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杜鹃花》 剧本创作座谈会

巨蟹侠

<p class="ql-block">《杜鹃花》是上世纪40年代流传甚广的一首爱国抗战歌曲,曾被誉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这首美妙的歌曲”。《杜鹃花》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友棣(1912~2010)先生;词作者是著名诗人方建鹏(1916~1944)先生,又名方仿、转园等,笔名:芜军。他们于1940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创作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p><p class="ql-block">“哥哥 ! 你打胜仗回來,我把杜鹃花插在你的胸前,不再插在自己的头发上”。</p><p class="ql-block">这是《杜鹃花》歌词中的一小段。“哥哥”,指的是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学生,村家小姑娘是他家乡的恋人。</p><p class="ql-block">1940年的3月,这名大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波澜壮阔的抗战军旅。当时,正是杜鹃花开时节。日寇侵华,烽火连天中,他的同窗方健鹏,感时花溅泪,藉由杜鹃花 ,写下了这首大时代小儿女的心声,寄給了正在广州任教的黃友棣。</p><p class="ql-block">时年29岁的黃友棣,將它谱成曲,在广州曲江大会堂发表。歌曲不同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明快中帶有一丝丝忧伤,旋律优美,极易传唱。很快的由大后方的广东,传唱到广西,到云南,到四川,到大江南北,到全国各地。激励了多少人心, 鼓舞了多少士气。</p><p class="ql-block">《杜鹃花》这首歌,成了我們那一时代的人共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古来征战几人回。十四年抗战终于胜利了。歌词中的“哥哥”,却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再也未能見到魂萦梦牵的杜鹃花。只留下恋人,日日夜夜痴痴的想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p><p class="ql-block">方健鹏在歌曲发表后的隔年,在广西一条小溪,見到一名学童在水中载浮载沉,他见义勇为,跃入溪中救溺,不幸惨遭灭顶。</p><p class="ql-block">长沟流月去无声,两名哲学系的高材生,一文一武,就像划过天际的两颗耀眼流星,一剎那,在长夜中陨落。</p><p class="ql-block">黃友棣,1948年迁居香港,被聘为珠海书院音乐教授,退休后定居台湾高雄,他一生不知创作了多少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曲曲人们都耳熟能详。距《杜鹃花》发表的一甲子后,辅仁大学颁发给他名誉艺术博士,表彰他一生作曲的成就,2010年7月4日凌晨,黄友棣在高雄去世,享寿98岁。弥留之际,马英九亲自到医院探望,俯身握着躺在病床上的黄友棣的手,轻轻吟唱《杜鹃花》,陪同人员及医生、护士一起吟唱,场面十分感人。</p> <p class="ql-block">黄友棣先生</p> <p class="ql-block">方健鹏先生</p> <p class="ql-block">这首红遍两岸三地的抗战歌曲《杜鹃花》,首唱者是印尼华侨蔡曲旦。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瞒着家人从印尼回到中国大陆参加抗战,甚至写下《与母诀别书》。 他抛弃父亲在印尼丰厚的珠宝生意家业,回到广东老家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并担任小队长。临走前写了一张纸条給父母,“……祖国已到了最危险的关头。在这关键时刻,作为中国人,我不能袖手旁观。我毅然决然离开你們,奔回祖国参加抗战。别挂念我!即使我在战场上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假使我能活着回来,还能再見面……”。</p> <p class="ql-block">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与同盟会成立双甲子交汇之际,当我们站在珠江之畔回望历史长河,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与仲恺农学院共同孕育《永远的杜鹃花》这朵艺术之花,正是历史使命与时代精神的交响共鸣。</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辛亥革命已经跨过了一个多世纪。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基本上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不愧为全中国“革命之中枢“,是辛亥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这是孙中山先生对同盟会给予的极高的评价。同盟会会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的光辉业绩,至今仍使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当宋庆龄先生在国际讲坛上为四万万同胞疾呼的身影,当何香凝女士"劝君莫惜头颅贵"的呐喊在回荡,这不仅是历史的场景,更是同盟会的革命精神的血脉传承。</p><p class="ql-block">从大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的决绝,到年轻的飞行员驾机冲向敌舰的悲壮,这些年轻的生命用热血证明:当象牙塔里的理想主义与救亡图存的现实主义相遇,迸发出的正是民族复兴的曙光。这让我们更加确信:从黄花岗到台儿庄,同盟会的革命基因始终在民族危难时迸发出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去年在壶口瀑布旁参加"五洲同声唱黄河"时,看着光未然先生后人指挥数百人合唱的震撼场景,我突然领悟到:从《黄河大合唱》到《永远的杜鹃花》,我们传承的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民族危难时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p><p class="ql-block">当和平年代的月光温柔地洒在珠江两岸,我们推出这部音乐剧,不仅是为历史作注,更是为未来立标。让杜鹃泣血的故事唤醒当代青年的历史记忆,让先辈的抉择启迪新时代的人生选择——这正是中国同盟会后裔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首场校园原创音乐剧一一《永远的杜鹃花》剧本创作座谈会,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召开。参加座谈会的人员:</p><p class="ql-block"><b>创作团队人员</b></p><p class="ql-block">何琳穗、郑挺生、王厚基、黄平、谢红。</p><p class="ql-block"><b>革命烈士、革命前辈后人</b></p><p class="ql-block">莫栋梁、欧阳琪、郭月虹、杜梓明、李鸿基、谭敏虹、吴兴国、文理、文风、杨苗丽、陈君翎。</p><p class="ql-block"><b>仲恺农业工程学院</b></p><p class="ql-block">曾献尼(学院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p><p class="ql-block">杨姗姗(学院团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学生代表</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9日,第二场校园原创音乐剧一一《永远的杜鹃花》剧本创作座谈会,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召开。参加座谈会的人员:</p><p class="ql-block"><b>发起人</b></p><p class="ql-block">何琳穗 何香凝先生曾侄孙女,何香凝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理事,何香凝文化传承人。</p><p class="ql-block">张安东 中国同盟会元老黄禅侠外孙、《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次子、《黄河大合唱》传承志愿者,本音乐剧编剧,剧本统筹 。</p><p class="ql-block">谢 红 中国同盟会元老谢建诚将军孙女、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会员,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理事,广州市音乐家协会新兴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本音乐剧编剧。</p><p class="ql-block">黄平 中国同盟会元老黄禅侠孙子、光未然内侄,《黄河大合唱》传播志愿者策划人、《黄河大合唱》研究专著主要撰稿人。本音乐剧总策划、顾 问。</p><p class="ql-block">关怡 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女儿,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p><p class="ql-block">郑挺生 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副理事长 。</p><p class="ql-block"><b>主要创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王厚基 首席编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国家二级编剧。</p><p class="ql-block">姚 峰 作曲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理事、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长。</p><p class="ql-block">熊 红 作词,文学统筹诗人和歌词作家,策划与撰稿人,资深媒体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深圳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b>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参会人员</b></p><p class="ql-block">廖 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p><p class="ql-block">朱立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曾献尼: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p><p class="ql-block">高岳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p><p class="ql-block">杨珊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团委书记。</p><p class="ql-block">沈 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p><p class="ql-block">龚惠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宣传部副部长。</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20周年、仲恺学院成立98周年。我们要为此献礼。创作时间紧迫,很多细节还需打磨,文字还需精选,精神还需要升华,我们期待各位与会者提出宝贵意见,让杜鹃花绽放的更加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b>两岸推动《杜鹃花》的文化交流活动。</b></p> <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应邀组团出席台湾“两岸公共管理”论坛暨第三届“孙中山与公共事务”论坛。左起:涂健陵、耿嘉陵、何琳穗、李克、郑挺生。</p> <p class="ql-block">郑挺生在“粤港澳大湾区与南台湾文化经贸合作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p> <p class="ql-block">郑挺生在下榻的高雄圆山大饭店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会活动期间,台湾-中华文化经贸协进会理事长李胜利向来访的专家学者汇报《永远的杜鹃花》。</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同学后代亲友联谊会与台湾-中华文化经贸协进会等多个民间团体共同举办两岸《永远的杜鹃花》研讨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