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周代申

<p class="ql-block">谷雨是24节气中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19日一21日。其名称源自“雨生百谷”之说,谷雨时节降水明显增加,同时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期。我们当地有句谚语说的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表明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谷雨也是暮春向夏季过渡的节点。此间雨量充沛而及时,各种庄稼特别是谷类作物更能够茁壮生长。谷雨与雨水、小滿、芒种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春雨绵绵是谷雨时节的最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谷雨的习俗</p><p class="ql-block">1.祭祀与祝福</p><p class="ql-block">祭海:在我国北方沿海一带,渔民们过谷雨节己有兩千多年历史了,沿海渔民在这一天都会举行海祭(壮行节),以祈求岀海平安,至清朝道光年间曾把谷雨节气定名为“渔民节”。时至今日,山东沿海一些地区的渔民,在谷雨这天仍然会隆重举行祭海活动,先向海神娘娘敬酒,然后才扬帆岀海捕鱼。</p><p class="ql-block">祭仓颉:据《淮南子》记载,谷雨节气与仓颉造字有关。传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以后,人们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了黄帝时代,朝中岀了一个能人叫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文字的痛苦,他遍访九州,然后独自一人在一处闭门造字,整整造了三年,便造出了有一斗油莱籽粒那么多的文字。仓颉造字成功以后,黄帝于春末夏初时发布诏令,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玉皇大帝听闻这件事以后也大受感动,并决定重赏仓颉。当时人类正遭灾荒,玉皇大帝便命令打开天宫的粮仓,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谷子雨,普济天下百姓。仓颉死后,在每年的谷雨节气这一天,老百姓都要在仓颉神庙举行隆重的传统庙会,以表达人们对仓颉的崇敬和怀念。这就是“雨生百谷”的传说。</p><p class="ql-block">2.走谷雨:在我国的大多少数民族地区,广大青年妇女选择在谷雨这天去野外踏青或走亲访友,寓意亲近大自然,同时更能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这种踏青活动也称之为游春和走春,一直持续到夏至和端午前后。</p><p class="ql-block">3.赏牡丹: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之为谷雨花、富贵花。时至今日,山东荷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多地都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我们巢湖的银屏山一颗千年牡丹,每年在谷雨前后盛开,引来无数游客观赏,使其成为著名的自然景观。这枝野生的白牡丹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生长在银屏山的悬崖峭壁之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花”。每年谷雨前后开花,花期约兩周,当地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习俗。这棵白牡丹生长在离地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的石缝之中,虽无土壤滋养却年年盛开,堪称自然奇观。这棵白牡丹花开时如玉盘悬空,与巢湖的山水景色交融,可谓仙境美不胜收。有民间传说此牡丹开花朵数能预示年景,(一般情况下开5朵预示着当年是丰收年,少则干旱,多则雨水偏多,更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2021年,其种子曾随神舟十二号进入太空进行育种实验,展现了科技与文化的交融。</p><p class="ql-block">此外,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会在谷雨当天举行不同的民族风俗活动。如苗族人的“爬坡节”,壮族人在这一天忌在野外放火,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总之,谷雨节气兼具农耕指导和人文兩大内涵,其风俗融合了自然膜拜、社群互动和健康养生等风俗习惯,展现了中国人对季节更替的智慧观察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关于谷雨的农谚:清明晴,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到,布!谷雨无雨旱河底,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过了谷雨种花生。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等。</p><p class="ql-block">谷雨养生:谷雨节气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因此需防“邪湿”侵袭伤身。养生重点在于健脾祛湿、疏肝养肝、防春燥,同时为夏季健康打下基础。要注意开窗透风,同时还要加强保暖,不要受凉,注意适当运动。春季肝气旺盛,易出现情绪波动、眼睛干涩等现象,所以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熬夜,坚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如果已有“湿邪”侵入,可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如山药、玉米、伏苓、冬瓜、菠菜、芹菜、香椿等。谷雨期间仍可适当吃些辛温食材助阳气生发,如姜、葱、蒜等,但不宜过量。谷雨一过,春季就要结束了,此时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因此需要适时进食一些补血气的食物。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食用一些益气补肾的食品,还可多吃一些健脾胃,去湿气的食物,诸如黑豆、山药、鲫鱼等,为自己安然度夏打好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