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染井吉野樱花飘落、晚樱正在绽放的四月中旬,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和中日翻译家协会主办、东京书房出版、西日本教育研究会和广岛县华侨华人总会协办的“日华文学评论与日本现代诗翻译”文学讲座于12日在广岛大学东京事务所成功举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日翻译家协会会长、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金晓明主持了今天的文学讲座。首先介绍了金蔚的译作《夕照遐思录》和原作者野村喜和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野村喜和夫作为代表战后世代的诗人之一,除继续领跑日本现代诗创作之外,还从事小说、批评、翻译等。主要诗集有《河萎》、《反复徘徊》、《在没有特性的阳光下》(历程新锐奖)、《风的分配》(高见顺奖)、《新灵感》(现代诗花椿奖)、《奇观》、《裸体日》(藤村纪念历程奖)、《似曾相识街道》、《夕照遐思录》(现代诗人奖)、《花冠日乘》、《美丽的人生》(大冈信奖)等。小说有《无骨奥德赛》《混合》《观音移动》等。评论有《现代诗作手册》《移动和律动和眩晕》《萩原朔太郎》 (鲇川信夫奖)《哲学的骨头,诗的肉》等。翻译作品有《勒内·夏尔诗集》等。另外,在海外也赢得了高度评价,英译诗集《Spectacle& Pigsty》在美国获得2012年最佳诗歌翻译图书奖,《裸体日》入选英国诗歌图书学会推荐诗集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已共出版的诗歌集有24本,全集有4部,全部大概有400多篇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先请野村喜和夫为日华作家协会题字:诗是感到至痛的欢喜,诗是感到至喜的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请原作者野村喜和夫谈谈日本的诗歌现状。野村喜和夫是诗人、作家,战后日本现代诗代表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野村先生说: *据说我的诗大抵上是实验性的、难懂的,和一般的日本现代诗情趣相当不同。因此,我认为翻译成外语是相当困难的,但是译者金蔚女士还是大胆地挑战了中文翻译。因为她的诗人的品位认可了该诗集的价值和魅力,所以才会经历这样的冒险。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感谢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在日本,比起小说,写诗歌的人,因为读者少,所以坚持写的人不多,觉得是世界性的现象。谈到去中国参加杭州诗歌节时,看到“诗歌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口号时的感动。感觉和中国诗人有连带感。中国的诗人们,主题很大,从宇宙世界开始,然后才是自己。日本正好相反,从万叶集开始,都是写个人感受和爱情的多,占百分之九十。中国的诗歌自古就忧国忧民,抒怀壮志。日本诗人自古就很少有大志向非常自我。所以可以说,中国诗歌的主题从大到小,日本诗歌的主题是从小到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译者是诗人、日本现代诗翻译者、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金蔚,她在有限的时间里介绍了此译本的翻译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诗集的翻译契机始于2022年。当时有缘参加了野村老师在东京的现代诗课程。日本现代诗还是个陌生领域,作为诗歌爱好者,自然希望了解日本的现代诗。虽然在日本生活了数十年,读日本诗歌却不多。《草帽歌》,是通过小时候看《人证》电影才知道的,谷川俊太郎的诗集则是在书店偶然读到的。日本现代诗比中国新诗起步早,这让我产生了更强的兴趣。起初翻译了十首诗请田原老师过目,受到鼓励后决定翻译整本,于是向野村老师提出了翻译他诗的想法。得到了田原老师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指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诗集是从野村老师三十多本著作中精挑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文化研究者、东京书房编辑长姜建强谈了《夕照遐思录》的出版情况,和这书名翻译的精彩。说原著没有“录”这个字,但金蔚翻译时加了一个“录”,就有了中文的特点。说野村喜和夫的诗作虽然出版了24本,但还没有中文版的,这本中文译著的出版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因为金蔚本身就是写诗的,那么她来翻译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作,所以这本书翻译得很成功。鼓励金蔚可以继续翻译野村喜和夫的诗作,带来更大的惊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博导、教授卢涛作了“立一家之言"的读画私语-寄语《浮世绘:日本美学再发现》的专题发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浮世绘:日本美学再发现》是日本文化研究专家、东京书房总编辑长姜建强在2023年3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书中重点介绍了铃木春信、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这四位浮世绘主要代表人物的百幅画作,通过分析这些浮世绘的用色、笔触、主题等,深度解析了日本人对于美的理解,同时也在美学之外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挖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卢涛教授说,画不仅是看的,也是读的,《浮世绘:日本美学再发现》与其说是私语,不如说是诗语,因为书中有太多的诗意描写。用诗意的语言啊,对浮世绘的构图啊、技巧啊、主题等等方面,作了非常经典的、非常高度的概括。《浮世绘:日本美学再发现》这本书引用了很多诗人的诗,比如说王维等,甚至有一些只有诗句没有作者,但是不只是谈诗歌,还会引用康德的话、尼采等哲学家的话,令人震动。尤其是他引尼采这句话:“我们需要艺术,以免因真相而死亡”?说:人类需要艺术,不过是为了不被真理气死。姜建强对绘画作品的这种知性的,哲学性的,文学性的一种思绪性的一种审视欣赏,给人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本书在语言上进行了诗体的表达,就是有很多组合词,是我们找不到的,包括四字句。比如排比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念其中的一段,他对这个歌川广重的概括是这样写的:他画雪画出了漫天白雪的发呆流泪,他当然明白,化雪不为流泪,只为疗伤。他画月,画出了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清冷,他当然明白画月不为清冷,只为浇愁。他画雨,画出了与人与自然之间寻找解释的瞬间,他当然明白画雨不为瞬间,只为明远,他画风,画出了落叶满庭的孤客梦醒,他当然明白画风不为梦醒,只为长醉……所以,说是“读画诗语”更为恰当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着,法政大学讲师刘红博士就金晓明的著作《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谈了几点感想。一是《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的特点,二是《万叶集》中的中国影响,三是《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出版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部译著并非单纯的罗列译文,而是将每一首诗的详细信息都呈现了出来。首先,本书目录对应《万叶集》原著20卷的结构,也分为20卷,按照“卷一选择3首”、“卷二 选择3首”……“卷二十选择29首”的方式排列,这种排列方式非常便于读者在本书与原著之间对照查阅。其次,本书又将每一首诗歌按照“作者、出典、题词、原文、译文”的方式列出,特别是其中多首附有注释,用以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相关人物、事件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结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还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注解部分更是显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和对原文的深刻理解,也使得这部译著具有了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附有大量注解可以说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认为金晓明会长用五言律诗翻译《万叶集》是一个比较贴切的方法,因为以具有韵律的五言律诗置换同样具有韵律的万叶诗歌更好地保留了原诗的节奏感。当年日本向大唐学习汉诗的风格,奏起了和歌的旋律。时隔千年,峰回路转,如今又回到了格律诗的故里,真可谓风回唐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万叶集》就是在共享大陆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部诗歌集《万叶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大陆文化的熏陶中又创造出了万叶假名和独特的和歌形式,以此表达日本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因此可以说《万叶集》就是一部最早的唐风和魂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中日交流的一个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本华文作家协会新任会长弓也直在发言中,谈到译者金蔚这几年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进步。谈到跨文化翻译的难度,说这本译本《夕照遐思录》的出版特别有意义,弥补了野村喜和夫作品中文版的空白。又谈到诗是语言的炼金术,好的翻译作品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原著,因为会给不是母语的庞大读者群带来无法估计的巨大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镰仓匆匆赶来的日本诗歌翻译家、城西国际大学教授田原谈到这本译诗的意义。说现代诗的翻译特别难,译者的辛苦可想而知。因为野村先生的诗在中国还没有被翻译过,所以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很有意义。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有点晚,因为受到经济落后的影响。八十年代开放后,才有机会接触西方和日本的现代诗。翻译国外的文学在中国特别不容易,即便是翻译好了出版也很难,因为受到一些限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文作协文学顾问、中文导报副总编张石也谈了读后感。说拜读了野村先生的这本中文译作,知道作者喜欢描写风景,还有不少花鸟鱼虫的描写,觉得很亲切。因为自己几乎天天写日本俳句,也是喜欢描写风景和花鸟鱼虫,感到有相通的地方,感到高兴和荣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在广岛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刚刚来到东京圈生活,说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文学讲座,学到了很多,希望自己今后可以更多地参加这种文学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协会员吴志明现场一气呵成,写了一首七绝祝贺金蔚译著《夕照遐思录》的出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瀛诗卷焕新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夕照遐思入汉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妙笔传神呈异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心互映韵悠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永亮在发言中说:感觉译者金蔚的诗和原作者野村先生的诗作风格相近,所以金蔚翻译野村先生的诗是非常适合的。又说,刚才谈了很久“画可以读”,那么诗也是可以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持人金晓明作总结发言时说,来时开车在周围转了一圈,看见枝头的樱花95%都飘落了,剩下的5%还在枝头坚持,还在等待谁的到来?今天看见你们来了,那么樱花也可以去了。借用《万叶集》的诗趣,以五言绝句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樱花今又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我默默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见君笑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宁愿枝干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既然大家见了面,我们就此散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文学讲座中,听到了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大家表示收获很大,也受到了很大的鼓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