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祖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16216450</p><p class="ql-block">手机已成了我们须臾不离的贴身密友,见证我们的爱恨情仇,也生动地呈现我们对故乡浓郁的乡愁。</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离合肥不远,爸爸是巣县烔炀镇,妈妈是巣县黄麓镇。当年只要6角钱火车票,一个小时便可到达烔炀镇,再步行20里,到达黄麓靠山张村。小时候几乎每年都去。不过,我们那时还不懂什么乡愁不乡愁,只知道到外婆家可多玩多吃多自由。</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下了火车我们先到烔炀老街看望19岁守寡养大遗腹女的大妈,喝喝茶,然后早已等候在大妈家的大姑妈儿子表哥张晓磊,用两个大稻萝把两个弟弟或两个妹妹挑起,向山梅村前行。到了山梅村,等候在那里的舅舅张家永又挑起两个大稻萝,继续前行。扁担就像接力棒。终点是黄麓师范边的靠山张村。也是“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的祖居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故乡烔炀镇黄麓镇都变进了合肥市,宽敞美丽的环湖大道,自驾车一个小时即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出生在故乡,我的父亲出生在故乡烔炀老祖屋。母亲出生在黄麓靠山张。老祖屋曾经办过旧式私塾,新式学堂,曾祖父、祖父、三祖父、大伯都在这里教过书。靠山张旁是黄麓师范,爸爸曾在师范教了4年书,妈妈也在黄麓附小读过几年书。1953年,父亲随学校到了合肥。1955年,母亲嫁给了合肥的父亲。两人都离开故乡。</p> <p class="ql-block">故乡已没有亲人,亲人都离开故乡去了远方。只有我们离故乡不远。祖宅已早已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坍塌,只见残塬断壁。</p> <p class="ql-block">但是,“传奇将军”李克农曾在烔炀老街祖屋受过启蒙教育,“龙学大师”祖保泉曾在这里读过书。这里走出过孙中山的秘书、陈炯明的把兄弟,走出过李克农的地下党同志,走出过张治中的好友,张治中的掌印人。走出过南京中央大学地下党人,走出过解放中国的三位战士……</p> <p class="ql-block">不知为什么,我退休后,和同学们一起旅游观光,多次光顾老家烔炀河。寻伟人故居,访历史旧迹,尝美食,赏美景,手机里留存着许多我们一起打卡故乡的集体照片。</p> <p class="ql-block">参观张治中将军故居,被他抗日救国顽强精神折服,为他执着乡村教育实践感动。怪不得祖父和他成好友,怪不得父亲大学毕业没留晓庄师范来黄师。</p> <p class="ql-block">黄麓师范门前留个影。说起来我们小学母校和它还有亲戚关系,我们合师附小老师的老师有许多曾经是黄麓师范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李克农将军的传奇经历不仅使我们震惊,而且使我们后怕,如果在那惊涛骇浪的斗争中稍有不慎,那后果严重可怕得不敢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桃园虽然结的仍是未改造的老桃子,但口味纯正,乡情悠长。60多岁的同学在桃园里照相摘桃,个个仿佛是顽皮的小猴。</p> <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的鱼虾鹅鸭制作的美味佳肴需要手机提前预订,天衣合缝地传达了手机里的乡情,实实在在增添了乡愁。吃不断,越吃越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带糕的甜味,花生酥的香味,也是乡愁的添加剂。</p> <p class="ql-block">我爱我的家乡,我思念我的家乡,我的同学们共享我的爱,分担我的愁。我的手机珍藏我的爱,化解我的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手机里的乡愁……越理愁越愁……</p><p class="ql-block">202504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