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波士顿生活的那段日子,有三类校车总让我驻足凝视,社区街头上行走的的三色校车,让我看见了真实的融合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刚来波士顿时,我被街上的校车搞糊涂了,最显眼的是那抹明黄:普通孩子们乘坐的传统校车。而真正触动我的,是另外两类特别的存在:白色面包车顶着醒目的"School Bus"标识,司机和随车人员都经过特教专业培训;还有那些看似普通的7座商务车,它们低调地穿行在社区里,不仔细看根本不会发现这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专属校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时穿梭于各间学校当中接送学生的,通常有三种校车,我是通过认真观察,勤问多思,才能了解,才搞清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是我们常见的黄色大鼻子校车,那是给正常的儿童乘搭的。除此以外,我还总看到一些特别的接送车来到学校门口等待。第二种是白色的小面包车,车顶上写着"School Bus"的广告标识,这些是在公办学校里面给融合在里面的特殊教育的孩子乘坐的,开车的司机和随车的工作人员必然是由专业培训过的特教服务知识的。还有第三种是一些普通的7座商务车,我们学校在国内的两台奥德赛商务车都是属于特教用车,它们低调地穿行在社区里。后来才知道,这些才算是特殊教育孩子的专属校车。它最让我触动了。因为那是伪装成普通家用车的商务车,它载着特殊需要的孩子,悄无声息地融入城市的车流中。 这些特教校车通常属于同一间非营利机构,用同一款车型,是当地政府投入的专门特殊教育学校专用的校车,是最隐蔽的校车,是披起了伪装的校车,它们每天任何时候都能够隐藏在真正的生活、社区、与日常接送的交通服务当中去,是不可能让人容易分辨得出来的校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士顿每个学区都有这样的特殊教育机构,这里的教育才是真正的融合教育。孩子们的专用出行汽车,因为这些孩子也要融入社会到真正的超市,真正的医院,真正的诊所,真正的图书馆去进行真实的生存和生活技能演练和技能训练,让所有特殊儿童都能与普通社会的人文、生活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波士顿的社区里,特殊教育机构往往就是一栋普通的大房子。没有冰冷的铁门,没有刺眼的标识,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生活技能,然后由那些专业校车送往超市、医院、图书馆。不是模拟,而是真实地融入社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到这些特教机构,从外面看就是一幢普通人家的大别墅,根本看不出它是医院,还是学校,那就是一个家。政府带头,用“家”的融合,“家”的概念去经营一间特殊教育机构,而且渗透与隐藏在真实的生活社区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令我大吃一惊的认识,也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啊。这些细节背后,藏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教育智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国内很多家长的心酸: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我们的环境还不够柔软。真正的融合教育,不该是要求孩子改变自己来适应教室,而是要让教室为每个孩子改变。铃声音量调小一点,课程形式灵活一些,同学之间互助多一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筛选,而是滋养!最棒的教育,从来不是把苹果和橘子比较,而是让苹果成为最好的苹果,让橘子成为最甜的橘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殊教育中的特殊孩子就是跟别的同龄人孩子不同,他们是有一点特殊,但是,社会不能筛选出同一样的人进行同一样标准化的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融合教育不是要求孩子"够格"才能上学,而是让学校和社会做好准备,包容每个孩子的不同。到了学龄,每个孩子都有权利走进教室,关键不是孩子要"变正常",而是环境要做出改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当地政府应该支持学区内学校要配备有专业的融合教育的资源:比如,特教老师、个性化课程、还有适合的教室调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有政府、社会和家庭提供的各方支持:比如康复师入校、同学融合活动、政策医疗康复治疗保障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要有家长自愿者的参与配合:多样化的家校沟通、自愿者服务或社工家庭训练辅助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好的融合教育,不是淘汰"跟不上"的孩子,而是用专业支持让每个孩子都能学到适宜性的知识。铃声音量调小些,课程形式灵活些,同学互助多些...当环境愿意改变,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士顿给我的启示很简单:教育不是流水线,不需要标准化零件。当一所学校愿意为特殊孩子准备不同的校车,当整个社区都默许这些"伪装车"的存在,这才是文明该有的温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社会都对教育有一份支持,只要有孩子的地方都是付出爱的地方。这是一个完整的支持体系。波士顿每个学区都设有特殊教育机构,从外表看就是一栋温馨的大房子,完美融入社区。值到我亲眼看到一个普通超市里,竟然会碰到一群特教老师带着一班特殊儿童来学买东西,学刷卡买单,竟然比我一个正常人还更会使用自助买单的机器,这正是因为这些机构会定期带孩子们去真实的超市、医院、图书馆,在真实场景中培养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结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月来的这些见闻让我明白,真正的融合教育不是要把孩子训练得"达标"才能入学,而是要让教育环境具备包容差异的能力。政府需要提供特教资源支持,学校要配备专业师资和个性化课程,社区要创造友善的成长空间。当铃声可以调轻一些,当课桌可以灵活摆放,当同学们都学会互帮互助,每个孩子就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穿梭在波士顿街头的三色校车,恰如融合教育最好的定义:不是要求所有花朵同时绽放,而是让每朵花都能在适合的土壤里,按照自己的时节,静静盛开。正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波士顿,我看到了"一视同仁"最生动的诠释。不是要求所有孩子整齐划一,而是用个性化的支持,让每个独特的生命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这,才是教育和文明该有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忘了吧》</p><p class="ql-block">作品尺寸:30cm宽x40cm长</p><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陈科睿</p><p class="ql-block">作者年龄:11岁</p><p class="ql-block">创作灵感:作者家里乌龟病死了3只,</p><p class="ql-block">最近也没有找到心爱的、想看的书,作者感到很苦恼,心情是凌乱的,作者想努力地尝试去忘了。</p><p class="ql-block">红色-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苦恼</p><p class="ql-block">混出来的泥色:表达了作者想乌龟入土,腐化后让泥土更肥沃。</p><p class="ql-block">黑色:表达了作者不想被这些事</p><p class="ql-block">影响心情,所以用黑色来覆盖。</p><p class="ql-block">白色:表示强调,作者表面情绪和内心情绪。</p><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作品画面通过大胆的笔触和跳跃的颜色表达了作者最近心情的凌乱和苦恼、想把烦心事都忘却的情感释放。画面中最底层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对于心爱的乌龟死了以及最近没有找到想看的书的愤怒与苦恼。 </p><p class="ql-block">叠加的泥色和黑色等深色则表现了作者希望自己的小龟能入土为安,肥沃土壤的心愿以及覆盖、忘却全部烦心事的心思。最后用鲜明的白色和蓝色强调了自己的表面情绪的开心和内心情绪的低落。每一种颜色都有着对应的情绪,有着作者自己的见解,通过画作创作,很好释放作者的潜在情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成见》</p><p class="ql-block">作品尺寸:27cm宽x39cm长(8K)</p><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崔予盈</p><p class="ql-block">作者年龄:</p><p class="ql-block">创作说明:</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以“池塘的锦鲤”与“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为主题,通过象征与对比的手法,探讨成见与突破之间的关系。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是一片清澈的池塘,几条色彩斑斓的锦鲤在水中自由游动,象征着纯净、灵动与希望;下方则是一座巍峨的暗色大山,山体沉重压抑,由重红色和群青色大面积混合构成,象征着人心中的成见与偏见。</p><p class="ql-block">池塘与大山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锦鲤的姿态轻盈优美,水面波光粼粼,充满生机;而大山则显得冰冷、坚硬,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一条锦鲤正试图从水中跃起,朝着山顶的方向奋力跳跃,象征着个体试图突破成见的束缚,追求更高远的境界。</p><p class="ql-block">画面色调上,池塘部分以明亮的蓝绿色为主,充满活力;而大山则以红色和群青色为主,显得沉重压抑。然而,在山顶处隐约透出一缕金色的光芒,象征着突破成见的希望与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整幅画旨在表达:尽管人心中的成见如大山般沉重,但只要心怀勇气与希望,便能像锦鲤一样,突破束缚,跃向更广阔的天空。作品鼓励观者反思自身的成见,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国内幼儿园提交的两幅作品,参加了这个展览,欢迎在广州有时间的家长亲子前往,给予我们参展孩子最大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