨雄奇,奇在平陆突兀,一石成峰,孤高傲然,顶天立地;旁不见有峰峦相拥,却一柱擎天,独立沧桑,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北宋书法家米芾,见此云骨而“癫狂”,绕行徘徊数天才离去。“,这大概是对这块”一柱擎天“石碑最好的诠释吧。 <div>距云骨约百余步,内有大佛寺。寺内一尊弥勒大佛是利用一块高约10余丈的岩石雕凿而成的,大佛端坐在石壁之中,高达20.8米,左手抚膝,右手屈抬作讲经说法状,雕琢十分精美。</div><div>又称为天工大佛。这座大佛是隋唐年间祖孙三代石匠经过100年相继开凿而成的,真是现实般的愚公移山了。</div> 大佛右侧约百余步,便是被誉为“一峰独立”的云骨石。高30米,根部窄窄的只有4米,像袅袅升起的云烟,顶上长有一棵据说生长了1000年的树木。若真如此,此石配此树,石奇树更奇。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用他的瘦金体题签“天下第一石”,字与石相映成趣,名不虚传. <div>有文赞曰: 柯岩云骨,一柱擎天,上阔下削,如云凝驻,巍然千载。其势峻拔而不孤,形奇绝而含秀,石骨嶙峋处,尽显天地雄浑;风霜磨砺中,愈见岁月沧桑。</div><div>行走其下,仿佛步入千年古梦, 立于岩前,顿觉肃然心生敬畏. 古人千年以前的鬼斧神工, 至今仍令人叹服, 惊叹不已.</div> 具有浓郁唐代风格的现代建筑普照寺,在天工大佛的后面。新浪博客这样介绍普照寺,“普照禅寺依山就势,曲折延伸,山门、合缘壁、钟楼、财神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手印山、罗汉院、龙腰池、气势恢弘。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占地1000平方米,高25米,独创重檐结构,屋檐挑出4米(九铺作),象展翅欲飞的雄鹰,翘首于柯山。园内罗汉院有18尊常人大小的石罗汉”。 不知此处景点的名字. 山洞内有供游人休憩的石凳石桌, 洞口处有一汪清池, 水色幽幽呈翡翠色. <div>附近的手印山,因山上刻有许多佛的手印而得名. </div><div>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七星岩石壁上临渊而建的粉墙黛瓦的建筑. 总觉得那里应该是修道者之居. <br></div> 据"心无云园地"《绍兴游-柯岩风景区》一文, 此景点为"三聚同源",外方内园的广场,现代的独特设计,象征着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三个雕像分别为孔子、老子和释加牟尼, 象征着儒道释三教相聚。广场中心有一石雕头像,正面白色,背面黑色,白色象征着人性“本善”,黑色象征着人性“本恶”,整个广场犹如哲学课堂。 “我是绍兴人”大石条, 是周总理的字体,位于"越中名士苑" 的起始之处. 苑内均是绍兴历史名人雕塑。(照片摘自“心无云园地”《绍兴游—柯岩风景区》一文)。 上图是镜水湾越女春晓景点的一部分。这里一湖碧绿, 水净如镜,据说从高处俯瞰,这一池水犹如一位少女,所以得名越女湖。<br>李白越女诗五首中曾以镜湖越女为赞:“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耶溪的水从山上流淌下来汇聚而成就是镜湖。 这张柯岩风景区游览图右下框里就是越女春晓景点。看上去隐隐约约还真有点像似个古装女子。 <div>春波堤内春波幽,越女湖畔越女秀,一伞轻摇生翠影,双眸不语映清柔。</div><div>真似一幅越女蒲月行游图, 活生生“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的现实画面。</div> 想起了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div>更何况我们这种在外数十年,离家逾万里的游子呢?</div><div>且勿伤景伤情,一路上的美景真让人有“山阴路上,目不暇给”的感觉。想起了内弟在其一张摄影作品上的题跋:动观流水静观山,闲看落花忙看云。真是应景应情。</div> 我们观远处船上的游人,在烟波淼淼中朦朦胧胧,他们视近处岸上的我们,在云蒸雾绕里隐隐约约,彼此都羡慕此时此刻的对方仿佛就像是画中之人。殊不知我们双方在此时此地此景中,都是天上人间琼瑶仙境里的逍遥自在仙。 <h1><b><u>鉴湖景区</u></b></h1> 从柯岩景区出来之后,就到了乌蓬船乘船处。乘乌篷船游鉴湖,是水乡游览的一大特色。我幻想着满湖的水载着我们的小舟,湖面上蓝天如洗白云悠悠,欸乃一声,小船木桨划破了碧水中的青天,蓝天和白云碎成了无数的彩色光影碎片,在船后的尾波里闪烁荡漾着,伴着我的心,随着我的意。 结果竟是这样一艘机动游轮,虽然古色古香,但沉醉式体验一下”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意境的想法也绝对是成了白日梦了。 <div>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将山阴和会稽两地来水汇集成湖,是为古鉴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有“鉴湖八百里”之称。</div><div>目前的鉴湖面积约30.44平方公里,其主体部分狭长,东起亭山,西至湖塘,尽纳南山三十六源之水潴而成湖,长22.5公里,东西狭长形,形如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镶嵌在宁绍平原之上。</div> 微风拂面,湖水如镜,轻舟缓缓荡漾在鉴湖碧波之上。两岸垂柳依依,随风摇曳,说不尽的婀娜妩丽。舟中人坐,仿佛置身画中,虽然不言不语,已是满心欢喜。近处水波明媚悦目,周遭鸟鸣远近相和。一时间,这片天地间,这泓湖水里仿佛只余清幽与我。此刻,尘世喧嚣尽散,惟有舒适、幽雅与快意,在这水光潋滟间悄然流淌。 鉴湖最大的岛屿是葫芦醉岛。除了形状酷似一个大酒葫芦,连岛上的景点也都与绍兴美酒相关。 你可以在“投醪劳师”雕塑前回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投醪劳师犒慰三军的豪情。 而岛上主建筑壶觞楼则是一座酒文化博物馆,可通过图文和陈列了解黄酒的制作工艺、历史。我们没有上该岛,但船行一路,只有途中这座不知名的岛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 据维基百科:王羲之有诗云:“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描述了湖上桥堤相连,渔舟时现,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这种景象。鉴湖水质极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黄酒就用鉴湖水酿制。湖滨有马臻墓、陆游故里、三山、快阁遗址等古迹。 古纤道位于绍兴柯岩风景区内鉴湖景区内,是由古代泥堤改造为石堤的产物,始建于明朝。曾经古代依靠人力为船只航行加速而建,过去一直称之为古纤道,现名为白玉长堤成为鉴湖一景。 古纤道最早使用柯岩採石场採来的条石铺设而成。它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也是来往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 <div>想起了清代诗人齐召南的《山阴》:镜中看竹树,人地总神仙。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div><div>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真正走在绍兴的古纤道上,这首诗的意景才从想象中的飘渺跃然而成现实中的画面。石板青青,水波潋滟,绿荫苍翠,湖阔山远。微风熏熏中,让行人仿佛穿越进入了诗画的江南,古老的绍兴。纤夫虽已远,纤道幸犹存。</div><div>古纤道啊,它连接的不仅仅是运河两岸,更是古今之间的情感与记忆。可以这么说,人生若有一段旅程,是想用来与历史对话的,那么就走一走绍兴古纤道吧。</div> <div> <br></div><div> <br></div><div><br></div> <div>我自己拍的鉴湖照片实在是太差强人意了,有损于鉴湖的秀美。以下六张照片是当时在网上了解鉴湖游览概述时下载的。特放在本文中以飨读者。</div><div>有记载历史达1800年的鉴湖, 是绍兴的母亲湖。历史上真正让鉴湖声名鹊起的,还是唐朝的贺知章,他的一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唱响了鉴湖。这位浙江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告老还乡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还”,还的就是鉴湖。</div> <h1><b><u>鲁庄景区</u></b></h1> 鲁镇是鲁迅笔下的小镇,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绍兴的历史中。它只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 入得鲁镇不远,就看到了鲁迅《故乡》里的一段文章刻在石碑上:“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br><div>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div><div>由此,鲁迅先生的一篇篇小说,《祝福》、《孔乙己》、《社戏》、《风波》、等,随着在鲁庄游览的深入,伴着我的脚步,一部部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div> 鲁镇是水乡, 在奎文阁旁边, 就有这样一汪绿树环绕的碧水, 泛着淡淡的翡翠光彩,水面如同明镜般. 她是那样的宁静, 静得仿佛能听见时间流淌的声音. <br> 偶尔一阵微风拂过,掀起层层縠皱,柔和且优雅。阳光洒下,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周遭的绿荫,宛若一幅天然画卷,美得不染尘埃。周围万籁无声,只有水鸟倏忽掠过水面,泛起几圈涟漪,又迅速归于平静. 此刻,仿佛大自然在我的灵魂深处低语着,让心灵瞬间得到了最柔软的安慰与最纯净的沉淀。 由此,我们踏入了青石铺路的鲁镇主街. 这就是鲁镇的戏台了. 应该是按照鲁迅先生《社戏》的短篇小说里的描述建造的。在该文中,鲁迅先生曾经满怀思念之情的描写小时候去赵庄看戏的故事。我还记得他描写看戏结束后离开赵庄的那段很美的叙述:“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在碧绿如玉的河对岸,错落有致地铺展开数栋现代风格的粉墙黛瓦人家。白墙洁净如雪,线条简约流畅,透着一种低调的雅致。黛瓦整齐铺陈,古韵未减,却又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的清新格调,既保留了传统风韵,又不失当代生活的舒适与精致。 屋檐轻挑,窗棂素净,大扇落地窗明净玻璃上折射着水光的潋滟,反过来又在水面上倒映出黑白光影的素净典雅。虽无小桥如虹连接两岸,却有绿茵丛中亲水平台隐约。恍惚之间,不知哪处窗口有古韵飘出,让我想起了八百年前南宋词人姜夔所作的《越九歌》,“日暮四山兮烟雾,暗前浦,将维舟兮无所。。。”,《古怨》这首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藩篱,竟然让八百年后的我,一时间也因为多年远离故乡而产生了惆怅与凄凉之感。<br>这样的粉墙黛瓦,不再只是历史的符号,而是江南水韵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诗意地栖居在每一片闪烁的水光之中。 儿时的欢乐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青春虽然早已被沧桑代替,可儿时的点点滴滴却仍然那样清新愉快地不断出现在脑海里,让人在欢颜与泪目中憧憬沉湎。 虽然鲁镇为鲁迅小说中虚构之地,但如今鲁镇已被打造成一处实景文化旅游区。这座文昌阁不仅与绍兴深厚的书香传统相契合,也因鲁迅先生的笔触而为人熟知。<br>鲁镇文昌阁不仅已是游客们体验“旧时绍兴”的重要景点之一,还是游客登阁远眺的最佳景点。在这里,你可以俯瞰整个鲁镇风貌,河网交织,小桥流水,仿佛穿越回鲁迅笔下的时代。据说在夜幕降临时,阁楼灯火点缀水面,映照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水墨江南的梦幻之境。 河水缓缓流过白墙黛瓦的老屋,绿意顺着石桥爬满,彰显着岁月的痕迹。乌篷船静静地泊在岸边,像是刚从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世界里返回。天空湛蓝,瑰丽的云彩轻柔舒卷。当带着芬芳的暖风从水面上拂过, 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庞时,心,都仿佛被洗涤得里外通透明澈。<br>白墙黛瓦映水静,绿影扶桥柳色新。乌篷轻泊舟自闲,烟雨未至心已净。<br>梦里江南,不语也温柔, 万里游子,能不忆江南? <div>青石板路上响着木屐声,我恍惚看见孔乙己拖着破长衫,在咸亨酒店的曲尺柜台前排出九文大钱。</div><div>乌篷船在河道里欸乃,水面荡开的涟漪,那是鲁迅小时候去赵庄看社戏的光影碎片。</div>墙角斑驳,藤蔓缠绕,石缝中冒出的野草似乎也有了几分文学气息。闰土少年时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猹。<br>酒肆的蓝布招子在风里摇晃,柜台上的茴香豆还泛着油光。<br>单四嫂子挎着竹篮走过,篮里新蒸的米饭腾起白雾,与远处社戏的锣鼓声缠绕在一起。<br><div>当铺的黑漆柜台后,似乎还坐着冷眼的掌柜,拨弄着永远算不清的铜钱账目。</div><div>那未庄的阿Q,兴奋地高呼着“造反了!造反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div>还有祥林嫂,一个人在街上晃荡着,嘴里不断地自言自语唠叨着“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p class="ql-block">走在绍兴鲁庄的石板街上,仿佛踏进了鲁迅先生的文字深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景每一物仿佛都在向你呢喃轻述。伴随着脚步声声,我仿佛听见了鲁迅笔下旧中国的叹息与挣扎,也看见了他笔下那些试图挣脱沉重命运的人影,在街道的尽头渐渐模糊,却始终没有散去。</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沉淀着故事,每一丝风都吹来了旧时光的回响。这里,不只是鲁迅的故乡,更是他“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文风里那个苦笑中带着锋利的世界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多少年过去了,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总是在不断地争斗着,融合着,在滚滚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泛起来的不仅有精华瑰宝,也有沉渣淤泥。阿Q,孔乙己,祥林嫂。。。似乎还在那里 “呐喊”。。。</p> 靠近鲁庄大门处,景色豁然开朗,近处荷塘泛翠,更有菡萏初红,万绿丛中数点粉黛,格外醒目。远处依稀水面开阔,浩浩汤汤,水天相连,一直延伸到天边朦胧处。 <div>鲁迅先生的青铜坐像,就在荷塘附近。背靠铺满碧绿荷叶的荷池,民族魂三个大字伴着他,似是沉思又似微笑地面对如梭如织的人群。我突然想起了《红楼梦》的开篇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div><div>我满怀崇敬地看着他,他满含深意地打量着我,仿佛实在问我:你悟了吗?(照片来自网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