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图源网络</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等着对谐音的“柑”字有个交待,全剧终了,只字未提,是否译错了?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内友人传来,豆瓣评分9.5,期待很高。然而,剧情不太抓人,没有追得喘不过气的悬念伏笔和起伏跌宕,闲闲散散地看完。说实话,引人深思的东西不算太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有时代和社会背景的简单交待,这部剧显然属于言情类,从头到尾以情动人。以爱情为主,亲情所占比重虽大,也是从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剧以女主吴纯爱的一生作为主线,串起三代女性命运,反映时代变化和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生存问题。如果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人物关系简单,剧情顺理成章,难免失于平淡无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集,母亲病逝。第四集,男女主人公步入中年,饰演者易人。因此,几乎每集内容中,都有人物回忆或叙述角度的闪回镜头和切换画面,用来“接着说”下文,或是补叙“真相如此”,交待、对比、呼应、平行……遂使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场景穿插交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种意义上说,观此剧,有点阅读现代派文学的感觉,时空交错中的回忆片断、意识流动,有着内在逻辑的对位关系,运用影视艺术的蒙太奇语言实现。这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影视剧中,不乏创造性。反正我是头回看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最后一集,男主梁植宽贯穿全剧,但在表现主题的作用和份量上,明显不及女主。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四五十年的交往中,多半对妻子言听计从,并非真正的家长;二是内心活动和语言表达上,不如爱好诗歌的妻子那么丰富充沛;三是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中,逝母给予爱纯的教导和激励,与梁家人的偏狭刻薄相比,起着更大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么说,并不是梁家独子在片中不重要,相反,他的勤奋厚道宽容木讷,尤其从九岁开始的早恋,半个多世纪始终不渝,温情深情、长情痴情……没有这样一个托付终身的可靠男人,没有这样一份天长地久的情感,女主最后感喟的人生结论,无法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在对待和处理爱情和亲情的关系上,我觉得梁宽植做得有点儿过了。不理会和顾及奶奶、爹妈的感受,心里只有青梅竹马的恋人,干脆简单,不惜跟长辈闹翻,百分百的情种。这一点,与后来教育成年子女,要尊重母亲,对她好一点,多少有些违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婆媳矛盾比比皆是,较翁婿关系难处得多。女性要操持生活种种,琐碎繁杂,而不同家庭生活习惯有异,难免发生碰撞。翁婿不太理会具体家事,客气疏远一些。远亲近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夹在中间的儿子,如何取得平衡,是个永恒的人生难题。想要做好,确实不易,大的原则无非是尽量兼顾,不可一味顾此失彼。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难看出,后来男主不无愧疚尽力而为,弥补早年过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上有无这么痴情的男人,几十年如一日,对童年的初恋矢志不渝地捧在手心。对此,我不无怀疑。都知晓东亚地区男尊女卑的儒家观念,那是杠杠的,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事都有例处,人海茫茫,个把另类也有可能。剧中男人嘲笑、女人羡慕,可见当属凤毛鳞角。从这一点来说,文学少女爱纯虽无奈嫁给“济州岛上最没用的男人”,一辈子过下来心满意足,亦在情理之中。只能说,命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剧中对女性角色的心理描写性格表现,比男性丰满细致得多。纵观三代女性或长或短的人生道路,遗传基因非常强大,个性独立,有头脑有主见,要强好胜,可谓天生的女汉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光礼命苦,早早守寡,再走一步,遇上个吃软饭的浪荡子。每天下海潜水捕捞,做了风险高、强度大、以命谋生的“海女”,养活一家四口。为此,深深叹惜济州岛的女人不如母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出场就是个男人婆,对同伴和女儿恶声恶气,满腹怨气和绝望。看了女儿的获奖诗歌,(盼着快点长大,赚钱给妈妈,她就不用每天冒险潜海)感动得哭天抹泪,看到希望和光亮。连夜从不给吃黄鱼的小叔子家领回爱纯,懂事上进的女儿是她对明天的唯一企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生活压力和艰辛劳作中,身体已经垮了。预感时日不多,半夜叫醒,加餐烤鲍鱼,给十岁的女儿留下遗言:务必回到叔叔家,读完高中上大学,想法离开济州岛,摆脱做女佣伺候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儿,父母死了,人生会继续下去”。母亲的戏份虽然很少,但自尊倔强不服输的身体力行和耳提面命,深深融入了爱纯的心底和血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是歹命人,你不是,不要退而求其次,要活出最充实的人生”。她专程到学校,提着礼物,请老师让票数高的女儿做班长,而非副班长,维护女儿的自尊心和竞争意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母亲识字断文和所言所行来看,应该至少受过义务基础教育。对女儿的前途怀着如此抱负,她的少女时代想必也曾有过鲜花盛开的梦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可惜命运不济,早早抛下年幼的三个儿女,不到三十。但她在女儿的生命里获得永生,每逢最难、最苦、最捱不下去的当口,母亲的身影屡屡出现,给予孤女活下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虽然早逝,母亲的憔悴音容和寥寥话语,却在女儿的一生中,激发出柔弱女子为母则刚的顽强生命意志。片中反复表现这一点,强调母亲的榜样力量。大力讴歌母亲,在生育率成为社会问题的当下,其意自明。 </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