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的真谛

震qq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读苏轼《观潮》有感</span></p> <p class="ql-block">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的《观潮》象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思考追寻真谛的大门。这首看似简单的七言绝句,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邃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人生的真谛既不在于狂热盲目追寻中,也不在消极遁世放弃里,而在于追寻与放下之间的微妙平衡。</p> <p class="ql-block">  纵观当下,现代人陷入集体焦虑。人们追逐一个又一个“庐山烟雨”与“浙江潮”,却无法满足抵达后的预期满足。打开手机充斥着环球旅行,美食大餐和健身记录;还不断闪现“三十岁前必须完成的十件事”,“人生不能错过的五十个地方。”这简直是苏轼“末到千般恨不消”的现代版本。消费至上言论甚器尘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将“经历”商品化的年代。旅游公司不断兜售“一生一次的体验。”教育机构拼命鼓吹“改变命运的课程”;连几岁的孩童也被贴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标签,被大人带着穿棱于形形色色培训机构的路上。某旅游公司打出广告词“收集世界,就象收集邮票”;成功家长间的流行语:“要想孩子将来旺,必须卖掉一套房。”赤裸裸地将旅游体验与学习经历异化为可计量的消费成就。这些行为与苏轼“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语境完全相同。“打卡文化”暴露出了人们体验能力的退化。美术馆里人们在名画前拍照后匆匆离开;旅游景点,人们在“网红打卡点”摆着相同姿式。人们似乎更在乎“去过”而非“经历”本身。有时连抱怨也非景观体验,而是对媒体宣传夸大其词的失望。正是应了那句“到得还来别无事”名言。</p> <p class="ql-block">  上述行为不仅引发我们追问:现代人焦虑的症结在哪里?依我之见,在于当代社会将“追寻”神化为一种近乎宗教的行为。我们被洗脑:不顾自身条件,不管身心健康,透支未来,盲目追求更高职位,更多财富,更完美的人际关系,更丰富的体验。就象在跑步机上狂奔,担心突然停下来会摔得粉身碎骨。这种无止境的“追寻”造成了现代人特有的困境:“财富越来越多,满足感越来越少”。“期待越来越多,欣慰越来越少”。</p> <p class="ql-block">  重读苏轼《观潮》或许能找到解困之道。苏轼的智慧不在于否定追求,而在于认清追求的本质。诗中首尾相连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暗示了一个深刻真理——外界的景物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观景者的心境。如果我们能象苏轼那样抱有平和心态看待“庐山烟雨浙江潮”,那么就会触及到事物本真了。掩卷沉思或许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人生追寻的根本。不在于改变了多少世界,而在于转化了多少自我;不在于社会多少期待,而在于内心多少渴望。不在于外在成就的积景,而在于內在状态的调适。二是追寻的平衡艺术。真谛或许就藏在动态平衡中。其一有追求而不执着。可以登高山,但不把登顶视为唯一目标。还要感受登临过程中山的崎岖,风的律动和心的脉动。其二,有目标而不依附。每份工作每件作品完成后,自有公论,不再纠集,客观对待。胜不矫,败不馁。其三,有热情而不焦虑。专注当下的完美精确而非遥不可及的杞人忧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背景音乐图文网络下载,文字原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