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展担当 劳动育人谱新篇

~月雅儿~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2025年湛江市中小学劳动课程青年教师能力大赛纪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湛江市教育局主办 | 吴川市教育局协办 | 向阳小学承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时间:2025年4月9日-10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地点:吴川市梅菉街道向阳小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间最美四月天,劳动育人正当时。”2025年4月9日至10日,由湛江市教育局主办、吴川市教育局协办、吴川市梅菉街道向阳小学承办的第五届湛江市中小学劳动课程青年教师能力大赛在向阳小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的18名青年教师齐聚一堂,以赛促教、以劳育人,在实践中展现劳动教育的创新魅力与责任担当。</span></p> 群贤毕至 共启劳动教育新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席本次活动的主要领导有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李华老师、吴川市教师发展中心容伟文主任,吴川市教师中心张的玲副主任,吴川市向阳小学王春林副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总决赛由张的玲副主任主持,她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新时代的教育浪潮中,劳动新课标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青年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力量,正站在时代的前沿,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春林副校长致欢迎词,他代表向阳小学全体师生,对莅临大赛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参赛选手以及教育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提到,向阳小学作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一直秉持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理念,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在校园的落地生根。此次大赛不仅是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检验,更是劳动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预祝大赛圆满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容伟文主任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他强调,本次大赛以“锤炼教学本领,赋能专业成长”为主题,旨在为全市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风采、切磋技艺的平台,更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深入践行。容主任表示,此次大赛落地吴川,是对吴川教育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吴川市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劳动教育基础,推动劳动教育在吴川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培养更多崇尚劳动、专注劳动的新时代青少年注入强劲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华老师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基石,劳动课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培育学生劳动观念、淬炼劳动能力、涵养劳动精神的时代使命。近年来,吴川市教育系统深耕劳动教育领域,在劳动课程建设上成果丰硕。面对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新要求,劳动教育工作者既要做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师”,也要成为家校社协同的“粘合剂”;既要当好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更要担起教育创新的“破冰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李华老师提出三点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以劳育德,厚植劳动价值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铸魂。教育工作者需通过沉浸式劳动实践,引导学生领悟“劳动创造幸福”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技能实操中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的赋能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尤其要将“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融入学生心灵,培养敬业奉献、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以劳促能,锤炼实践创新本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赋能。要打破“纸上谈劳”的局限,聚焦生活技能、生产技术、服务实践等多元场景。鼓励教师结合“双减”政策创新教学法,将劳动课与科学、艺术等学科融合,培育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以劳养习,构建协同育人生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劳动教育的长效在于养成。教师要从日常劳动规范抓起,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有序分工、责任担当等良好习惯。更要搭建家校社协同桥梁,联合家长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学校主抓、家庭支持、社会联动”的立体化育人网络,让劳动习惯在多方协同中自然养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劳动教育是国之大计,劳动课是育人之本。期待全体参赛教师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用智慧与汗水诠释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劳动之花在校园内外绚丽绽放! </span></p> 评委天团  专业引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届比赛“评委天团”汇聚教育领域多元智囊——岭南师范学院博士、湛江市教研室教研员、各县区教研员、学科骨干老师、往届冠军选手等共同组成评审阵容。他们以跨高校科研、区域教研、一线教学、实战经验的多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专业评审坐标系,既从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育人理念等维度保障赛事评价的严谨公正,更通过高校理论与一线实践的思维碰撞,将比赛升级为全市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标杆平台,让每一份深耕劳动课堂的匠心在专业引领下璀璨绽放!</span></p> 多维竞技 绽放劳动教育智慧 说课答辩:深耕课程,传承创新 小 学 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组的选手们围绕“编织”“剪纸”“制作冰皮月饼”等主题展开说课,展示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答辩环节,评委们针对“在学校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烹饪问题”“劳动课与美术课的区别”等问题进行提问,选手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给出了精彩的回答。</span></p> 中 学 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学组的选手们以“糖醇探索”“田艾糍粑传承”“中草药文化传承”等为主题,展示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魅力。在答辩中,选手们针对“劳动精神如何体现”“如何在劳动课中实现过程性评价”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教育智慧。</span></p> 即兴演讲:以劳润心,养成“三个习惯” 小 学 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学组的选手们紧扣“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养成,将劳动教育作为核心载体,提出多元育人路径进行演讲。有的教师提出“在编织非遗手工艺中培养专注细致的学习习惯”,通过经纬交织的编织过程,让学生在重复与调整中学会耐心与坚持;有的教师结合烹饪实践,强调“在食材处理、安全操作中养成规范有序的文明习惯”,让劳动细节成为习惯培育的“活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答辩环节中,针对“如何让不参与劳动的孩子主动投入并获得成就感”,选手们提出分层任务设计、个性化指导及成果可视化展示等策略,例如通过“劳动积分卡”记录进步,用作品展览增强参与感,让每个孩子在劳动中找到价值感。</span></p> 初 中 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中组选手聚焦“以劳促习”的深层逻辑,围绕“责任习惯、主动思考习惯、实践创新习惯”展开思辨。教师们提出“在生产劳动项目中塑造责任习惯”,如通过校园农场种植、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体会担当;“以项目化学习培育主动思考习惯”,在“中草药炮制”“传统美食制作”等任务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将劳动实践转化为思维训练的“练兵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评委关于“如何在劳动课中实现主动思考”的提问,选手们结合案例回应,提出“问题链引导法”——在劳动前设置探究性问题、劳动中鼓励即时反思、劳动后组织复盘讨论,让学生在“做中学、思中悟”,真正实现“以劳增智”“以劳育人”,让“三个习惯”在劳动实践中落地生根。</span></p> 笃学力行 共研劳动教育真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赛现场,全市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全情投入,或专注聆听专家讲解,笔下流淌出凝练的课堂智慧;或围绕劳动实践案例展开热烈研讨,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教育灵感。这场研讨不仅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对话的平台,更以全员潜心钻研、智慧共享的浓厚氛围,描绘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图景。</span></p> 泥塑体验:指尖上的艺术课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川是“中国民间艺术(泥塑)之乡”,向阳小学是吴川市非遗文化进校园泥塑示范校。闲暇时,观摩比赛的老师走进向阳小学泥塑室,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体验泥塑。从揉泥、塑形到细节处理,吴老师全程示范指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家围桌动手创作,跟着老师的步骤捏制小动物、创意造型等。吴老师不时上前纠正手法、调整形态,助力每个人完成作品。现场氛围轻松,陶泥在指尖化作生动造型,为闲暇时光添上艺术色彩。</span></p> 专家领航 指明劳动教育方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赛结束后,评委魏珂博士首先进行总结。他指出,比赛的核心不是获奖,而是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进步。他强调,劳动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只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就能在粤西地区打造出特色亮点,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李华老师进行详细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埋头苦干:教师们要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扎实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抬头看路:关注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指导,紧跟教育大方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把握好大方向,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关注教育动态:建议教师们多关注教育网站、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及时了解教育政策和前沿动态,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span></p> 众志凝心 共铸劳动教育华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大赛圆满落幕之际,现场充盈着教育理想与青春热忱交织的热烈氛围。参赛选手或深情分享"以赛促研、破茧成长"的实践体悟,或以铿锵快板传递"三尺讲台绽芳华"的奋进激情;带队领导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勉励青年教师深耕专业沃土勇担时代使命;向阳小学陈校长则以"教育薪火永相传"的格局,诠释赛事作为教师成长孵化器的深远价值。这场充满教育智慧与青春活力的盛会,既展现了新时代教师队伍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更凝聚起"青蓝相继、携手共进"的奋进共识,如同点亮一片璀璨的星群,必将汇聚成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澎湃浪潮,让蓬勃向上的教育气象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span></p> 总结展望 共绘劳动教育新图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期两天的赛事,既是教学能力的“比武场”,更是理念碰撞的“加油站”。选手们以非遗传承唤醒文化自信,以科技赋能激发创新思维,用行动诠释“劳动育人”的深刻内涵。正如张的玲副主任在总结中所说:“从小学组的‘指尖传承’到初中组的‘科技赋能’,我们看到了劳动教育的多元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未来,湛江市各中小学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完善“赛训研评”一体化机制,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与生活接轨,让“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撰编:林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供图:吴日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审:陈康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审:张的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