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巷&逍遥楼

千里眼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千里眼</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摄:千里眼</p><p class="ql-block">音乐:美篇配置</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380640</p> <p class="ql-block">桂香夜韵——桂林首日游记</p><p class="ql-block"> 三月末的桂林裹着薄雾,我与好友在微凉的晚风中踏上了旅途的第一页。暮色初合,东西巷的黛瓦飞檐已缀满暖黄的灯笼,石板路蜿蜒如旧时信笺,写满明清的烟火气。巷口的桂花糕蒸腾着甜香,我们捧一杯热茶,循着油茶摊主的吆喝声挤进人群,木雕铺里叮咚的刻刀声与银饰店清脆的铃铛,在青砖墙间织就市井的喧闹锦缎。</p><p class="ql-block"> 转过靖江王府的朱红影壁,忽见逍遥楼金檐破空而立。登楼倚栏,漓江已化作墨色绸缎,对岸叠彩山的轮廓被星子般的楼宇灯海温柔托起。好友指着远处訾洲公园流转的霓虹,说起百年前文人在此望月吟诗的旧事,夜风忽而送来江面渔歌,古今光影在这一霎相撞,碎成我们掌中手机镜头里的点点光斑。</p><p class="ql-block"> 离楼时已近子夜,巷尾酒肆飘来《刘三姐》的缥缈调子。我们嚼着打包的桂林米粉相视而笑,第一天,便尝到了山水之外的人间至味。</p> <p class="ql-block">  逍遥楼位于广西桂林市。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由桂州大总管李靖最早修建,逍遥楼因庄子著作《逍遥游》而得名。登楼可鸟瞰漓水诸峰,历经唐、宋、元、明、清、逍遥楼多次损毁又多次修建。</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月,桂林市有关部门在滨江路开工重建逍遥楼,为二层三檐楼阁式景观建筑,高约24米,长宽各22米,建筑面积63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逍遥楼遗址在今桂林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为唐代桂州城之东城楼,上置颜真卿所书“逍遥楼”石刻碑一方。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今陕西 西安人,唐开元间进士,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后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其书法凝重实、雄健有力,独创一体,人谓之“颜体”。颜真卿并没到过桂林,相传此碑是据蒲州(今山西永济)碑石钩摹重刻。因置于东城楼,故此楼称“逍遥楼”。</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逍遥楼曾与黄鹤楼齐名是宋崇宁元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程节对楼宇重加修建。现存“逍遥楼”碑阴的《湘南楼记》,记载了修楼经过和更名缘由。独秀峰下,漓江西岸,始建于唐代的逍遥楼,曾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人文地理坐标齐名,共同见证了大唐盛世的兴衰。尽管这座曾经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城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中,但有关它的记忆,并未在桂林城消失。有文史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年),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桂州总管李靖以独秀峰为中心修建“子城”,逍遥楼就位于子城东墙之上,东江门(今解放桥 西头)与行春门(今东华路西口)之间。宋元明三代,逍遥楼在原址上历经多次重建,屹立漓江西岸城头千百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之中。历史上的逍遥楼,是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来桂林的必到之所。护镇城池,畅览碧空,身处楼阁近可观漓江影倒横流,远可眺青峰此起彼伏,桂林老八景中的訾洲烟雨、东渡春澜、尧山冬雪尽收眼底。从唐代宋之问,到宋代范成大、刘克庄、方孚若、李彦弼、李曾伯、张栻,再到元代伯笃鲁丁、吴伯寅,明代杨芳等都为逍遥楼书写过诗篇。元代诗人、政治家伯笃鲁丁曾在《逍遥楼》中写道:“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睛山排翠阔,暮霭閟琳宫。牧笛残云外,渔歌落照中。蓬莱凝望眼,隐隐海霞红。”足以让人遐想出当年站在逍遥楼之上所见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东西巷,位于靖江王城正阳门前,分别又称“正阳东巷”“正阳西巷”,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唯一的一片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宜人,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包含了正阳街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也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东西巷为桂林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东西巷早在明清时期就盛极一时,鼎盛时还有“青龙白虎”宝地之美誉。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城市地标之作。</p> <p class="ql-block">  东西巷是桂林城现代旅游业标志性商业街区,值得在桂林旅游观光中体验一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