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一:素养中的“素”可称为“平素”(即平日),而“养”可称为“养成”,素养就是平素养成,也就是在每一天时时刻刻养成。这就意味着素养的形成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可功德圆满。文化的化人之力与涵养之功是通过“轻拢慢捻、久滋长润”,从而获得积淀,沉潜于每个生命的精气神之中。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人人生不断地敞开的过程,是年长日久的渐积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二:什么时候的表扬,学生打心里感激你?答:该批评的时候。常有此类状况,你指出那同学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他难为情的低下头。这时,一帮同学不怀好意地笑起来,一帮同学同情地看向那同学,那同学的头快钻到桌兜里了。不能批评了,转而表扬,那学生刚要掉入万丈冰窟,一阵和风将他裹到春天里。明明要批评,却得到了表扬;明明有嘲笑,却得到了尊重。即便批评,我们也要保持平和,平和里有我们的教育智慧,也有我们的教育豁达、教育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三:学习过程如果不快乐,就算得到了某些学习成果,也很难充分享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如果不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而是想一下子一步登天,自己达不到那个认识能力的时候,非要急于弄懂自己不可能认识的事物。违背了“闻到有先后”的学习规律,自然就纠结了,就怨天尤人,就不快乐了。所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收获,这个过程就是快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四: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只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加强训练,且持之以恒,人人可获得较好的敏捷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分秒必争,这样既能培养敏捷性,提高效率,又可锤炼意志。——《魏书生谈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五:思维力的培植蕴含着如下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尊重理性思维,学会思考。面对任何现象、问题及知识,都学会理性的审视、辨析;</p><p class="ql-block">二是理解思维的过程。学会思维,要理解思维的过程。一般而言,思维的过程就是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些环节;</p><p class="ql-block">三是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习的最好状态就是思维,而思维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四是提升思维品质。关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特性、深刻性……</p><p class="ql-block">五是培养批判思维及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六是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及成果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七是体验思维带来的尊严与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六:生命力首先意味着生活力,有生机活力。拥有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富有生活的情趣与情调。生命的重要使命就是使生活更美好。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习者越学越呆、越学越迂、越学越傻、越学越没有生活能力,其缘由就在于缺乏生活的转化力与生命的转化力。生活力就是善于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善于打通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疆域,使之联成一体;善于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本身,善于将知识转化为情感、智慧、思想的营养来滋润生活;善于通过知识与文本世界来改造、提炼、指导、提升生活世界,让生活因为知识的润泽而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