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1日,武汉的老朋友朝敏夫妇及女儿外甥到北京,他们下榻的酒店在天桥附近,我们晚餐6点约聚。他们到北京办理好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就去陶然亭公园玩了。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大名鼎鼎的北京五坛之一先农坛公园,一直没去过,所以这次在城南聚会,午饭后稍息就出发了,聚会前先去参观先农坛及古代建筑博物馆,也算得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农神、举行亲耕典礼的皇家坛庙,承载着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核心思想,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农建筑群。为了更好地了解先农坛的历史及其建筑中的精华,美篇中录屏了蒙曼老师和晶晶老师的抖音视频,致谢两位老师创作公开分享。</p> <p class="ql-block">北京以紫禁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分布五坛,天坛“冬至祭天”、地坛“夏至祭地”、日坛“春分祭日”、月坛“秋分祭月”、先农坛“孟春祈谷”构成完整的自然崇拜体系。</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600余年沧桑,完整保留了皇家坛庙的布局精髓。游客可漫步于太岁殿、神厨、宰牲亭、观耕台等建筑群之间,感受“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理念。其中,宰牲亭作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其重檐悬山顶结构与洗牲池遗迹,生动展现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庄重与严苛。</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坛”,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等诸神。明嘉靖年间(1530-1532年),因礼制改革,将风、云、雷、雨等神祇迁出,专祀先农神,并更名为“先农坛”。清乾隆时期(1753-1755年)大规模重修,形成今日格局。</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先农坛是国家最高等级的祭农场所,皇帝每年仲春亥日在此行“亲耕礼”,象征性耕种“一亩三分地”,以祈求丰收、劝课农桑。</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是中国古代“天子亲耕”制度的实物见证,其建筑布局、祭祀礼仪体现了“敬天法祖”的儒家思想。亲耕礼中,皇帝三推三返、三公九卿五推九返的流程,强化了“重农固本”的治国理念。</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文明“耕读传家”精神的延续。漫步红墙绿瓦间,既能触摸600年皇家祭祀的庄严,亦可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坐落于明清皇家坛庙先农坛内,是中国唯一以古代建筑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以独特的建筑格局和丰富的文物收藏,成为解码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里建筑格局就是凝固的礼制密码。</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是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重檐歇山顶,内藏明代隆福寺藻井,顶部星象图存星1400颗,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明代隆福寺藻井,六层框架雕刻琼楼玉宇与二十八星宿,顶部星象图现存1400颗星辰,据传参照唐代星图绘制,堪称“天宫缩影”。</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遇到一位讲解藻井的老师,讲的非常好,非常仔细,可惜我没听全,觉得很遗憾,上网搜索类似视频,都只是大概齐,不够详细,感觉晶晶老师介绍藻井的抖音相对完整,录屏放这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被称为“古建筑活态教科书”的博物馆,不仅是砖石木构的陈列场,更是解码中国传统文化的密钥。当你触摸隆福寺藻井的千年木纹,仰望先农坛祭坛的苍穹,那些关于建筑技艺、农耕文明与都城礼制的密码,将在时光中悄然苏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