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8日从海南回杭州,杭州已经进入初春,杨柳吐新芽,梅花、玉兰花也竞相开放。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我却心心念念的想回老家哈尔滨,时值清明节去给父母扫墓。</p> <p class="ql-block">一、回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3月19号到家了,外面已经不用穿厚棉衣了,从窗外望去阳光明媚。</p> <p class="ql-block">每个房间都看一下,我回来啦!</p> <p class="ql-block">二、参观哈尔滨规划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22号)和中学同学吴怡平相约参观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哈尔滨规划展览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369号,东临人民广场南邻友谊公园,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285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展览馆以“留下历史印记,引领城市未来”为主题,通过三层展区展现了哈尔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通过一楼展区了解了哈尔滨的历史变迁,包括城市溯源,城市风情画卷,哈尔滨历史上第一列列车模型等内容。展区还设有弧幕影院,生动在线城市历史。</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及周边,展览馆对面是哈尔滨人大机关,右侧斜对面是中石油公司,左边是松花江畔,右侧人民公园,广场有很多健身人群。</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都有馆内专职人员进行讲解,我们跟随讲解人员了解哈尔滨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我生在哈尔滨长在哈尔滨,一些历史建筑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秋林公司、道理新华书店、妇女儿童用品商店、马迭尔宾馆、南岗区工人文化宫、道理江沿青年宫、南岗区省博物馆、博物馆对面的国际旅行社、铁路文化宫等等,学校有哈工大、动力区农学院、林学院,我就读的中学哈六中学都是由前苏联设计与建造的。还有南岗区大直街上成片的铁路小黄房(居民住宅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到哈尔滨建埠一百年才慢慢揭开它的面纱,由沙俄修建中东铁路而建埠。为什么</span>前苏联来修中东铁路,为什么有那么多欧洲建筑,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堂,为什么把哈尔滨叫“东方莫斯科”,来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就能一一解开疑惑之谜。</p> <p class="ql-block">100多年前,哈尔滨城市建设和铁路开发由俄罗斯主导,主要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局势以及清政府的政策选择密切相关。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p><p class="ql-block">1.历史背景与沙俄的扩张意图,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浓厚兴趣,试图通过修建铁路,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沙俄希望通过铁路深入中国内地与远东地区形成连接,从而掌控东北亚的交通和经济命脉,1891年,沙俄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并计划修建一条通往中国东北的支线,但遭到清政府的反对。然而,甲午战争后,清朝国力衰弱,沙俄趁机提出帮助修建铁路,以防御日本的建议。这一建议被清政府接受。</p><p class="ql-block">2.《中俄密约》的签订与中东铁路的修建,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正式授予沙俄修建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中东铁路是沙俄修建的一条贯穿中国东北的铁路,起点为满洲里,终点为绥芬河。支线则从哈尔滨向南延伸,直达旅顺港。哈尔滨因其地势平坦,靠近松花江且航道宽阔,被选定为中东铁路的枢纽站。这一选择不仅使哈尔滨成为交通枢纽,也为沙俄进一步开发东北提供了便利条件。</p><p class="ql-block">3.哈尔滨城市建设的设计与规划。沙俄工程师在哈尔滨城市建设中采取了圣彼得堡的设计风格使城市呈现出典型的欧洲化特征,街道宽阔笔直,房屋整齐划一,与当时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铁路沿线站点被设在远离中国居民居住区的地方,沙俄通过铁路公司控制了周边大片土地,并建立了俄族村。这些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俄国人移民至此。</p><p class="ql-block">4.哈尔滨的国际化与多元文化背景。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哈尔滨逐渐成为国际性商服。20世纪初,哈尔滨吸引了来自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并设有17个国家的领事馆,城市内出现了俄式建筑,犹太人社区,秋林公司等国际化元素,被誉为东方莫斯科。</p><p class="ql-block">5.清政府的政策选择及其影响。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国力衰弱不得不接受沙俄的铁路修建提议。这一政策选择直接导致哈尔滨成为沙俄主导下的城市,并深刻影响了其早期的发展轨迹。哈尔滨城市建设和铁路开发由俄罗斯主导,是沙俄扩张政策国际局势以及清政府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沙俄通过中俄密约获得铁路修建权,并在哈尔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一座国际化程度极高城市。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哈尔滨的命运,也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中俄密约》的签订者,俄国远东政策的炮制者和推行者,签订《中俄密约》的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与我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p> <p class="ql-block">老铁路机车缩小版模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由哈尔滨建筑艺术馆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尔滨旧影大观,汇集千帧旧影,纪念开埠百年,2005年出版。现把百年前哈尔滨的教堂呈现出来,供大家了解。西方有个笑话说,英国人到一个新地方,要先建一个俱乐部,而俄国人到一个地方要先建一个教堂,虽说是一句戏言,却也有一定道理。哈尔滨的教堂一度多达五十余所,成为我国外国教堂最多的城市,下面我们跟随老照片一一了解。</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又称中央寺院,系东正教教堂,位于南岗车站街(红军街)与大直街交汇处的制高点(现为红博广场所在处)。1899年10月13日动工修建,1900年12月18日举行竣工祝圣仪式,是一坐古典歌德式教堂,一期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如此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精品毁于文革浩劫中。</p> <p class="ql-block">直如云霄的八面体帐篷顶,高低错落的洋葱头式穹顶,雕刻精美的钟楼是尼古拉大教堂的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此建筑艺术精品是圣彼得设计师伊.符.波特列夫斯基的杰作,是中俄能工巧匠辛勤劳动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的前身是建于1905年的俄军第四东西伯利亚步兵旅的随军教堂,1907年迁至道里水道街,1912年11月,重建砖木结构教堂。1923年10月14日,圣.索菲亚教堂在水道街(现兆麟街)与透笼街街角第三次重建。1932年11月25日落成。设计师是米.马.沃斯尔克夫。整个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型,主体为清水红砖叠构而成,形体复杂,砌工精细,是具有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东正教教堂</p><p class="ql-block">规模不同,风格各异的新、老圣索菲亚教堂曾一度共存,南北相望,诉说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教堂高约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人同时做礼拜,巨型洋葱头式穹顶和钟楼的帐篷顶高低错落,互相辉映,端庄协调。</p> <p class="ql-block">现存完好的圣.索菲亚教堂</p> <p class="ql-block">1923年第三次重建施工中的圣.索菲亚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母报领教堂又译圣母报喜教堂,位于警察街(现友谊路,已改建为建工集团办公楼),是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驻哈尔滨代表部所在地。该建筑采用了鮑.马.图斯塔诺夫斯基的设计方案,建筑呈典型的拜占庭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老圣母抱领教堂初建于1903年,为木结构建筑。1904年镶砌砖饰面,1918年2月,火灾中被焚。</p> <p class="ql-block">1918年坟焚后重建的圣母抱岭教堂。</p> <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14日,圣母报领教堂第三次修建。1941年9月14日竣工。图为施工中的圣母领报教堂。</p> <p class="ql-block">新落成的圣母报领教堂可容纳1200人做礼拜,气势磅礴,建筑精美,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伊维尔教堂落成于1907年5月27日,同年6月3日举行祝圣仪式。位于军官街(现霁虹街),是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的高鼓座穹窿与主体上五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洋葱头型尖塔直耸云天,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圣母守护教堂。现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所在地(现东大直街)。建筑别致庄重,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现存完好的圣母守护教堂</p> <p class="ql-block">该教堂1922年曾建于乌克兰俱乐部内,故又有乌克兰教堂之称。1930年迁至东大直街重建,6月1日奠基,12月15日竣工。其设计师是著名的尤.彼.日丹诺夫。</p> <p class="ql-block">教堂建筑呈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四个六面体小塔上的四个小穹隆烘托着中间耸起的巨大的穹顶,大穹顶古座有十二洞花窗,入口处上方的钟楼又起一处小穹顶,错落有致,凝重庄严。</p> <p class="ql-block">教堂位于东大直街俄侨旧墓地(俗称老毛子坟)。它的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1940年逝世后就葬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为设在公主岭的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迁哈尔滨,几易其址,1912年在教堂街(现革新街)建木结构教堂,教堂街由此得名。现教堂于1931年5月动工,1935年10月6日落成。设计师是尤.符.斯米尔诺夫。该教堂体现了俄罗斯巴洛克风格,结构复杂,线角丰富,钟楼上冠戴小穹顶的帐篷顶与主体上部的洋葱头顶前后呼应,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图为1912年老教堂于1935年新教堂共处。此时,老木结构教堂开办了东正教神品学校。</p> <p class="ql-block">现革新街阿列克谢耶夫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母安息教堂又译圣母升天教堂位于东大直街俄侨新墓地(现哈尔滨游乐园址),建于1908年,是东正教徒祭祀死者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香坊尼古拉教堂——1898年俄国东正教在中国东北设立的第一所教堂。1926年重建,图为重建后的尼古拉教堂。</p> <p class="ql-block">正阳河鲍里斯教堂——位于河图街,1923年筹建,192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圣母慈心院教堂——1927年建于马家沟营部街,是涅斯托尔创办的,造型奇特,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船坞尼古拉教堂——位于太阳岛临江街,建于1928年,简洁古朴。</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波兰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建于1907年,位于东大直街,尖顶陡坡的钟楼耸立在入口上端,是典型的歌德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波兰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教堂的尖券高窗饰以彩色玻璃,简洁明快,优美端庄。</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波兰圣约瑟教堂——建于1925年,位于道里药铺街(现中医街)尖券高窗,入口两侧是高耸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圣母符拉季米尔女子修道院——位于邮政街,建于1924年,附设教堂和孤儿院</p> <p class="ql-block">喀山圣母男子修道院——1924年8月动工修建,年底竣工。他坐落的街道逐被称为十字街。修道院占地达五千余平方米,曾被授予一级修道院称号。</p> <p class="ql-block">俄人之家附属教堂——位于马家沟文艺街,建于1923年,形似城堡,敦厚古朴。</p> <p class="ql-block">尤太总会堂——位于道里炮队街(现通江街),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竣工启用,会堂呈现拉丁十字型,门窗饰以尖券或圆拱,两个穹顶大小错落,建筑十分精美(1931年被焚,后重建)。</p> <p class="ql-block">犹太教新会堂——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斯”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位于道理斜纹街(现经纬街),1918年9月21日开工,1921年9月竣工。新会堂入口处突出部分的四个廊柱擎起尖券高门,正殿屋顶耸起一巨大的半圆形穹窿,造型别致,气其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清真寺——又称鞑靼清真寺,位于炮队街(现通江街),初建于1906年,当时为一层木结构建筑。1923年决定重建,1937年10月15日落成。设计师是尤.彼.日丹诺夫。新清真寺主体建筑成方型,宣礼塔高高耸起,表现了伊斯兰建筑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督教大礼拜堂——位于道外许公路,(现景阳街)与承德街交角处(现黑天鹅家电城),1922年始建,1923年竣工,呈北欧古典式建筑风格,日伪统治时期称哈尔滨北满基督教会礼拜堂,“文革”后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清真寺——位于道外十二道街与十三道街之间,始建于1908年,1935年重建,设计师是克拉勃廖夫兄妹。建筑主体为方型,穹顶呈洋葱头式和半圆式,方圆合一,互相辉映。敦厚朴实,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日本东本愿别寺——日本佛教大古派寺庙,位于地段街1号,建于1923年9月,呈日本古典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极乐寺——佛教寺院建筑群,位于东大直街,落成于1924年,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等诸多建筑,呈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极乐寺塔——又称七级浮屠塔,与极乐寺相邻,建于1939年,青砖砌筑,八角七层,塑有南无阿弥陀佛、释迦摩尼、药王师以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菩萨,绘有壁画和罗汉像。塔身挺拔美观,玲珑秀丽,塔内或画或像许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文庙——大型祭孔建筑群,位于南岗文庙街(现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1926年10月动工,1929年11月落成,主建筑由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构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呈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风格,图为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一座因中东铁路修建而兴起的国际化城市。历史上曾因多国移民的聚集而拥有众多教堂,被誉为“教堂之城”。哈尔滨的教堂以期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文化价值,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现存教堂数量约为22座,这些教堂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同时还承载了独特的建筑艺术与历史记忆,值得深入了解和探访。</p> <p class="ql-block">从哈尔滨规划展览馆出来沿松花江畔从西向东,路过哈尔滨友谊宫,江畔餐厅,江上俱乐部,防洪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友谊宫原名“中苏友谊宫”,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接待苏联专家而兴建的。1960年,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后,更名为哈尔滨友谊宫。哈尔滨友谊宫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多功能用途,成为哈尔滨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商务人士前来参观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远处即是沙俄修建的松花江铁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水还处在似化非化的结冰期,但江边有很多市民前来游玩,放风筝,迎接春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三、与朋友相聚到“遇见汤泉”。</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洗浴已成为本地与外地人来打卡的休闲之地。今天约上四十年前的知青战友(她是七七级哈工大本硕毕业的高材生)她从北京回来照顾90多岁的父母。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互相惦念,能在家乡相聚由衷的高兴。我们约好到群力第七大道的“遇见汤泉”,这里可洗澡,可汗蒸可吃可玩的呆了大半天。</p> <p class="ql-block">各种水果无限量畅吃</p> <p class="ql-block">四、中学同学相聚哈尔滨桃花源记音乐中餐厅</p> <p class="ql-block">25号中学同学小聚在“桃花源记音乐中餐厅”每年回家乡大家都要约上,小酌畅聊有说不完的话,四十年的同学情延续不断</p> <p class="ql-block">当年哈尔滨第六中学二年四班的体育委员</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学习委员</p> <p class="ql-block">左手边的陈强还在工作中,兼职于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工匠教师。</p> <p class="ql-block">坐地铁回家了,美好一天。</p> <p class="ql-block">五、时值清明节前给父母祭扫</p> <p class="ql-block">时值清明,哈尔滨春天还没苏醒,咋暖还寒,上午天气晴朗,下午雨雪交加。坐动车从哈尔滨站到滨州,带着侄儿去给父母祭扫。慈父慈母在上,子女携孙辈跪拜于双亲墓前,谨以素菊清酒与贡品,寄我辈绵长追思。请二老泉下心安,佑我族亲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现存于哈尔滨火车站前的圣伊维尔教堂鲜艳而醒目。</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火车站内的站台也别具风格。</p> <p class="ql-block">宾县二龙山明西园院内</p> <p class="ql-block">长孙白帆给爷爷奶奶擦拭墓碑,嘴里念叨着给爷爷奶奶净宅</p> <p class="ql-block">疫情过后,明西园墓地恢复为故去的人烧纸区域,寄托哀思。</p> <p class="ql-block">从宾县回来下起了大雪,第二天早上又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六、准备回杭州</p> <p class="ql-block">家附近的“中辉生鲜”超市。有蔬菜、水果、鱼、肉、粮,生食、熟食一应俱全,且价格实惠。</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雪,太阳出来就融化了,也到了回杭州的日期。3月19日到,31号回,来去匆匆。</p> <p class="ql-block">临出发前点了外卖饺子,一盘是鸡蛋西葫芦馅,一盘是三鲜馅饺子。</p> <p class="ql-block">父母年轻时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来去匆匆,该回杭州了。</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机场</p> <p class="ql-block">机场的广告墙写着温馨词语“谢谢有你,寻梦而来,踏雪而来,为尔滨而来”。</p> <p class="ql-block">在登机口的墙上忽然看到这句话,被暖到了。“松花江畔的晚风,就送你到这里啦,记得常回尔滨看看”。再见,哈尔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