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写这种貌似观点有失偏颇的文章,不管你是以什么身份、角色和动机点击进来,请听我“狡辩”,这是一篇良心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晚妹妹没头没脑的发了一条信息:“一干二净”,经了解才知道,是她好朋友表姐的孩子,一把火烧了家,烧得一干二净。震惊错愕的同时,写下了这篇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种看似奇怪却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如果一个自认为是“好人”的人,身边总是环绕着那些难以摆脱的“坏人”,尽管这种观点可能存在偏颇,但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也许他并非如自己所标榜的那般纯粹的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中关于善,行善,行真善有一个被深刻认同的观点。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向全国发布了号召,多年前国家穷困的时候,很多国人被卖到别的国家做奴婢,如果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国家就会给予奖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救赎回来一个人,但是他却不肯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以后,就责备子贡说:“你错了!你怎么能这样做呢?圣贤做事,应该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给百姓做个好的榜样的。如果人们知道救人回来却要向你看齐,不能领赏,意味着没有人再肯冒着风险去救人了。那么多人可能再也不能回到本国了,看似大公无私,其实是假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无论做什么事情,动机和存心才是根本</b>。凡是存心利益他人的就是善;凡是带着目的,为自己谋好处的,就是恶。如果动机是为了他人成就他人,就算你打了人骂了人那也是善的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你会说,“好人”不应该是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舍己为人的吗?“好人”不应该是和善、宽容、义气的吗?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圣贤先哲们著书立说,虽会因站在当政者的立场,将“愚民”和教化百姓的目的有所隐藏,从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窄视角。然而,那些<b>真正能够流芳百世、令人明心见性的文化与思想,必定是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家皆有。</b>唯有如此,人们方能在恪守做人做事原则之时,为社会和百姓作出卓著贡献,进而活得超脱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成为有棱角的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说的是,<b>当一个人总是一心想着要做个好人,一味地用自己的忍耐去对待他人,却在不经意间唤起了周围人的贪婪,喂养了他们的自私和无尽的欲望。那么,这样的“好人”,真的能算做好人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好人,不应该是无原则的容忍,不应该是盲目地给予,而是要有智慧去引导他人走向善良,要有力量去遏制邪恶的滋生。<b>如果所谓的“好”只是纵容了恶,那这种“好”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仅仅凭借表面的行为和自我标榜来定义一个人的好坏。<b>一个总是以错误方式行善的人,或许正是问题的一部分</b>。因为他的忍耐和付出,并没有带来积极的改变,反而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糟糕,人心变得更加贪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追求做好人的道路上,真正需要的是智慧。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传递善良,哪怕手段简单粗暴,哪怕看起来“南辕北辙”,而这个度,就是智慧的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