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亚|尊师重道 画如其人——萧龙士写意花鸟画《红荷鸳鸯》佳作赏析

书画中国艺术访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冯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著名书画艺术家——萧龙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百年巨匠、世界文化名人,生于湖南,祖籍安徽宿州砀山。他培养了众多的弟子,著名的“齐门三兄弟”萧龙士、李苦禅、许麟庐都是花鸟画家,他们之间与恩师的交往在画坛留下许多佳话。后人公认萧龙士是画坛“尊师重道,画如其人”、享有“德、艺、寿”齐辉、“桃李满园”美誉的一位书画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1889-1990),安徽省宿州萧县人,原名品一,字翰云,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江淮画派”的开创者。曾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等。著有《萧龙士画集》《萧龙士百寿画集》《萧龙士百寿纪念集》和大红袍《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萧龙士》卷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先生曾说:“为人之道,正直为要。近乎人情,合乎天理,以学生自居,以师长待人。”此语不仅是先生人生的操守,更是尊师重道的诲人格言。尊师是重道的先觉,是君子“行己恭、事上敬、予民惠、使民义”之“四德”的体现。“四德”贯穿了孔子“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核心。尊师是养德之要,有德之人重道,重道之人尊师,因此尊师和重道是密不可分的。尊师是尊重老师的辛勤耕耘及心血凝结的智慧、知识和技能,尊重他们孜孜以求所揭示的天地万物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尊师重道对一位书画艺术家而言,不仅表现他的思想和行为上,也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萧龙士先生深悟其道,常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好的老师就是自己身边的圣贤,要见贤思齐,把老师当做自己终身学习的榜样”。又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人品不高,画品自不高。这一方面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要靠后天的修炼。”这里所说的人品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萧龙士先生的艺术思想、人生操守体现了中国画传承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中华文化博大的精神内核和传统美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先生青少年时期受业于萧县的朱学骞与徐州的苗聚五,中年受业于上海美专的刘海粟、诸闻韵、潘天寿、汪声远、诸乐三诸业师。除业师汪声远外,萧龙士就学年龄都比这几位业师大好多岁,是一位大龄的学生,但尊师、谦逊、勤奋的治学精神获得业师们的共同赏识。萧龙士在书画界结交了张伯英、王继述、王子云、王青芳、李可染、陈云程等诸多好友,善学共进,兴趣日浓。由此,他将书画艺术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不惜卖掉了家乡的大部分土地,全身心投入到书画艺术的孜孜追求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萧龙士先生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缘识了几位重要的善导与引路人。一是好友李可染先生;二是业师诸闻韵先生;三是乡贤张伯英先生。萧龙士1921年在恩师苗聚五家和李可染相识,结为终生莫逆之交。1923年李可染引荐他插班入上海美专学习,使之对徐谓、石涛、八大山人等明清大师的绘画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上海美专学习时期,业师诸闻韵乐意引荐他见到国内画坛领袖吴昌硕大师。诸闻韵是吴昌硕的亲外甥,诸闻韵与四弟诸乐三又都是吴昌硕的嫡传弟子,就住在吴昌硕家里。有这层关系,萧龙士常去吴府求教,得到吴昌硕大师的悉心指教,受益莫深。在上海美专毕业时,吴昌硕大师在萧龙士所画的一幅《雁来红》条幅上题“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并赠《墨荷》一幅。业师潘天寿也画了一幅《红衣罗汉》相赠,以资鼓励和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先生上海美专毕业后,1926年与王继述、王子云、王琴舫等七人创办了徐州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画科主任。1932年秋,徐州艺专隆重举办校庆书画展,南方的徐悲鸿、陈之佛、林风眠、汪亚尘、北京的张伯英、天津的华世奎等到场祝贺。张伯英回到家乡,见到萧龙士尤为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伯英是一位卓越的学者、碑帖鉴藏家、金石鉴赏家、彭城书派创始人、诗人,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其中齐白石、袁存建(尚在,现年116岁。师兄齐白石见证拜师张伯英)、启功和其外甥段拭(萧县人)是他最出众的学生。其时,齐白石接受陈师曾的倡导“衰年变法”后,自创了“红花墨叶”一派,享誉京城乃至全国及日本国。张伯英与齐白石亦师亦友,张伯英奖掖后学,在碑帖、金石、诗词、书法上教授齐白石使之受益良多。张伯英殁后,齐白石挽词曰“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说出了受教之因和崇敬之情。齐白石敬重张伯英,多在扇面上与其合作,一面是张伯英的书法,一面是齐白石的绘画,书画同辉,引得时人争相购藏。1935年他俩合作的《牵牛蜜蜂图》节录《朱阳馆帖》成扇在2012年北京诚轩拍卖以6293万元成交。合作成扇《红荷蜻蜓》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伯英与萧龙士亲缘世交,早年于萧县相识。他对萧龙士厚爱有加,1932年,又相见于徐州艺专校庆书画展,力劝萧龙士转益多师,学习北京齐白石的画风,这对勤奋好学的萧龙士甚为善导帮助,激发了萧龙士拜师学习的渴望。可惜的是动荡与战乱未能在张伯英的引荐下去北京拜见齐白石学艺,只能谦谦自学。后来,张伯英看到萧龙士的作品,颇为兴致在画上题到“龙士写老来少仿白石老人,东涯(张伯英晚年斋号)。钤印张伯英、彭城张老”。有幸的是,1947年春李可染经徐悲鸿引荐先行拜齐白石为师,有了这条路径,李可染于1949年又引荐萧龙士到北京拜见了齐白石大师。齐白石看罢萧龙士作品,在其中一幅《荷花图》上题曰“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萧龙士甚为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农历己丑年腊月十七日(阳历1951年1月24日),于北京许麟庐家里,在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及许麟庐的见证下,萧龙士恭敬的给齐白石老人行了叩拜礼,齐白石欣然纳其为徒,仪式简单而庄重。白石老人风趣地说:“从今我又多了一位高足弟子!”兴致之中在萧龙士的一幅《墨荷》上题曰“龙士画荷,吾不如也”并赠印章一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受教于齐白石后,聆听教诲,观其作画,茅塞顿开,曾感慨地说:“齐老师亲和无距离,看画评缺点,题画重褒奖,作画让你观。” 1951年的一天,萧龙士携带作品进京,齐白石老师在一幅《红荷鸳鸯》作品中题曰“弟子龙士画甚工,白石老人题记”钤印:木人。齐白石题萧龙士这幅作品“甚工”就是对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简率天真而言的,“甚工”意思就是非常认真、规矩、工整、形似、完美。萧龙士这幅作品,不仅注重笔墨,也注重造型,无论是没骨法用泼墨写荷叶、用洋红写花头,还是画中主角鸳鸯以及荷花与鸳鸯的比例,都讲究“形似为工”“形具而神生”。既有写实的造型又有写意的笔墨,写意而不忘形。在他看来“形、神、情、趣”四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书画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这个观点也符合齐白石所云:“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先生创作该幅《红荷鸳鸯》为纸本设色,尺寸为:纵106厘米,横35厘米。画中所绘荷塘一角,清澈的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一只雌性鸳鸯转头关顾另一只雄性鸳鸯,显得亲密无间、和谐自然。在两只鸳鸯的上方一硕大的荷叶华盖若伞,墨气淋漓;一朵娇艳盛开的红荷正绽吐芳菲;两竿茂盛的小荷穿越大荷叶扶摇而上;四竿新生的嫩荷,在荷叶荫护下荷柄曲劲穿插有致。整个画面纵横裨阖,疏密相间,粗细有别,主次分明,动静相宜,墨色对比鲜明,线面交相辉映,一派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景象,酷似齐白石“红花墨叶”的画风。在右下荷梗的空隙隐藏处落穷款:萧龙士,钤印:龙城老人。齐白石老师观后在左上角题曰:“弟子龙士画甚工,白石老人题记。”钤印:木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5年萧县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管辖,萧龙士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随将这幅《红荷鸳鸯》作品赠给了安徽省文史馆,1956年安徽省博物馆建成将此画收入。现著录于《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萧龙士卷》第20页。2019年在徐州美术馆交流展出时,我有幸看到了这幅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齐白石晚年钟爱画《荷花鸳鸯》的题材,他曾有短句:“老年心肠,不厌荷香。最怕牛羊,最喜鸳鸯。”鸳鸯的主要寓意一是象征忠贞不渝美好的爱情;二是表示志同道合的不离不弃的陪伴;三是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齐白石写《荷花鸳鸯》多以贺结缡之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很显然,萧龙士先生所作的这幅《红荷鸳鸯》是学习齐白石画风上交老师指导的作业,饱含着尊师重道、追随终生、忠贞不渝的深情寓意。在构图及红花、墨叶、鸳鸯的造型以及在技法上是以齐白石老师的作品临摹的,难怪齐白石老师说萧龙士学他的画可以乱真。然而,仔细观赏萧龙士这幅作品与齐白石的作品又有很多不同。在用墨上,萧龙士偏向墨浓厚重,他常说:“作画下笔要重,力到,画才显得厚重,只有厚重的功力才有厚重的效果。但要重而不浊,黑而不恶。”这多是研习吴昌硕大师“厚、重、拙、大”的技法,用浓墨泼洒荷叶,力使荷叶边缘呈错落锯齿状,有节奏感。用焦墨篆籀笔法写荷梗,整体画面充满苍劲雄浑的金石气韵。齐白石的作品注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保留了写意的酣畅、简练、率真,用墨偏淡,淡而不薄,荷梗用笔圆润流畅,虚实相生,淡化了金石味,呈现出舒展、天趣洋溢的生命力。另外,齐白石画《荷花鸳鸯》中的鸳鸯擅写水纹衬托,萧龙士所画的鸳鸯不画水纹,但也感觉似在水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先生这幅作品只在荷梗的根部隐蔽处落上穷款,这种简洁的落款方式不仅是为老师批改作业留有空间,也是蕴含深厚的哲学、美学与文化内涵,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这是恪守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一种美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齐白石在萧龙士所作的《红荷鸳鸯》的题款后盖上“木人”印章也是用心之至的。齐白石诗、书、画、印都有极高的造诣,但他自称“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治印与钤印看的很重,他钤印常与作品的内容及风格相得益彰。齐白石摈弃世俗偏见,不忘木匠出身,于1925年自刻了一枚印章“木人”。恰齐白石与萧龙士的父亲萧作霖年龄相仿,又都是木匠,善雕刻,属有缘人。齐白石对这位诚实厚道的弟子情若父子,因此在这幅作品上钤印“木人”恰如其分,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先生不仅学习了齐白石的高尚人格、家国情怀及书画艺术,在生活上也学习了老师不贪酒、不抽烟、不懒惰、不狂喜、不悲愤、不浮躁、不奢华的良好习惯,穿着朴素,饮食简单,曾说:“寡欲精神爽,劳动筋骨强。要得长生术,须尝菜根香。”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他修身养性得以长寿的养生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萧龙士先生尊师重道、平和善良、诚实宽厚、亮节高风、不慕名利的人格魅力无不彰显其作品中。人们品鉴他所作《红荷鸳鸯》的抒情写意、意境深远、美不胜收;敬重他尊师重道、见贤思齐、勤奋好学的治学精神;追学他转益多师、兼容并包“南吴北齐”具有“法厚贵重,追真求朴”的技艺之迹、之理;景仰他乃高山仰止,其画品如人品,画如其人。中国现代著名书画艺术家关友声评价萧龙士先生的荷花作品“出生于淤泥,岂能不染尘,叶新花更红,贵在常洁身!”这是对萧龙士先生人格魅力的无尚赞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冯 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2025年4月写于宿州</span></p>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