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碧谭追忆》<br>今天2025年.清明之後一周,新闻报导台北新店溪碧潭附近湧现许多河魚逆水而上回游。其中有烏鳅,大头鰱,鯉魚等大型淡水魚。碧潭攔水壩设置的魚道(魚梯)也都运生了它的設置功能。这种設置在加拿大北温哥華鮭魚养殖中心见过尤其秋天只见硕大的三文鱼奋力顺魚梯上冲。<br>有一会巧遇李光耀夫妇参访,遊人中忽然手中包包跌落地面, 一群便衣安全人员立即反应,護驾!没想到那次偶遇挑动了我的人生运程,次年就莫名其妙去了新加坡发展,一晃五年!</h3> <h3>纪念郑成功的國姓魚就是香鱼</h3> <h3>说回这次魚兒回游碧潭是地球暖化的影响还是台湾自然生態环境在改变尚待专家研討。<br>这件事倒引发追忆我的碧潭七十年的记忆!</h3> <h3>1953年由香港坐船到台湾,秋天到台北龍安國小报到。应上三年级,但因年龄低、入学通知是读一年级。结果用考试方式上了三年级。<br>当年二姨夫在总统府前联合大楼(經合会前身)上班,他是上海聖约翰畢业的,平日极有生活情趣,常常周末举家郊遊,就曾带我乗小火車去过碧潭数次,那時水面宽廣、潭水极其清澈,雇了遊船淌漾潭中,四周游鱼吐珠斑斑可见!划至巨大碧潭小赤壁巨石下,此情景只有广州荔枝湾海角红楼约为相仿。此处水色深暗,雖盛暑時節亦感寒气森森。有勇者由巨石顶瑞躍入潭中,好不驚險!!<br>登岸小街食肆晚餐, 店内几支20燭光照明灯、昏昏暗暗。但必点其碧潭名产 "香魚“,油炸过之後更是酥香脆鲜!配着福建卤麵更搭调!姨夫是个大胖子,每年聖誕在上班机关办活动,必扮聖诞老人分派礼物,此情此景已是七十多年前了!1</h3> <h3>七十年黑白記忆</h3> <h3>後来又读过幸安、古亭國小,住罗斯福路水源路夾角処。屋前溝中可以摸泥鳅,溝前128巷一颗大茄冬樹樹上爬滿毛毛虫,长大就化为蝴蝶。<br>屋後大片农田、中有淡水、碧潭线铁路軌道穿越(这段叫万新线万華到新店),再外就是河堤和河道。此河南流就叫新店溪,在此附近有桥通至对岸中和乡。旧称川端桥,又称螢桥,早年桥畔有露天蒙古烤肉,唱歌的, 说相声的。<br>之後1961年改建才称中正桥。河向北流經青年公园(马场町)西侧、万華(艋舺)、中兴桥、台北桥、社子、关渡、竹圍到淡水观音山出海, 那後段称淡水河。一</h3> <h3>观音山淡水河出海口</h3> <h3>中学读師大附中, 初一博物课暑假作业是做个植物标本,就到後面田间隨手摘棵油菜花交差!在田野里捕蝶、打鸟(麻雀、魚狗、烏秋、、),高一时徐小弟 还借我一把鳥槍行猎一番,结果晚上悪夢、群鳥圍攻!<br>放学後在河堤上同学们分二边作投石、攻坚、防守 ,弄得全身校服都是泥沙,真是年少軽狂呀!</h3> <h3>白腹魚狗(照片取自google photo)</h3> <h3>在台湾大学西边新店溪处称水源地,原是当时台北自来水取水点。<br>对岸弯突处有沙滩,当年也是个游泳戲水地点,但需擺渡过去一次五角钱,有一会游完泳饿了、買了个山东馒头。又见有炸臭豆腐的買了五角,塗上椒辣醬夾在馒头中那真正是绝配美食,可吃完後就没錢擺渡了,只得大绕中和乡再过螢桥步行返家!</h3> <h3>自来水博物馆在水源地</h3> <h3>高二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哥兒们号称露营帮,趁春假就去碧潭露营, 紮蓬帐架石块就野炊起来, 買菜就待擺渡对岸上新店老街市场, 老街上还有间新店电影院,新店国小和长老会老教堂<br>。教地理的女老師来游泳顺便探訪我们, 引得小男生们兴奮不已!<br>溪中小鱼河虾極多,尤其河虾不输太湖的白米虾,做醉虾一流!<br>还见有舟子駕扁舟在河两岸间穿梭,牽着一條繩索上置魚餌,来来回回收放之间就收獲不少!这种情景 後来要上溯青潭才有了!<br></h3> <h3>馬偕設计的新店老教堂</h3> <h3>高三春季郊遊去碧潭,大家都是搭小火車去,我同 陈君二人蹬脚踏車去,一路沿新店溪南行,有路走路无路涉水,捲起褲管奮力向前,折腾四小時也趕在正午与大夥在碧潭空军烈士墓园会師,老師大名“行成”,也誇我们“行!”。</h3> <h3>空軍烈士纪念陵园</h3> <h3>大学畢业後曾有一回去新店碧潭走訪葉同学, 他可能是我们班上第一个生兒子的。只见肉肉的小baby在襁袍中蠕动好不生气勃勃!<br>後来台北取水点越移越上, 碧潭/青潭/直潭、、、<br>秀美的碧潭吊桥还在,但是被旁边的新式水泥拱桥搶了镜头!<br>十五年午前由吊桥西侧到达新店,步行过桥回忆一番,光明街上找到香辣肉酱皮蛋麵和鸭肉麵。<br></h3> <h3>近年新店溪沿河景观添了不少遊憩設施。自行車可一路通行不復当年之坎坷矣!<br><br>今又见大魚兒回游,甚喜!不知原来纪念郑成功的國姓鱼---香魚也能否重新现踪其间?期盼!!<br><br><br>(本文照片自来水博物馆及新店教堂取自<br>google photo. 其它皆Michael C.提供)</h3> <h3>大画家魏崇義为此文添彩<br>96.5x178cm 巨幅压克力水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