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2025.4.11</b></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林氏义庄后,我们顺着商业街一路追寻杨厝村的碧山楼-余庆园-杨氏祖庙。</p> <p class="ql-block">碧山楼</p><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旅菲华侨杨贺凛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造,采用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共有两层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右侧附有楼房一列,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碧山楼的外墙采用水泥沙洗,俗称“乌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四为杨氏祖庙。</p><p class="ql-block">杨厝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初,自南朝梁大同六年龙溪设县起,便属于其管辖。历经宋、明、清、民国等时期,杨厝村的历史底蕴深厚。在1950年后,它曾属于龙溪县第七区,而自2012年起,它成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杨厝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以“留旧、留文、留魂”为原则,强调修缮与活化利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余庆园</p><p class="ql-block">它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是一个仿罗马券廊式又具南洋风格的建筑。经过多次重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p><p class="ql-block">余庆园占地面积约5亩,花园设计为多层次梯形,内有六角凉亭、金鱼池和各种果树,环境优美,俗称“红楼”。</p><p class="ql-block">它与“碧山楼”合称“叔侄楼”</p> <p class="ql-block">“余庆园”围墙一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厝村供奉保生大帝的庙</b></p><p class="ql-block">闽南建筑的飞檐翘脊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文化内涵上。</p> <p class="ql-block">飞檐是闽南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形式,体现了古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匠心独运。它轻巧美观,屋檐上翘如同飞翼,瓦头仰起,在闽南语中被形容为“飞檐反宇”。</p> <p class="ql-block">在功能上也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南方多雨,飞檐设计使得雨水能够顺利排出,减少了雨水对建筑的腐蚀。</p><p class="ql-block">此外,飞檐的高翘设计还减弱了海风对屋面的吹袭,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在闽南建筑的细节处理上,飞檐的装饰也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常见的装饰包括瑞草、祥云、花果、狮头等,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寓意吉祥、平和、兴旺。例如,闽南寺庙的屋顶多为歇山顶,正脊成曲线,脊角起翘显著,正脊两端起翅呈尖脊,形似燕尾,这种设计被称为“燕尾脊”,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氏家庙即杨氏宗祠</b></p><p class="ql-block">杨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最初只有前后两座建筑。在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又增建了上座,形成了三座建筑的结构。宗祠占地面积640平方米,为砖土木架建筑,具有封火墙护卫的特点。宗祠的三进面积相当,布局对称,包含前厅(戏台)、回廊、天井(祭拜亭)、后厅及辅房等。</p> <p class="ql-block">宗祠的大门朝东,门楼高达5米多,宽约8米,石质基座上刻有楹联和匾额。门楼上刻有“功如雨露润万物;德似阳光照九州”的对联,体现了家族对祖先功德的敬仰。宗祠内部结构清晰,前厅为戏台,中厅有天井和祭拜亭,后厅供奉祖宗牌位,壁上悬挂着各色匾联,供桌上设有神龛,供品齐全。</p> <p class="ql-block">杨厝杨氏宗祠不仅是家族祭祀的场所,更是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宗祠见证了杨氏家族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深厚的家族历史与传统。近年来,杨厝杨姓族人多次对宗祠进行修葺和翻新,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宗祠不仅是家族成员心中的圣地,也是杨厝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杨氏三代老祖像</p> <p class="ql-block">杨氏后人在广场为杨在田的义举做的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棋盘古民居,史料记载,它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91),它的造型如一盘棋,当地人称之“棋盘大厝”。</p> <p class="ql-block">新厝古民居,建于1897年,硬山顶砖木结构,为一座二进三开间大古厝。</p> <p class="ql-block">我顺着新厝古民居走了大半圈</p> <p class="ql-block">围墙里时不时传来狗吠声</p> <p class="ql-block">旧厝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哥今年86岁,普通话说得非常好,白天都会来老厝看电视。我与他聊了一小会儿,发现他上翘的眉毛很有特色,便提出为他拍照,老哥非常爽快就答应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问他如何才能走出村子,他索性把我们带到村子的大池塘边,为我们指明方向。</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看看DeepSee对他的描述:</p><p class="ql-block">步履如深秋的银杏叶飘落般缓慢却笃定。他的脊背或许微微前倾,却保持着松柏的韧性,每一步落地都像古树根系扎入土壤般稳妥。</p><p class="ql-block">双手常以自然的弧度垂落身侧,偶尔扶住门框或椅背时,指节分明的手掌如同历经风雨仍纹路清晰的竹节杖。</p><p class="ql-block">开口时,他的声线如老茶碗底沉淀的茶渍,带着沙沙的颗粒感,却透着温润的光泽。语速仿若暮色中流淌的溪水,时而因回忆泛起涟漪而停顿,吐字却始终清晰如凿刻在青石板上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说到兴起时,眼角的皱纹会突然活过来,像金鱼游弋时摆动的尾鳍,牵引着话语里流淌出陈年故事的沉香。</p><p class="ql-block">而那种从岁月深处漾开的笑容,恰似冬日午后晒透的棉被,蓬松温暖得能裹住整个房间。</p><p class="ql-block">当笑意漫过布满沟壑的面庞时,每道皱纹都成了盛满星光的银河,银白的眉毛轻轻扬起如同展翅的鹤羽。</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那双眼睛-虹膜边缘虽已泛起云翳(读yi,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视线的白斑)般的灰白,瞳孔却仍跳跃着孩童般的清亮,仿佛整个人生积淀的智慧都化作了眼底柔和的烛火,连带着银发都泛起珍珠似的光晕。</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笑容会从胸腔深处震荡出低沉的共鸣,让旁观者恍然看见漫山枫叶在历经风霜后,终于绽放出最浓烈的红。</p><p class="ql-block"><b>【中文博士水平,我这辈子写不岀这样的文章】</b></p> <p class="ql-block">林氏义庄与杨厝村是什么关系?事后AI给了我最好的解答:</p><p class="ql-block">杨厝村是林氏义庄的所在地,当地政府将林氏义庄(代表林氏慈善文化)与杨氏家庙(代表杨氏宗族文化)共同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形成一条长约400米的旅游线路,串联两处景点及其他历史建筑(如养真楼、碧山公园等)。</p><p class="ql-block">两者共同构成杨厝村“慈善与孝廉”文化品牌的核心载体,成为文旅融合的特色资源。</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的修缮工程中,林氏义庄与杨氏家庙均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政府统一完善了观光路线和配套设施,强调两者在历史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互补性。</p> <p class="ql-block">林氏义庄与杨氏家庙虽分属不同家族,但因同处杨厝村,在历史渊源、文化定位及旅游开发中被整合为同一文化体系,共同展现该村的侨乡特色和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美篇的朋友们,若有到福建厦门或漳州旅游,别忘了留下一些时间到这里走走看看,一定会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址: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杨厝村(离厦门海沧更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