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工作回顾

浮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有声读物 请点击这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十年工作回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七0年进厂以来,在厂领导和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在有关同志和老师傅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些技术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这十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作一简单回顾,以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一九七0年八月至一九七一年二月在电源组工作。由于当时厂内缺少供生产用的多路直流稳压电源设备,接受了多路直流稳压电源的机械结构设计任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当时所生产的多路直流稳压电源设备来看,其结构、性能、外观都是比较满意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电源设备后来在一九七三年六月份又生产了数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一九七一年三月至一九七二年七月在武汉市第709研究所学习计算机技术。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运控部分。在学习中参与了二台星光导航计算机(815计算机)研制工作的全过程。在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己刻苦钻研,学到了东西,取得了成绩。对自己以后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15机后来没有生产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一九七三年初至一九七五年四月,从事电子计算机元、器件的筛选工艺,根据生产的需要设计和制作了晶体管老化,测试设备和固体组件老化测试设备。增设和完备了厂里电子产品生产线上前道工序所需要的设备,满足了计算机生产的要求。在这中间还负责一台PLJ-计算机机柜焊接工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一九七五年九月至一九七八年底.承担了七一八工程中模数转换装置的设计和研制任务。在通过对机器用户及有关接口单位,总体单位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在消化科委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初开始着手机器的设计和研制的准备工作在一九七六年九月完成了第一台产品生产。到一九七八年底止,厂里共生产了五台机器。这五台机器分别安装在“向阳红十号”(一台机器)、和“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各条船二台机器)船上。从机器的使用情况来看,运转正常,其精度以及与各设备用户之间接口关系均达到了设计指标。园满地完成了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机器的图纸、完工文件资料,工艺文件齐全。在机器的生产过程中,配合现场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且及时地更正在生产中与用户设备联调中所发现的图纸,工艺文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高了图纸工艺文件的准确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这是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独立承担国家的设计和研制任务,任务急时间紧,又没有样机任务,因此对自己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同志的大力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实践、对自己技术、业务上是很好的锻练,收益是比较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想着重谈谈自己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对提高机器性能的一些设计指导思想和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机器功能:该机器是502平台罗经系统中的一个分机,作为502平台罗经系统与七一八”工程测量、卫星通讯、以及气象系统等有关设备之间的专用数字接口装置。它将502平台罗经主体来的关于船摇(纵摇、横摇.艏摇)的模拟量(粗精共六个量)按七一八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求转换成十二位的二进制数字量.并且连同由PLJ-Ⅱ计算机送来的关于船速船位三个数字量总共十个数字量,按“七一八”工程所规定的同步通道序号42的形式和内容逐字.逐位地同时提供给上述系统中的五个用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由上述功能介绍中可知.该机器主要有“模数转换部份”和“数字发送部份”这二大部份所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对于模数转换部分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精度”和“速度”。按“七一八”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转换精度在一角分以内。采样速度服从时统20HZ/s。我们采用了目前应用广泛比较成熟,并且在我厂PLJ—Ⅱ计算机中已采用的“逐位比较法”交流编码方案,对于我们来说采用它把握大、容易成功。从已经生产的五台产品精度指标来看,已经达到了要求(实际可以达到三十角秒以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根据“七一八”船摇速度(最大为ω=6.3°/秒)、和数字量的传输特征(十个量串行传输)和精度要求,我们采用三套同样的编码器同时对船摇角的精机模拟量进行采样。而船摇角的粗机模拟量则按照传输字序分别采样,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满足了系统对本机的精度指标,同时又节省了三套数码缓冲寄存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考虑到该机是“七一八”的专用接口装置,是由测空系统时统站统一对各模拟量的采样时基和协调与各设备之间的关系的。我们在设计中采取了该机器的一切动作均由时统站句.字.位讯号来控制的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机器在生产调试,维修等工作上的方便,机器设置有相当于时统句.字.位的讯号源,使得机器在脱离系统没有外来时统的情况下也能运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与各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该机除了和五个用户连接外,还与时统站,502平台罗经主体,PLJ一Ⅱ计算机存在着讯息的传递关系。为了使它们能正确无误地动作,存在着本机与它们之间的时间同步问题。我们采用了下图这套同步逻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图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⑸为了提高机器的可靠性(可维修性),设置了故障检测系统,对机器的主要环节进行故障检测, 并将检测结果通过控制面板的显示告诉操作人员。检测系统有:模数转换部份的“oJ”(全“o"检查)和“I J”(全“I"检查)通道和数字输出部分的“zJ”(检查)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由于机器的工作速度比较慢,因此在逻辑设计上,各控制端的相对脉冲时间关系上留有一定的余量,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竞争冒险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⑺选用元件和合理分配电路负载:根据当时国产集成线性电路由于性能指标不稳定,还没有得到大量运用的这一情况出发,采用了性能较好的.FHIB孪生对管.这样不仅满足了线路的技术指标,而且与原来用了DKTE配对比较,提高了元件的上机率,节约了成本,减轻了筛选元件和调试线路的难度。另外对元件.在逻辑线路的设计上采取了“欠载”使用办法,比如固体组件的实际负载比规定指标留有1/4左右的余量等等。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机器的可靠性有好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鉴于设计和研制任务紧时间短.又没有样机任务这一情况,在本机的模数转换和数字输出的操作控制部分没有按逻辑功能块来划分插件,而是采用一些标准插件到机柜上进行逻辑组合的。在当时的情况下采用这种办法机器容易成功。但是它的不足之处是</span></p> <p class="ql-block">给用户带来了维修上的困难较多。另外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印制板的数量,机柜引线和焊点也增加了,因此从可靠性的角度上看来,都是不利因素。这在今后工作中应当避免。特别是速度较高的机器尤其如此。</p><p class="ql-block">(9).机器在一九七九年第二季度参加南京市1014所180雷达联调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 在这次联调中,机器与PLJ-Ⅱ机进行数字对接传递时,由于讯息的传递电缆是滤波电缆,加之线缆较长(包括机柜内的走线共有4米左右),存在着线间串扰和传输线阻抗与组件非线性阻抗失配而引起信号的反射,导致数据的传递错误,当时在信号的终端(本机)采取了匹配,将电缆换成了由双绞线组成的线缆等措施后,保证了数据正确无误的传递,完成了180雷达的联调任务。 根据上述情况请求有关单位将船上二台机器间的联接电缆改成了“DL-915”双绞线电缆,另一方面在本机这一端增加了一块信号匹配插件。在实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信号的匹配形式如下图所示)。(图略)</p><p class="ql-block">另外在参加这次联调中,根据我厂所生产的二台机器的情况,向组里作了汇报,为有关同志对进一步提高机器性能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p><p class="ql-block">五、一九七八年三月,根据我厂生产电子产品的需要,接受了编制部分关于电子产品通用工艺的任务。编制了目前正在使用的“电子产品机柜焊接工艺”和“印制电路板元件组装焊接工艺”这二份工艺文件,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p><p class="ql-block">六、一九七九年初至今,负责PLJ-Ⅱ计算机的模数和数模转换分机的技术工作。对其图纸资料工艺文件进行了整理和完善,配合现场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且对其中的某些线 路进行了改进(比如温度控制器等),这样既达到了技术指标又减轻了调试困难,缩短了生产周期。</p><p class="ql-block">七、对产品某些部份改进的一些设想:</p><p class="ql-block">1、根据目前舰船仪表设备的发展趋势来看,要求平台罗经系统提供船摇的数字讯息的用户将会增多。如果把相当于目前“七一八”工程中用的这套模数转换装置合并到平台罗经计算机中去,并且采用新元件新技术尽量缩小体积,提高可靠性,采取灵活的接口设计,这样将会进一步扩大平台罗经系统的功能。</p><p class="ql-block">2.对PLJ—Ⅱ计算机模数和数模转换部分的改进意见:</p><p class="ql-block">(1).采用新技术(比如轴角编码中的移相编码方案等等),尽可能地减少模数转换器中处理模拟量的元、部件,而代之以较多的数字电路。(2).大量采用性能较好集成度较高的线性集成电路和其它新元件来代替原来精度和稳定度都要求比较高的分立元件线路。</p><p class="ql-block">(3).简化线路设计,改进线路设计,减少元件规格品种和数量,提高上机率。</p><p class="ql-block">(4)、减少电源种类.</p><p class="ql-block">(5).合理划分功能块,以减少插件数量和机柜引线焊点。</p><p class="ql-block">(6).改进线路设计,争取甩掉数模转换部分的恒温槽和温度控制器。</p><p class="ql-block">(7).争取合理增加数模转换部份的故障检测功能。以上七点通过合理设计可靠的试验,如果能大部份或者全部予以实现的话(以不降低机器原有指标为前提),不仅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也提高了机器的可靠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关于提高产品可靠性的认识:我们平常所说的某台设备的“质量如何”,是否“安全可靠”,“寿命長短”“完成任务怎样”等等,都是属于可靠性的问题。设备的可靠性指的是设备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功能的能力。设备的可靠性和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于设备的性能通常指的是设备的技术指标,比如电子计算机的字长、容量、速度、指令条数;模数和数模转换器的精度,转换速度等等。如果一台设备没有达到给定的技术指标,那未设备的可靠性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光有技术指标,而没有可靠性的指标,那未设备的性能也是不完全的。尽管某台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如何先进,但是工作起来不可靠,就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所以一台设备是否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可靠性程度。我们是生产军工产品的企业,从我厂已提供的电子产品的情况来看,对如何逐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一提到产品的可靠性问题,马上会使人想到元、器件的质量问题,其实这并不完全对。元、器件的质量好坏是影响产品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可靠性问题涉及到质量管理,产品设计、研制、生产、试验的全过程。只有在考虑了可靠性的合理设计、研制,在生产中的各细节又有严格的工艺保证和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前提下,元、器件的质量才是产品可靠性的决定因素。可靠性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自己水平所限,不可能也没有对它进行过探讨。下面仅根据一些资料的介绍,和我厂其他同志在设计.研制.生产中的经验来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肤浅认识和体会。 我厂所生产的电子产品多数是安装在船上的,是属于一种可修复性的设备。对于这种设备在使用阶段的可靠性往往可以用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和“平均故障的排除时间”来衡量。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越长,平均故障排除时间越短,设备的可靠性也就越高。因此如何提高产品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缩短故障的排除时间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途径。以下分几个方面简单地进行叙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设计中应考虑可靠性的问题。在产品的研制中是否有合理的设计方案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第一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以产品的任务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主要技术性能及其允许变化的范围、极限数据等为依据、对各分机、部件进行可靠性的分配和可靠性预计,加强对薄弱环节的设计和试验工作来达到整机的可靠性指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当先进的技术指标和产品的可靠性发生矛盾又暂时得不到周全的解决时,宁可造当牺牲点指标而采用和继承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根据所分配的技术指标和可靠性指标,选择和合理设计线路,防止设计中出现偏严或偏宽的倾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逻辑设计中,在时间上要以最坏情况来考虑,留有充分的裕度。防止可能出现的竞争冒险的临界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诸如触发器之类的逻辑单元,应当采取隔离输出,防止可能出现的误翻转。另外在其它一些逻辑单元中,如D触发器,采取某些措施,将它接成“保持型”D触发器(如下图所示),从而提高了触发器的抗干扰能力。(图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整机或各分机的设计中考虑方便维修,要有合理的故障检测和故障识别系统。而这些系统的设计应当力求使用尽量少的硬件,所用硬件必须比其它所有部分硬件具有更高的质量。</span></p> <p class="ql-block">(7)加强人机联系,简化操作面板设计,方便操作、维护。</p><p class="ql-block">(8)尽量缩小体积、简化线路设计,减少电路种类、降低电路功耗、减少电源种类。</p><p class="ql-block">(9)按逻辑功能块进行合理地划分插件,以减少插件种类、数量,减少机柜引线、焊点。尽可能避免采用标准插件到机柜上去进行逻辑组合、拼凑。</p><p class="ql-block">(10)尽量减少和限制所用元.器件的品种、数量,提高集成度。采用标准件通用件。</p><p class="ql-block">(11).采用符合技术条件的成熟技术成果,和可靠性高的电路。一种线路在确定上机前,必须做好充分严格的实验,并且要有充分的各种数字作为依据。</p><p class="ql-block">(12)对于元器件(如电容、电阻、晶体管、固体组件等等)应采取减额使用。对实际中元件的电压、功率、负载等参数相对于部(或生产厂)标准要留有足够的余量。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元器件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增强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p><p class="ql-block">(13).根据产品可靠性要求,合理选用高可靠性的元器件,不用或少用低可靠性低寿命的元器件。对于低可靠性的元器件,避免“百里挑一”的思想。由于某一批元器件的平均质量不高,这样挑选出来的少量元器件的质量也不会高多少,加之参数裕度不会太大,所以可靠性也是不高的。另外对于经过正常、合理的工艺筛选,淘汰率比较高(比如在30~40%以上)的元器件,说明这批元器件生产时用料.工艺.操作检验上都可能存在较多的问题。这样的元器件最好不用。</p><p class="ql-block">(14).结构设计要根据产品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以及本机的电气性能来综合考虑。要方便维修。随着元器件集成度提高,散热面积下降、产品的体小、元件安装密度大通风差这些情况,设计时须考虑隔热、通风降温、空气对流,热传导和热幅射。另外为了减少电磁场的干扰,对整机以及机内的干扰源采取诸如屏蔽、隔离等措施。</p><p class="ql-block">2.提高工艺质量: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技术指标和可靠性设计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1)元器件的工艺筛选:电子产品往往是由成千上万个元器件组合而成的,任何一个元.器件的质量问题都会造成产品永久性的故障。因此除了选用高可靠的元器件外,还必须进行严格合理的工艺筛选后才能上机使用。不能脱离目前元器件的可靠性水平、参数指标和机器中实际的使用条件来偏面强调过严的工艺筛选内容和筛选指标。开展对元器件的失效分析,从而修改筛选工艺或线路设计和元器件的重新选择。</p><p class="ql-block">(2).提高焊接质量:提高焊接水平,保证焊接质量、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重要环节。要无错焊,漏焊、多焊,提倡“万点无虚焊”。焊点应有专人检查,并且要逐步改进检查手段和检查设备,争取改变目前光凭视力和听力的检查方法、提高检查质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文武</span></p><p class="ql-block"> 1980年2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718工程”的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18工程是中国“东风5型”洲际导弹研制与全程飞行试验任务的总代号,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为发展洲际导弹而启动的一项重大国防工程,其核心任务是研制“东风5型”洲际导弹并完成全程飞行试验。以下是关于718工程的详细解读:‌‌1. ‌工程背景与命名‌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掌握原子弹制造技术后,决心发展洲际导弹。由于洲际导弹的射程超过中国陆地国土范围,实弹试验必须射向远海,因此需要建造海上测量船、护航舰艇和后勤补给船只等配套舰船。工程代号“718”来源于1967年7月18日国防科委向中央军委提交报告的时间。2. ‌主要任务与目标‌718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完成“东风5型”洲际导弹的全程飞行试验,包括监测导弹飞行路线、确认落点、回收试验弹头(数据舱)等。为支持这一任务,需要建造一支包括远洋测量船、远洋调查船、打捞救生船、补给船和护航舰艇在内的远洋舰队。3. ‌工程实施与成果‌1970年12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批准了测量船队的总体设计方案。1980年5月,中国正式进行“东风5型”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参与试验的舰队包括18艘舰船,如远望1号、远望2号测量船,向阳红5号、向阳红10号调查船等,总航程8733海里,圆满完成任务。江南造船厂承担了部分舰船的建造任务,包括远望1号、远望2号测量船和向阳红10号调查船等。4. ‌历史意义‌718工程不仅推动了中国洲际导弹技术的发展,还显著提升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能力,为后续的国防和民用船舶建造奠定了基础。该工程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718工程,中国成功实现了洲际导弹的全程飞行试验,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第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洲际导弹发射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5月18日,农历1980年4月5日,上午10时,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顺利发射。这枚导弹以超出音速20倍的速度向预定海域疾飞。大约半个小时后,远洋测量船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不一会,一个亮点钻出云层,亮点越来越大,在距离海面还有几千米高度时,装有导弹飞行重要参数的数据舱自动从导弹头部射出,打开降落伞,徐徐飘落洋面。荧光染色剂把湛蓝的海水染得翠绿。各个环节立即忙碌起来,直升机迅速测出数据舱的坐标,早在附近待命的我导弹驱逐舰和一艘快艇立刻向落区开进。正在空中盘旋的打捞直升机接到打捞船长的命令,掉转机头飞向落点,垂直悬停在离洋面30米的空中。钢索吊着海军潜水员刘志勇徐徐下降,他一手抓住吊钩,一手奋力击水,几下便抓住了数据舱。整个打捞过程只用了5分20秒。就在数据舱被弹出的同时,火箭弹头发着极其耀眼的光芒,一头扎进海里。随即,海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起来,水蒸气随着激起的近200米高、直径约30米的水柱一起升高,形成一个庞大的水蒸气雾团,壮观的景象像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一般。8公里以外的一艘拖船被巨浪掀得倾斜近50度。与此同时,4艘测量船向指挥部报告了落点。经计算,落点误差只有250米,远远低于导弹研制部门提出的两公里的误差指标。从我国西北边陲大漠起飞,到南太平洋孤海溅落,对飞行9000余公里的洲际导弹来说,这种射击精度,相当于步枪击中千米之外的一个乒乓球,或用手枪击中百米之外的一只蚊子。成功了!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洲际导弹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战略武器能力已经达到实用阶段,中国的导弹靶场试验能力和测控、通信能力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上内容来来自百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