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嚼牡丹

轰炸机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牡丹季,惯例下还是要拍摄几张,唠叨几句下,聊表心情。</p><p class="ql-block"> 中原人当然很小的时候就会认识牡丹的。牡丹、月季、大丽花在我们这里寻常的很,究竟能寻常到什么地步呢?大概就是北京人之前门楼子,天津人之嘎巴菜,徽州人之雪壁青瓦马头墙一样。完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浸润融合了小半拉灵魂。</p><p class="ql-block"> 以至于我,而立之年后,在外省人的稀罕下才知道牡丹要去洛阳赏才行。洛阳的牡丹已经不仅仅是花了,而是一种文化。于是我才迷迷糊糊诚惶诚恐且郑重其事的要去洛阳看牡丹。</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那一日,约了几个狐朋狗友,去了趟洛阳王城公园。路上说好是去文化朝圣,结果到了才看了半个小时的牡丹,就吃了三个小时的水席。觥筹交错中,酩酊大醉下,损友们异口同声道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醉翁之意不在花儿,而在水席杜康之间也。我倒!没文化真可怕,简直一群酒囊饭袋耳。玛!</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文化符号有许多。特别让人一目了然的,大概是有汉字、国画、陶瓷、秦砖汉瓦、唐诗宋词和黄河长城中国红。这是无可争议的华夏文化瑰宝家珍,这世界上只有我们有。韩国人也说有的话,那一定是哪个皇帝老儿喝高后打赏的。这下可好,介孙子没事还给我们争着申遗呐。操!</p><p class="ql-block"> 闲话少叙,列位看官发现没有?牡丹作为一种花卉,竟然大隐于中华文明符号之中。</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全唐诗》四万八千首,牡丹绽放出三百余篇璀璨诗行。这朵看似寻常的花卉,实为解码中华文明的核心密钥,它以生物基因的形态,悄然融入华夏文明的精神染色体。</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汉字结构的筋骨中流淌着牡丹的韵律。甲骨文"华"字本为花枝摇曳之形,《说文解字》释"荣"字时特指牡丹盛开之态。当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下"畅叙幽情",笔锋转折处皆是牡丹花瓣的弧线。这种视觉基因的传承,在宋徽宗的瘦金体《牡丹诗帖》中达到巅峰,墨色浓淡间分明可见魏紫姚黄的层次渐变。</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青花瓷上的牡丹纹饰,实为一部微缩的文明交流史。唐代长沙窑首创釉下牡丹彩绘,至元青花则融合波斯苏麻离青料的幽蓝,将阿拉伯藤蔓纹与中国牡丹嫁接成新的美学范式。乾隆粉彩牡丹瓶上,珐琅颜料堆叠出的立体花瓣,恰似紫禁城太和殿的鎏金宝顶在晨光中流转。</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中国红的色谱里沉淀着牡丹的生命灵像。从马王堆汉墓朱漆棺椁上的云气牡丹,到故宫宫墙在雪霁时分映出的冷艳朱砂,这种色彩记忆始终与牡丹的盛放周期同频共振。当某一次APEC会议领导人身着牡丹纹饰的中式礼服时,世界看见的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一个古老文明用花卉书写的生存哲学,在绽放中保持从容,于绚烂处沉淀永恒。</p><p class="ql-block"> 额的神呀,牡丹!</p><p class="ql-block"> 差点让我冒充成文化人,贻笑大方。就想起洪七公瞅着郭靖在那儿狼吞虎咽吃着黄蓉做的菜。这哥们胡吃海塞满嘴流油的下三儿样,气的北丐狠狠地骂了傻哥一句:牛嚼牡丹。</p><p class="ql-block"> 这话今天可骂着笨轰我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牡丹交作业了,明年又该说点啥呢?突然就想起了牡丹的一个绝佳形象代言人,一定非著名电影演员王晓棠莫属,还就不接受反驳了。下次就谈这个话题吧,呵呵</p><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张配图供朋友们一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