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萨湖的日落

山之雨/吴鹏

<p class="ql-block">  初升的太阳照耀在暹粒笔直的主干道上,路边四面佛龛的塔尖静静地反射着金光,宽阔笔直的街道逐渐苏醒,开始变得车水马龙,其中穿梭最多的是日本产的轻便摩托。在柬埔寨,能有辆摩托车将是家庭兴旺的重要标志。一些人在摩托车后面加装了拖斗,摇身即成为豪华旅游车的车主,尽管车斗里仅能容纳两人,但这足以让他们感受到驾驶‘出租车’般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开到了一家乳胶馆,很普通的门面,进去是不太大的前厅,墙上是他们公司的标识——Somor乳胶品牌。迎宾小姐列队表示欢迎。见到我们进店,里面的导购员们欢喜有加,殷勤地开始推介她们引以为豪的产品。乳胶床垫的原料是橡胶,橡胶的来源是橡胶树,而橡胶树则是柬埔寨家庭重要的经济支柱,被称为“母亲树”。橡胶树上流出的白色液体像母亲的乳汁滋养着贫穷的农民家庭,农村的许多人家是靠橡胶树割胶勉强维持的。柬埔寨的橡胶树是典型的东南亚树种——一柄三叶,产出的橡胶质量上乘,其乳胶制品自然也是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导购员身材娇小,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感觉她一定不是柬埔寨当地人。果然,她毫不掩饰地说她是中国来的媳妇,在国内上大学时被柬埔寨帅哥迷获,后来就来到了这里。毕竟,大多数年轻女孩面对那如同天降奇缘的爱情,总是难以抗拒,只能顺应命运的安排。但幸运的是,婚后丈夫在这里开设了一家小电器商铺,专营从中国采购的电器。而她,则凭借母语的便利,在这里担任起了中文导购,生活总体上还算满意。虽然说中国人是她这里的最大买家,但现在普遍生意不好,以前这里一天能接待三四十个旅游团,现在一天只有两到三个。不过她还是相信以后经济形势会好转,总不能永远低迷下去吧。</p><p class="ql-block"> 解说中,她让一位年轻点的游客躺到乳胶床垫上,把一个生鸡蛋放在他身下,在年轻人几次滚动以后鸡蛋仍完好如初。之后,她又把眼镜和钢笔也悄悄放在他身下,而他辗转反侧竟毫无感觉,证明了乳胶垫的弹性之好。只可惜,前来参加此次旅游团的人们,大多家中已备足了这类生活用品,因此对于这样的演示场景已显得有些麻木。为达到进店的时间要求,大家只好都去躺到体验床上,有一搭无一搭地聊天,借以消磨着时间。</p><p class="ql-block"> 步行街也叫酒吧街,位于暹粒的老城区,众多的店铺餐厅鳞次栉比,各个商店橱窗琳琅满目,每到晚上这里都人声鼎沸。除了有酒吧,还有一些出售英文书籍和明信片的书店,以及一些卖手工艺品的店铺。橱窗涂写着“红钢琴”“Temple Club”字样的是这里著名的酒吧。为了招徕顾客,卖水果的小贩把摊位摆到了路边。街上还有卖手机的店铺,门楣上用大大的“VIVO”和“OPPO”宣示着中国的品牌。在一家酒吧外立着的广告牌,展示着电影《古墓丽影》中的女主角安吉丽娜右手握枪的大幅照片,上面写的字是《鸡尾酒——安吉丽娜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导游指着一个较大的酒吧说:“那是柬埔寨军队的一位将军家庭开的酒店。”窗明几净,从门口可看见里面摆放整齐的桌椅和吧台。在柬埔寨,军队是特权阶层之一,其在经济领域也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高级军官,几乎每一位将军都有自己的产业,权重势隆。1970年,柬埔寨爆发政变,正在国外访问的西哈努克亲王被废黜,发动者就是军队的最高将领郎诺,他当时任王家武装部队总司令兼总参谋长。他后来一度就任他创建的“高棉共和国”总统,但五年后,即被推翻,不得不流亡美国,最终客死他乡。与他一同发动政变的施里马达也是军人出身,在政变得逞后任高棉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总司令。1975年,郎诺政权垮台,他被红色高棉枪决。导游说到此时,脸上流露出十分审慎的神色。 </p> <p class="ql-block">摩托车加装了车斗</p> 暹粒的酒吧街 《鸡尾酒——安吉丽娜的最爱》。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开始体验柬埔寨的保健按摩。这似乎已是东南亚旅游团的共同科目。在印度类似的项目是瑜伽,而在这里的按摩与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大体相似。其按摩顺序不是从头到脚,而是从脚到头,确实像阿丁所说,许多理念是与中国相反的,但这里未免过于本末倒置了。为男士服务的按摩师都是女生,经过专业的培训,动作与时间出奇地一致。先是按摩四肢,之后翻转按背部,直到脖颈。其间几次对腿腰的反向发力,以及伴随的拉伸带来的阵痛不免令人顿感紧张,但做完按摩出来,每个人都感到身体的肌肤仿佛被风拂过,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所有的疲惫和紧张都随之消散,能体会到一种通透舒缓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为了使自费项目更为丰满,导游又将大家带到一个大酒店的咖啡厅享受茶歇。酒店一层醒目位置挂着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的画像,但画像中的主人公形象与当年在中国长住时的风流倜傥相比已明显苍老,而看得出他们那种从容与坚韧的神态依然未变。</p><p class="ql-block"> 姐妹庙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中心,靠近国王行宫和王室公园,是一处著名的宗教场所。也被列入吴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在16世纪,这两姐妹为了保家卫国,在与暹罗军队的作战中壮烈牺牲。当地人为了纪念和感谢她们的英勇事迹,便在这里建造了庙宇供奉两姐妹,并尊称她们为姐妹佛。姐妹庙规模虽不大,但香火鼎盛。庙宇内供奉着两尊女神像,她们披着佛教袈裟,高者为姐姐,矮者为妹妹。也有人说这两尊佛像在古代战乱时多次被敌国抢走,最后下落不明,直至柬埔寨国王梦见两姐妹托梦告知她们在洞里萨湖中受难,于是国王派人找到并打捞起这两尊佛像,并在国王行宫旁盖了一处庙宇供奉。如今这座充满了东南亚宗教特色的姐妹庙已成为许多海内外信徒前来祭拜与还愿的圣地。每位入庙之人都脱鞋免冠,小步轻声,饱含崇敬之色。一些当地人进入庙堂即在佛像前虔诚跪拜,足见这两姐妹深受柬埔寨人民的敬仰。因禁止拍照,难以留下她们的尊容。</p><p class="ql-block"> 姐妹庙紧临的国王行宫,是一幢具有现代感的平房式建筑,白墙红瓦,正门上方镶有柬埔寨的国徽,两尊身材紧凑的绛红色狮子伫立在门口两侧。这种建筑格调令人不免猜想这座国王行宫大概是法国人帮助建造的,似乎也是旅行过程中见到的线条最为简单的国王行宫。在行宫前方的广场上设置有十二尊青铜雕像,分别是古代的柬埔寨人持剑搭弓的不同造型,风雨的冲刷已使雕像萌生出淡绿色的铜锈,但并未改变雕像具有的飒爽英姿。大概设置青铜雕像本身就是欧洲国家的习俗和做派,在亚洲国家即使有雕像通常也是以大理石等石头作为基本材质。由此想来,柬埔寨作为殖民地国家,在许多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是一种必然了。</p><p class="ql-block"> 在国王行宫的栅栏外是国王花园,高大的繁茂树冠为地面遮蔽出大片的阴凉。导游指着树枝上挂着一个个黑色的小东西,问:</p><p class="ql-block"> “你们看那是什么?”我们抬头看到枝丫间众多黑影,如同一个个倒挂着的小荷包,谁都不知道那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它们是倒挂着的蝙蝠”。阿丁笑着说。定睛细看,果不其然。真没想到这些古老树木竟然是蝙蝠们的天然栖息地。它们因头型似狐,口吻长而尖,故名狐蝠。虽然看上去倒挂在树上体型很小,但其两翼展开可达90厘米以上。日间它们成群倒挂在大树枝上休息嬉戏,夜间则成群出动,觅食飞虫、水果和花蕊。在傍晚时分尤为活跃,成千上万只蝙蝠在空中盘旋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蝙蝠与附近国王行宫和姐妹庙的古老建筑相映成趣,也可算暹粒所特有的自然景观之一吧。</p> 暹粒的姐妹庙 国王行宫前的雕像 国王行宫 国王行宫前的狮子和壁画 国王公园树上挂满蝙蝠 倒挂树上的狐蝠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坐上特制的观光渡船开向洞里萨湖时已是下午时分。洞里萨湖是柬埔寨语的音译,原意是“淡水湖”。它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受热带季风和降雨量的影响这个湖的面积并不固定,平时约在1万平方公里,在雨量最盛的年景,洞里萨湖水面可达3万多平方公里,几乎与台湾岛的面积相当,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依偎湖滨延展开来的是郁郁葱葱的稻田。辽阔的洞里萨湖南端悄然收窄,变身为蜿蜒悠长的洞里萨河,它一路奔流直抵金边市,与斜贯柬埔寨的湄公河相交汇,宛如湄公河那不可或缺的天然水库。每年枯水季节,洞里萨湖的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补充了湄公河水量的不足。而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水暴涨,汹涌的河水又反向倒灌入洞里萨湖,从而减轻了湄公河下游的泛滥。洞里萨湖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的大地上。中国元代出访官员周达观在其著作《真腊风土记》中,将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称为“淡洋”。洞里萨湖不仅是柬埔寨的“生命之湖”,也是湄公河天然的蓄水池,为柬埔寨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观光船沿着一条狭窄的河道前行,机器的轰鸣与轻柔的微风交织成一首独特的乐章。河道一侧不断出现用铁皮搭建的简易房和底下用浮桶支撑着漂浮在水面上的小商店及住家的各式船屋。观光船边不时有细长头尖的小船飞快驶过,船上载着包括燃气罐在内的一些生活用品。这些小船后面装有雅马哈推进器,但螺旋桨并未直接安装在船尾下方,而是被置于一根长约两米的长杆顶端,自船尾斜向伸入水中,能够为吃水很浅的小船提供向前的推力,并激起无尽翻腾的水花。</p><p class="ql-block"> 沿着狭长的水道进入洞里萨湖后,前方豁然开朗,洞里萨湖水面宽阔,最长100多公里,宽约数十公里,一望无际,天水茫茫,在辽阔的湖面上,隐约可见零散的船屋漂浮着,它们构成了洞里萨湖独特的水上人家景观。早期柬埔寨的首都在塝同省,四周都是连绵的群山。后来国王把首都迁至洞里萨湖附近,依托这座湖泊使整个吴哥地区成为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0mm左右,尤其在每年7月到11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量降水造成湄公河水倒灌,洞里萨湖水位上升,水面大为扩展,将周边大片稻田淹没,频繁出现的水位转换造就了一种特殊水稻。这种水稻的茎秆具有极强的伸长能力,‌随水位上涨每日可生长20厘米‌,速度是普通水稻的7倍。其极限高度可达5米以上,通过快速伸长使顶部叶片能够露出水面,维持必需的光合作用,被人们称为“浮稻”。当退水后,过长的茎秆则会横卧呈匍匐状,自然界植物这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实在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这些在洞里萨湖临水而居的人们起初是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造成的大量难民,后来又有柬埔寨前统治者“朗诺”的去农村化和后任“波尔布特”的去城市化政策,迫使更多居民为避难而躲入湖中,这里也是柬越战争中遗留的越南裔走投无路后的归宿。柬越战争后,洞里萨湖已有十余万难民栖身。但现在聚居在这里的人已超过了70万,这一数字令人震惊。为维护初建且脆弱的社会秩序,避免难民对国家造成冲击,柬埔寨政府禁止难民登陆并获取资源,且不承认其身份。他们只能以水为家,漂泊不定,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浮民。这些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只能在湖中得以满足。</p><p class="ql-block"> 这里基本就是一片水上世界,远远望去,无数的小船屋悠然浮于水面,到了近前,可清楚地看到这些长年漂浮在水上的船屋已渐渐形成了松散的水上村落,并设法自给自足。大一些的房屋聚落实际上是由几艘小船屋连结到了一起。水上的家家户户早已习惯于在船上生活,炊烟袅袅,还有孩童在船边嬉戏。一些人用泡沫箱种植蔬菜,用木头搭建水上猪舍,也不时前往湖陆交界地带,以交换所需物资。浮在水面上的船只按不同社会关系出现不同的组合,时常几条船连在一起,以增加生活的便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些水上浮民根据水情不同,经常变换驻地,导游说他们每年都数次搬家,几乎每个月都要转换一次地方,实际上就是驾船到一片新的水域。为了谋生,他们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驾船去二三十公里外的水面捕鱼,回来后把渔获卖给收购商。而水面上每天也有售卖米面油菜等生活物品的小船,能够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在各家的船屋旁边几乎都拴着一条用于日常交通的尖头小船,这恐怕就如同我们陆地家庭不可或缺的自备车一般。</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复苏,近年来柬埔寨政府也设法为这些水上浮民提供一些方便,开始派遣人员至洞里萨湖帮助设立一些公共设施,在一些较大的水上聚落已出现水上商店、小学校和小教堂。现在洞里萨湖的水上浮民找到了第二种生计——发展旅游业,开始通过驾船带领旅客游览,和向游客售卖纪念品和表演赚取收入以贴补家用。</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这个国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家有点穷,人民很朴实,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洞里萨湖鱼跃鸥飞的自然美景已令</span>不少欧美旅人将其视作休闲胜地,并为之着迷。欧美游客来到这里,通常喜欢坐上游轮,在这广阔的湖面上悠闲地转上一圈,至少花上一周的时间。</p> 去洞里萨湖的观光船 河道一侧的简易房 浮在河道中的船屋 运送物资的小船 <p class="ql-block">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水上商店</p> <p class="ql-block">水上学校</p> <p class="ql-block">水上观光中心</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观光船停靠在了一个由几艘稍大的船拼接而成的水上观光中心,并顺着一条小渡板走了上去。这个中心搭建在木船上,分为两层,集餐厅、商店和观景台于一身。在下面的船舱里还养着几条鳄鱼,它们懒洋洋地趴着,其中一条还张着大嘴,露出粉红色的上颚。船家的男孩从桶里抓出一条小鳄鱼,一位女士兴奋地接过来,开心地抱在胸前拍照。她轻轻地摸着小鳄鱼柔软的身体,手心感受到一股凉意。谁能想到,这些长大后凶猛无比的鳄鱼,小时候竟然像小猫一样温顺,令人不禁生出几分宠溺。</p><p class="ql-block"> 这时,远方的夕阳开始缓缓下沉,余晖洒向湖面,反射出粼粼波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上了一层金色。湖面上的小船、远处的渔村,以及湖面上飞翔的水鸟,都在这绚烂的余晖中变得楚楚动人。上到二层观景台上远眺,四周手机与相机的快门声已响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随着阿丁的呼唤,我们重新登上观光船返回,波光粼粼的湖面仍在夕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当进入通往码头的河道中时,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湖面的景色渐渐远去,而大家心中已留下了这片湖泊独有的韵味与记忆。</p> (漫游柬埔寨之三,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