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秀水,仕胶水,卜居墨水;倚灵山,面崂山,仰止泰山。”这是即墨杨氏家庙承桂堂(杨氏南支)和务本堂(杨氏北支)的楹联,其道出了即墨杨氏的渊源:从秀水来,在胶水当官,在即墨定居繁衍。据杨乃琛先生撰《山东即墨杨氏第七次续修族谱序言》,杨氏家族就像从历史中延展而来的一条大河,带着历史的风云,流淌到我们身边。 杨氏,出自姬姓,为成周之后裔,其一支以国为氏,一支以食邑为氏。杨姓的起源地应在今山西洪洞县一带。山东即墨杨氏,始祖乃“胶水公”,原籍浙江嘉兴秀水。宋神宗时,任莱州府胶水县(今平度市境内)儒学教授,因兵变不能南归,卜居即墨县灵山之阳,旧称三官社山前杨家,今为即墨北安社区林戈庄。 自胶水公以下270余年,迭经世变,世系失载,名讳不传。即墨杨氏,自古积善累行,诗礼传家,至明清两朝,族人或以科举出仕,或以文章名世,先后出过四世杨荣、五世杨泽、六世杨通、杨良臣,七世杨杲、杨盐,均出仕州县主官,杨氏家族乡间有田庄,城里有豪宅,山中有别墅,成为即墨望族之一。即墨杨氏人才辈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杨良臣。 杨良臣,号南庄,因在山西太原为官,史称太原公。杨良臣生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61)、明弘治十一年(1498)考中举人授太平县令,后补山西泽州黎城知县。明嘉靖二年(1523),当地贼寇陈迁等聚众作乱,占据青羊山,劫百姓。潞、泽二州六县官兵进剿,因山势险峻,久攻无果。太原公单骑进入山寨,宣威德,讲利害,贼悉受抚。<br> 智勇双全的杨知县,独闯虎穴龙潭,招安了占山为王的贼寇,可见杨良臣的胆识、智谋。明世宗皇帝闻报大悦、颁旨嘉奖“杨良臣忠勤可嘉,赐白金银二十五两”。 六世祖杨良臣单骑抚“寇”,成为即墨杨氏家族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事功被记载到《杨氏家乘》之中。他对即墨杨氏影响甚远。即墨城南曾有为他和其子杨盐树立的“世步青云坊”。 七世祖杨盐,字尔贡,号炼庵,良臣子,早孤,事母至孝,以嘉靖辛酉举人,授吉州学正。吉犷而椎,人鲜诗书。盐课范有经,士风丕变。河东饥,作《流离叹》上,直指劝赈,全活以亿万计。擢沛县,多惠政,在任职羡金数百,悉以代逋,又以浚漕功赐鋈金,清廉为江北第一。尝渡江,闻哭声,讯知应戍者鬻子女四,咸捐金赎之。<br> 同治版《即墨县志·勋绩篇》阐述了其为政、施政的许多思想观念,从中可以看出杨盐端方大度的为人。这些故事,在蓝田诗文之中,也可以寻到一些痕迹。其不媚巡仓御史杨鸣凤,杨便怀恨在心并捏造罪名诬告他。杨盐不当官后要回即墨,吉州民众拉住他不让走,并祀其名宦。归里后,琴书自娱,著有《味道楼集》。 前面,讲了杨氏家族二位代表人物杨良臣、杨盐,接着讲第三位代表人物、十世祖杨遇吉乞兵解围即墨城的故事。杨遇吉,字晋生,他曾乞兵解围即墨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各地农民军纷起响应。即墨城黄家的仆人郭尔标联合朋党围攻即墨城,即墨县令仓惶逃走。城内黄宗昌纠众固守,杨遇吉与二弟杨进吉坚守南门。<br> 城外农民军扎营20余座,连绵百里之外,围困即墨城达两月之久。要想解围只能搬救兵。杨遇吉带能骑者共23人直奔莱州府。9月23日夜,趁微雨天黑,他们佯装出东门,在吸引了围城的农民军后,迅速从西门冲出。行至小李村,按照城内临时总指挥黄宗昌与其约定信号,鸣炮告知城内突围成功。 第二天至泉庄,没想到遇到了农民军,杨遇吉见当中有军械不整者,便机智地呵斥,农民军误认为是大头目游巡到此,赶紧让路。到了灵山,又遇到一个农民军把总拦路盘查,杨遇吉趁他不备杀了他,并将23骑分散为疑兵吓退农民军。两天两夜后到了莱阳境内,才知道这里已经改朝换代了。杨遇吉想,反正满清兵也是镇压农民军的,便哭诉求助于新道院丁某,就这样请来万余清兵,解了即墨城之围。<br> 杨遇吉在前后10天始建内,率23骑孤军深入,环绕胶东数百里,经大小十余战,最终搬来清兵解即墨之围。这对一个非行伍出身的青年人来说是个奇迹。清顺治二年(1645年),已擢升为巡抚的丁某巡海至即墨,感其当年搬兵解即墨城围之举,招其出仕,杨遇吉以母老弟幼不忍离家固辞不就,殁后阖邑以“孝义”旌之。 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杨氏家族十二、十三世创造了家族盛世。十二世杨琬,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湖广总督郭琇的门婿,他不愿做官。但好学不倦,教三子成名:长子杨士鉴,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任温州、思州府知府,著有《华峰集》;二子杨士钥,雍正四年举人,辽宁建平县令;三子杨士鏻 ,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福建南靖县令。 杨瑸之子:十三世杨士绍,于乾隆十年高中进士,出仕山西介休县令;杨士钿,也于乾隆十二年成举人。这叔侄六人在仅20余年里,先后成举人,其中3人又中进士,1人做了知府,3人做了县令,致杨氏家族达到荣耀的顶点,书宦世家当之无愧!但叔侄六人创造最后辉煌后,杨氏家族逐渐平淡下来,已不再具往昔的风光了。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 2025.04.12.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