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山,镌刻心底的眷恋(散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陡河南岸,燕山温柔的臂弯之下,有一座城市,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空气都藏着我灵魂深处的眷恋,那便是我永远的根——唐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双脚踏上这片久违而又熟悉的土地,一股热流瞬间涌上心头,那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呼唤。曹妃甸湿地,宛如大地遗落的一块璞玉,镶嵌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踏入湿地,无边的芦苇荡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芦苇叶沙沙作响,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吟唱,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生命的韵律。成群的水鸟时而振翅高飞,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时而俯身而下,在水面嬉戏觅食,它们灵动的身姿为这片静谧的湿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沿着蜿蜒的栈道漫步其中,清新的空气裹挟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丝丝缕缕地沁入心肺,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日,暖阳初照,嫩绿的芦苇芽像一个个懵懂的孩童,怯生生地从泥土里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盛夏,芦苇郁郁葱葱,层层叠叠,交织成水鸟们温馨的家园,它们在其间穿梭、栖息、繁衍,奏响生命的欢歌;金秋,芦苇换上了一袭金黄的华裳,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宛如一片金色的梦幻之境;寒冬,皑皑白雪轻柔地覆盖着整个芦苇荡,世界变得纯净而安宁,仿佛时间都为之静止。曹妃甸湿地的四季更迭,宛如一首悠扬的诗篇,每一季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无数旅人奔赴而来,沉醉在它的温柔怀抱中。还记得儿时,我与小伙伴们在湿地边尽情奔跑,追逐着风中摇曳的芦苇,试图抓住那一只只灵动的水鸟,欢声笑语在湿地的上空久久回荡。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童年的记忆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山,这座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底蕴犹如一坛陈酿的美酒,愈久弥香。踏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就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诗。古老的矿井宛如一位沧桑的巨人,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蒸汽机车斑驳的车身,铭刻着工业发展的艰辛与荣耀;精美的煤雕艺术品,每一道纹理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它们无一不在默默地见证着唐山工业曾经的辉煌。1878 年,开滦煤矿的诞生,如同一束划破黑暗的曙光,拉开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发展的大幕,也让唐山这座城市与工业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随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在这里诞生,它喷薄而出的蒸汽,承载着民族工业崛起的希望;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在这里建成,如同一根坚韧的动脉,为工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桶机制水泥在这里产出,奠定了中国工业建筑的基石。这些闪耀着光芒的“第一”,不仅见证了唐山工业的崛起,更铸就了唐山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脊梁。我沿着矿山公园的铁轨缓缓踱步,脚下的每一寸枕木似乎都还残留着往昔的温度,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看到了当年煤矿工人在昏暗的矿井中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挥洒着滚烫的汗水,用钢铁般的意志为中国工业的起步铺就了坚实的道路。我的爷爷便是当年众多煤矿工人中的一员,他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给我讲述那些在煤矿深处奋斗的日子。从他的讲述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唐山工人的坚韧与担当,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辉煌灿烂的工业文化,唐山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宛如一幅绚丽的织锦,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皮影戏,作为唐山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遐迩,享誉中外。那精美的皮影造型,在灯光的映照下,在洁白如雪的幕布上演绎着一个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艺人们十指灵动,操弄着皮影,通过抑扬顿挫、婉转悠扬的唱腔,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五峰会》里的英雄豪杰,在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吞山河;还是《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在奇幻世界里降妖除魔、历经磨难,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痴如醉。小时候,每当村里有皮影戏表演,那便是我最欢乐的时光。我总是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像一只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抢占最前排的绝佳位置,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盯着幕布,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那些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皮影在艺人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它们灵动地舞动着,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如梦如幻的世界。那时候,尽管听不懂复杂晦涩的唱词,但我却被那热闹非凡的氛围和精彩绝伦的表演深深吸引,沉醉其中。长大后,再次欣赏皮影戏,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每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都需要经过选皮、制皮、雕刻、上色等多道繁琐复杂的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是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传承,才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而艺人们在表演时,不仅要熟练地操纵皮影,让它们在幕布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各种动作和姿态,还要用唱腔和念白将故事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这背后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的训练,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让皮影戏这门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山的评剧同样别具一格,它以通俗易懂的唱词、贴近生活的剧情,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老百姓的心间,深受大家的喜爱。闲暇时光,走进剧场,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静静地聆听一段评剧,那浓浓的乡音乡情,瞬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慰藉。评剧的唱腔优美动听,既有欢快活泼的曲调,让人听后忍不住随之摇摆;也有深情婉转的旋律,如泣如诉,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演员们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记得有一次,我陪奶奶去看评剧演出,舞台上表演的是一出家庭伦理剧,讲述了婆媳之间从矛盾重重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故事。奶奶看得十分投入,她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时而眉头紧皱,为剧中人物的矛盾而担忧;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为婆媳之间的和解而感到高兴。演出结束后,奶奶还意犹未尽,拉着我的手,不停地和我讲述着她年轻时看评剧的经历。在奶奶的回忆中,评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伴她度过了许多平淡而又美好的时光。奶奶年轻时,村里经常会请戏班子来表演评剧,那时候,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奶奶和邻里乡亲们一起,早早地来到戏台前,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热切地期待着演出的开始。那些经典的评剧唱段,奶奶至今都能哼唱几句,她对评剧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这门传统艺术也充满了敬意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唐山的魅力与精神远不止于此。这座经历过大地震洗礼的城市,宛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展现出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1976 年 7 月 28 日,那个黑色的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将唐山瞬间夷为平地,无数鲜活的生命消逝在废墟之下,美丽的家园支离破碎。那是一段极其惨痛的记忆,整个城市被笼罩在一片废墟和悲痛的阴霾之中,仿佛被一层厚厚的乌云所遮盖,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但是,唐山人没有被灾难打倒,他们在废墟中坚强地站了起来,擦干眼泪,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向世界宣告他们重建家园的决心。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重建征程。地震后的日子里,唐山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食物短缺,他们节衣缩食,相互扶持;居住条件恶劣,他们在简易的帐篷和临时搭建的窝棚中顽强生活;基础设施毁坏严重,他们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修复和建设。但是,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没有被困难吓倒。解放军战士们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全力营救被困群众;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纷纷赶来,带着物资和技术支持,与唐山人民并肩作战;唐山的老百姓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共同抗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众志成城。我的父母就是在地震后参与城市重建的一员,他们常常给我讲述当年重建时的艰辛与不易。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很多工作都需要靠人力完成。但是,大家都怀着一颗重建家园的坚定决心,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在重建过程中,唐山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从规划城市布局到建设基础设施,从修复工业生产到恢复商业贸易,每一个环节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如今的唐山,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从抗震纪念碑广场上那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到抗震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幅幅珍贵照片和实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也时刻激励着唐山人珍惜现在,奋勇前行。它们是唐山人精神的象征,是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让每一个唐山人都铭记着过去的苦难,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唐山,还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他们是唐山的灵魂所在。街头巷尾,那一个个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宛如冬日里的暖阳,热情地为过往行人提供帮助,认真细致地维护着交通秩序;社区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那份温暖与关怀,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工作岗位上,唐山人兢兢业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唐山的繁荣添砖加瓦。在疫情期间,无数志愿者主动投身抗疫一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卡点值守、物资配送、核酸检测等岗位上。有的志愿者为了给居家隔离的居民送菜,一天要跑上几十户人家,累得腰酸背痛,但他们毫无怨言,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有的志愿者连续奋战多个小时,嗓子喊哑了,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毫不退缩。在社区里,邻居们相互照顾,谁家老人独自在家,会有人帮忙照顾;谁家孩子需要辅导功课,会有热心的邻居主动伸出援手。有一位独居老人突发疾病,邻居们得知后,纷纷帮忙联系医院、照顾老人,直到老人康复。在工作中,唐山的企业职工们努力拼搏,不断创新,为唐山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许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了唐山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善良、淳朴、热情、坚韧的唐山人,这座城市才充满了温暖与希望,他们是唐山最亮丽的风景线,是这座城市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山,我可爱的家乡,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是我灵魂深处的归宿。你的自然风光让我沉醉,你的历史文化让我自豪,你的精神力量让我奋进。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都永远牵挂着你,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眷恋。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光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在唐山人的共同努力下,唐山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屹立在渤海之滨,闪耀着独特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