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熊向阳</h3></br><h3>马健涛的歌曲《搀扶》能够爆火,背后存在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既涉及作品本身的情感共鸣,也与社会文化环境、传播渠道的特性以及听众心理需求密切相关。</h3></br><h3>歌曲以“搀扶”为核心意象,传递出陪伴、支持与不离不弃的情感。这种主题跨越年龄、性别和社会阶层,直击现代人普遍的情感痛点——孤独感、压力以及对真挚关系的渴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趋于疏离(如“996”工作制、异地漂泊、老龄化问题等),《搀扶》通过简单却深刻的歌词(如“搀扶管他天不长地不久”),唤醒了人们对温情关系的向往。</h3></br><h3>从社会文化背景的契合来看,后疫情时代的情绪需求,人们对“互助”“共渡难关”的集体记忆被强化,歌曲中“搀扶”的意象恰好呼应了这一社会心理。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养老压力等话题备受关注,歌词中隐含的“相互扶持”理念容易引发中青年听众对家庭责任的思考。</h3></br><h3>在短视频时代,大量音乐追求短平快的刺激,而《搀扶》以质朴的情感表达,满足了部分听众对深度情感的回归需求。歌曲通过短视频平台的裂变效应,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作为背景音乐传播,用户自发创作大量与“亲情”“爱情”“友情”相关的内容(如父母搀扶的感人画面、夫妻携手的故事),形成情感共鸣的“裂变式传播”。</h3></br><h3>大数据时代,平台算法捕捉到歌曲的情感标签(如“温暖”“治愈”),将其推送给匹配的用户群体,加速了传播效率。网友结合自身经历改编歌词、翻唱或制作故事短片,进一步拓展了歌曲的传播维度,比如:网红刘皮特的翻唱,也起到助推作用。</h3></br><h3>音乐创作的“减法美学”上来看,旋律的简洁,采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重复性副歌,符合大众对“流行性”的接受习惯,容易形成“耳虫效应”。歌词的叙事性与画面感很强,马健涛的歌词以白描手法刻画生活细节(如“一转眼就过了许多年,我的脸布满了沧桑”),用具体场景触发听众的联想,增强代入感。马健涛的嗓音带有一定的沧桑感,贴合歌曲的温情基调,避免了过度煽情,反而显得真实可信。</h3></br><h3>歌曲语言通俗、情感直白,契合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听众的审美偏好,这类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中占据庞大基数。中青年群体的情感投射明显,40-50岁听众面临家庭责任、事业压力,歌曲中“搀扶”的主题容易引发他们对伴侣、父母、子女关系的反思。</h3></br><h3>在竞争激烈、不确定性增加的社会环境下,“治愈系”文化产品(如慢综艺、心灵鸡汤、疗愈音乐)需求旺盛。《搀扶》通过传递温暖、稳定的情感价值,成为听众缓解焦虑的“情绪解药”。歌曲的爆火也反映了大众对“简单美好”的渴望,与当下流行的“躺平”“佛系”文化形成微妙呼应——人们未必追求轰轰烈烈,但渴望平凡中的相互支撑。</h3></br><h3>作为长期活跃于网络音乐圈的歌手,马健涛此前已有《杀阡陌》《我这一生》等代表作,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其作品多聚焦普通人情感,与《搀扶》的风格一脉相承,听众对其创作有信任感。他善于捕捉社会情绪,将大众心理转化为音乐语言,这种“接地气”的创作策略增强了作品的传播潜力。</h3></br><h3>爆火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搀扶》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精准击中了社会情感需求、借助高效传播工具、并依靠作品本身的情感穿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一面反映当下社会心理的镜子,也印证了音乐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在传递集体情绪上的独特力量。</h3></br><h3>这也给作家朋友带来启示,为什么写不出来这样共鸣的作品?为什么捕捉不了社会矛盾问题?为什么不从生活中找到焦点?是不会写还是不敢写?</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BE5eC2KR3coyABUAprid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