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一鸿的美篇

天际一鸿

项城莲溪书院(老城高中)历史 <p class="ql-block"> deepseek整理提供</p><p class="ql-block">一、 莲溪书院的创建与早期发展</p><p class="ql-block">1.始建背景:莲溪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由项城知县梁作文主持修建。其前身可追溯至康熙年间当地富商魏魁元通过填平坑塘后建立的书馆。因书院三面环水、环境清幽,且周边虹河曾有瑞莲之兆,故得名“莲溪书院”,成为项城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2.功能与地位:书院是清代项城县内最高学府,设有讲堂、习房、藏书楼等建筑,占地约5000平方米。从乾隆至清末科举废止期间,书院培养了19名举人、10名进士,在豫东地区享有盛誉,吸引周边沈丘、淮阳等地学子就读。</p><p class="ql-block">二、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改制</p><p class="ql-block">近代教育转型: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莲溪书院于次年(1905年)改制为“项城县高级小学堂”,成为新式教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书院旧址先后设立项城县中学(项城县中)和项城县师范学校(项城县师),继续承担中等教育职能。</p><p class="ql-block">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p><p class="ql-block">1.项城一中的设立:1949年后,莲溪书院旧址成为项城一中校址,原书院建筑逐步被用作学生宿舍区。1958年,一中教学区迁至邻近的大吉寺遗址,书院旧址仍保留部分功能。</p><p class="ql-block">2.老城高中的成立与终结:</p><p class="ql-block">1970年:项城一中更名为“老城高中”,正式以莲溪书院旧址为北校区。此时的校园内仍存有书院原有的讲堂、习房等建筑,但部分门楼、厢房等已在历次改建中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2013年:因教育布局调整,老城高中解散,书院旧址自此闲置,仅存讲堂五间、习房六间及一口百年老井。</p><p class="ql-block">四、建筑现状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1.现存遗迹:莲溪书院旧址内保留的清代讲堂为硬山灰瓦顶建筑,砖雕水波纹门窗檐饰等细节仍清晰可见,但墙体与地基因年代久远存在风化破损。书院西南角的老井至今井水清澈,成为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2.文物保护:2009年,书院旧址与张伯驹旧居一同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10年后被列为项城市、周口市及河南省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五、历史人物与书院关联</p><p class="ql-block">1.张伯驹的早年教育:近代文化名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幼年曾就读于莲溪书院,其旧居亦位于书院附近的东街小学院内,进一步提升了书院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2.学术研究: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成立张伯驹研究中心,并推动《张伯驹全集》编纂及电视剧拍摄计划,莲溪书院作为其成长背景的重要载体,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项城市老城高中的历史承载了从清代书院到现代教育的演变历程,既是中原传统书院文化的缩影,也是近代教育转型的见证。尽管书院建筑多已湮灭,但其文化意义通过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得以延续,成为项城“千年古县”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