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卢德铭的足迹:信仰之光,永照征途

黎新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旅的时光,风雨如磐,磨炼出我钢铁般的意志 ,汗水与热血交融,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即便如今已脱下军装,可心中的火焰,依旧熊熊燃烧。回首往昔,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心底愈发深沉浓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卢德铭,便是这样一位闪耀着永恒光芒的革命先驱。当我看到卢德铭的故事,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放弃高官厚禄,毅然投身革命。面对生死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为掩护部队断后,将自己年仅22岁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抉择纯粹而伟大,在枪林弹雨之中,用血肉之躯,深刻诠释了信仰的磅礴力量。他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宛如一首激昂的战歌,奏响了为理想与信仰奋斗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追寻着卢德铭的足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在他的故事里,我汲取着无尽的精神养分。他的精神,早已化作一束不灭的信仰之光,穿透漫长岁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征途上,始终心怀坚定信念,脚步永不停歇,向着光明不断迈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少年壮志,追寻信仰之光</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5年,风雨如晦,卢德铭诞生于这片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那时的旧中国,深陷无尽的泥沼。军阀混战,铁蹄践踏之处,皆是百姓的哀号;列强环伺,似恶狼般肆意撕咬着国土。整个国家,像一座将倾之厦,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百姓于水深火热中,苦苦盼望着黎明的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年卢德铭在成都公学读书时,命运悄然转折。《共产主义ABC》《中国青年》《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宛如穿透黑暗的光,照进他的世界。那些激昂的文字,点燃了他内心追求革命真理的熊熊烈火。他从字里行间,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看到了一条能解救万千苍生的光明大道。那一刻,他笃定了一生的信仰——共产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军阀当道、列强横行、民不聊生,只有立志从军,报效国家,才能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卢德铭话语坚定,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放下手中的笔,投身革命洪流。1924年2月,他怀揣炽热的革命憧憬,从家乡四川宜宾出发,奔赴广州拜见孙中山。凭借才华与坚定信念,经孙中山面试、推荐,被黄埔军校破格录取,进入二期辎重兵队学习。在黄埔军校,卢德铭如饥似渴地汲取军事知识,日夜钻研战争韬略。他知道,只有本领过硬,才能扛起革命的大旗。他积极投身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在一次次交锋中,目光愈发坚定,革命觉悟不断攀升。同年8月,他光荣入党,自此,他的生命与共产主义事业紧紧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德铭以少年之躯,追寻信仰之光,在黑暗中踏出一条血与火交织的救国之路。他的故事,是少年壮志的最强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愿我们也能坚守信仰,奋勇前行,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 ,不负先辈的热血与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东征北伐,崭露军事锋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5 年 2 月,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是卢德铭崭露头角的舞台。那时,他担任学生军侦察队长,肩负着为部队探寻敌情的重任。他带领着 60 名队员,宛如黑夜中隐匿的猎豹,每一步都踏得小心翼翼却又坚定有力。潜入叛军陈炯明军的阵地,那是深入虎穴的冒险,每一处角落都暗藏杀机。但卢德铭没有丝毫退缩,他的目光如炬,在敌人的阵营中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丝有价值的情报。他和队员们悄无声息地穿梭其中,为部队送回大量准确而关键的情报,这些情报,如同精准的导航,引领着部队在复杂的战局中稳步前行,为东征战役的胜利,铺就了坚实的道路。这场战斗,是他军事生涯的序章,初露的锋芒,已让人看到他未来的无限可能。同年 11 月,卢德铭调任叶挺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在广东西江、高要、广宁一带,他踏上了另一段征程。这里,他面对的不只是敌人的武装,更是百姓生活的困苦与迷茫。他深入群众,走进那些破旧的房屋,倾听百姓的声声疾苦。他深知,革命不只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农民们明白自己所蕴含的力量。他帮助当地成立农会,开展农民运动,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第一次挺直了腰杆,意识到自己可以掌握命运。他为革命事业赢得的,是比千军万马更强大的群众基础,是扎根在人民心中的希望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6 年 5 月,北伐的号角吹响,叶挺独立团担任先锋,卢德铭随团进发。6 月初的渌田镇保卫战,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敌人的进攻如狂风暴雨般猛烈,枪林弹雨织成死亡之网。但卢德铭站在阵地上,身姿挺拔,眼神坚定,毫无畏惧之色。他指挥若定,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如同洪钟,稳定着战士们的军心。他带领战士们顽强抵抗,每一次敌人的冲锋,都被他们狠狠击退。局势稍稳,他又果断下令主动反击,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身影,如同一面旗帜,飘扬在战场最前沿,激励着每一位战士。那一刻,战士们心中的勇气被点燃,他们高喊着口号,向着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最终全歼敌人。这场胜利,是卢德铭勇气与智慧的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随后的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战斗中,卢德铭的军事才能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平江战斗,他巧妙地率领四连绕道敌人背后,如同神兵天降。当敌人还在前方阵地严防死守时,背后突如其来的攻击让他们乱了阵脚。两面夹击之下,敌人很快土崩瓦解,被一举消灭。汀泗桥和贺胜桥战斗,他冲锋陷阵的身影始终冲在最前面。敌人的防线坚固如铁,但他毫不退缩,带领部队一次次发起冲锋。他的指挥果断而灵活,总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做出正确决策,撕开敌人的防线。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他晋升为第一营营长。攻克武昌后,独立团改编,他又担任起第二十四师第 73 团参谋长,肩上的责任更重,却也意味着他在革命道路上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血战两桥敌胆惊,四连直捣武昌城。铁军个个英雄汉,多次冲锋有德铭!”这首诗,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卢德铭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在东征北伐的历史中书写下壮丽篇章。他是叶挺麾下的著名战将,更是一名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责任与担当的英雄。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永远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激励着后来人在追求理想与正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退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南昌抉择:信仰的坚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中国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卢德铭没有丝毫退缩,他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决心与敌人战斗到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武昌成立警卫团,卢德铭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担任团长。时值“马日事变”后,湖南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杀害,上级党组织决定把在湖南工作的一批领导骨干转移到武汉。卢德铭利用职务便利,将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等安排在警卫团担任各级干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他深知,这些同志是革命的火种,必须想尽办法保护他们。在他的努力下,警卫团成为了革命力量的避风港,为后来的秋收起义保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回击,也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卢德铭在武汉接到了起义的消息,他的心中热血沸腾,毫不犹豫地决定响应南昌起义。然而,他几乎同时接到了张发奎从九江发来的命令,要求警卫团星夜出发到九江待命。张发奎是汪精卫的追随者,卢德铭深知前往九江的危险,但他又不能公然违抗命令。经过深思熟虑,他与团参谋长韩浚、团指导员辛焕文研究,决定利用张发奎的调令将部队带走,前往南昌参加起义。8月2日,卢德铭率领警卫团2000官兵乘船东下。为摸清九江方面的情况,他先派一小艇前往侦察。两天后,侦察报告传来,张发奎在九江布防,不能通过。卢德铭果断决定在阳新县黄颡口登陆,沿武宁、靖安路线前进。部队到达奉新县后,又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已经南下,张发奎的部队占领南昌,并派两个团来截击。面对这一情况,卢德铭再次做出决策,到高安一带待时而动。在高安住了几天后,他考虑到与南昌起义部队相隔太远,追赶不及,决定改变计划,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铜鼓一带,一面休整、扩充部队,一面筹备钱粮,同时与江西、湖南党组织联系,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卢德铭的这一系列决策,充分展现了他的冷静、果断与智慧。他在复杂的局势中,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为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的警卫团,成为了日后秋收起义和上井冈山的主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秋收起义,践行革命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9月,卢德铭率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总指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委员。9月9日清晨,在修水县城,卢德铭一身戎装,气宇轩昂地向同仇敌忾的官兵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并下达了部队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令。顿时,全场响起了“英勇杀敌!”“秋收暴动万岁!”的口号声,官兵们的热血被点燃,他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浩浩荡荡向平江县长寿街挺进。然而,秋收起义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起义仓促,敌我力量悬殊,工农革命军三路队伍均处于被动局面,遭遇了严重挫折。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上坪果断做出决策,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各部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19日晚,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会上,毛泽东提出在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再攻打反动力量强大的省城长沙,无疑是“鸡蛋碰石头”,应当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然而,这一正确主张遭到了余洒度等人的竭力反对。他们顽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认为不能为敌一时之猖獗所吓倒,留着长沙不打,却拖着部队到山里去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会议气氛异常紧张,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关键时刻,卢德铭以秋收起义总指挥的身份,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决策。他站起来,神情严肃地说:“毛委员的意见,我完全赞成。如果我们再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向井冈山进军,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撤退,有光明的前途……”卢德铭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客观地分析了形势,让大家认识到了当前的危险和向农村进军的必要性。他的表态对统一会议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终会议通过了放弃攻打长沙,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定。这一决定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线,点燃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卢德铭在这个关键时刻的坚定支持,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对革命事业的深刻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不朽的丰碑——缅怀卢德铭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9月23日,那是一个血雨腥风的日子。秋收起义部队在向井冈山进军的途中,于山口岩突遭国民党反动派武装袭击。由于侦察不利,情况不明,工农革命军仓促应战,一时间,伤亡惨重,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卢德铭挺身而出,他那坚定的眼神中透露出无畏的勇气和决心。他深知,此刻若不奋力一搏,毛泽东和主力部队将陷入绝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率领一个连的兵力,迅速抢占白泥坳高地,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师长余贲民赶来援战,焦急地喊道:“总指挥,你下去,这里危险,我来指挥!”然而,卢德铭却坚决不肯,他大声命令道:“我是总指挥,我命令你,快走!”那斩钉截铁的话语,如同一道不可违抗的军令,余贲民无奈之下,只得下山追赶撤退的部队。卢德铭不顾个人安危,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他的身影是那么的坚定和英勇。他一边指挥着战士们顽强抵抗,一边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他们占领了附近的山头,居高临下,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来。但卢德铭毫不退缩,他全然不顾身边呼啸而过的子弹,继续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卢德铭的身体猛地一震,随后缓缓倒在了血泊之中。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战士们的呼喊声、枪炮声都渐渐远去,只留下他那年轻而又坚毅的面容,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德铭牺牲的消息传开后,全军将士悲痛万分,呜咽抽泣声回荡在山谷间。毛泽东更是悲痛欲绝,他朝着天空悲叹:“还我卢德铭,还我总指挥!”这悲痛的呼喊,饱含着对卢德铭的深切痛惜和无尽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德铭,这位年轻的英雄,他用自己22岁的生命,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无比辉煌。他在北伐战争中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在秋收起义中,他又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部队指明了方向。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虽然瞬间即逝,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传承精神,砥砺前行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追寻卢德铭足迹的旅程中,往昔的画面如潮水般涌来,身为退役军人的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他,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我照亮人生之路,成为我坚定不移的精神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首那段军旅时光,荆棘载途,挑战如影随形。在执行艰巨任务的日子里,沉重的压力常让我喘不过气,面对生死一线的绝境,恐惧与挣扎也曾在心底翻涌。每当这时,卢德铭烈士的身影总会在我脑海浮现。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在革命斗争的枪林弹雨中,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坚守初心,直至付出宝贵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比之下,我经历的那些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卢德铭用他的热血与生命让我懂得,信念是战胜困境的坚固盾牌,勇气是披荆斩棘的利刃。只要勇往直前,定能冲破黑暗,拥抱光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已脱下军装,告别了曾经的热血岁月,退休后的生活平静又安宁。但军人的气质早已融入我的灵魂,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中的琐碎,不再让我心烦意乱;遇到难题,我也能冷静应对。因为我知道,只要心中信仰不灭,脚下就会有无尽的力量。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对卢德铭精神的传承;每一回突破自我,都是对军人本色的坚守。未来的日子,我也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前行 。</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