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今天,承蒙邀请,我有幸参与了“五行美学 - 能量提升沙龙”。这场沙龙大咖云集,内容精彩纷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易经传承人、东方智慧研究院创始人葛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借助五行美学的力量,重新唤醒生活中的积极能量,让我们对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结有了全新的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沙龙中,东方雅学创始人王思语带来了关于美学仪态能量的精彩分享。分享期间,她巧妙地融入现场互动环节,邀请参会者亲身参与体验。王思语从独特的美学视角出发,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仪态之美与内在能量之间的紧密关联,让在场所有人都眼前一亮,收获全新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而美术评论家纪太年教授带来的东方美学艺术鉴赏,更是干货满满,其中他的分享让我感触最深,收获颇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纪太年教授的分享主要包含三个要点,层层递进,将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清晰地展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点是透视方法的差异。中国绘画独树一帜地采用散点透视,这是一种极具东方智慧的构图方式。以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来说,当观者的目光聚焦于画面下方时,上方内容会因常规视角限制难以同时收入眼底。但李可染先生巧妙运用多点散点透视,突破了这种视觉局限,让整幅画的视野变得极为开阔,万山红遍的磅礴气势得以全方位呈现。再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北宋都城的市井百态、繁华街景徐徐展开,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用五个场景串联起主人公一天的活动,它们都是散点透视的经典之作,观者仿佛能自由穿梭于画中的世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洋画所运用的焦点透视,它遵循人眼自然的视觉习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通过严谨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法则,构建出由近及远、极具纵深感的空间感,让观者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在画面的核心焦点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二点在于造型方式的不同。中国画以写意为主,侧重于通过线条来造型。线条在中国画里不仅是描绘物体轮廓的工具,更是画家情感与意境表达的载体。齐白石先生笔下的写意《虾》,仅仅依靠寥寥几笔灵动的线条,就将虾的轻盈体态、活泼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八大山人的《鸟》同样如此,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线条,传递出一种孤傲、空灵的独特意境,给予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西洋画则注重写实,主要以面来造型。画家们凭借对色彩、光影和块面的精准把握,细腻地描绘出物体的形态、质感和立体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将人物的神态、肌肤质感栩栩如生地呈现;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对每个纤夫的姿态、神情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三点体现在二者的属性差异上。中国画具有综合性与人文性,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更融合了诗词、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画家个人修养、情感志趣以及对社会、人生思考的综合体现,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洋画则更具科学性,它建立在对透视学、色彩学等科学知识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准确地描绘客观世界,追求画面的真实感与准确性 ,在艺术表现中展现出科学理性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无止境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