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传说两千多年前,广州连年灾荒,稻谷失收,人民难得温饱。一天,天空出现五彩祥云,五位仙人身穿彩衣,骑着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飞临广州。仙人把稻穗赠给广州人,并祝愿此处风调雨顺,永无饥荒。然后驾云腾空而去,羊化为石。从此,广州成了富饶的地方,这动人的传说世代相传,广州因此得名“羊城”、“穗城”。</p> <p class="ql-block">  一个美丽的传说,拉开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序幕。善良感恩的广府人,在千年古都的中心腹地——越秀建立了一座祭拜“五羊五仙”的祖庙,名叫五仙观。</p> <p class="ql-block">  五仙观最初建祠可追溯到西汉,唐代广州巳有“羊城”的别称,宋代已有五仙祠最早的石刻记载,明清两代,五仙观景致均入选羊城八景,明代曰“穗石洞天”,清代曰“五仙霞洞”。其繁盛之时,有牌楼、穗石亭、御风亭、仪门、五仙殿、玉皇殿、北帝殿、观音殿、关帝殿、洪圣殿、三官殿、斗姥殿、金花殿、众神殿、药王殿、通明阁等亭台楼宇,与穗石洞、白莲池、佗泉等组成了一处颇具规模的宫殿群。</p> <p class="ql-block">  用于供奉赐谷羊城的五位仙人大殿,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三间10米,高8米。大殿既有中原建筑端庄稳重的遗风,又显岭南建筑秀巧通秀之特色,是广州现存最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p> <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五仙观的石碑,碑文首记五仙观的起源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清代石对联,为同治辛未年(1871年)广州将军长善所书。上联文字为“羊去石存遗迹宛在”,下联缺少中间三个字。据考证,缺字应为“应灵贶”,即下联为“瑞应灵贶垂荫有年”。该对联见证了五羊传说在岭南地区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大。</p> <p class="ql-block">  岭南第一楼,这是一座城楼式的古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参政知事汪广洋建造此楼,它比镇海楼还要早7年建造。其楼基用红砂石砌筑,楼高7米,中通往来,作城门状,上建栋宇巨檐,构成一座轩敞的楼台,显得庄严雄伟、朴素大方。此楼与五层楼堪称为明代建筑的“双璧”。</p> <p class="ql-block">  岭南第一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铸造,直径2.1米,高3.04米,重约5吨,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青铜钟。上阳铸篆文“大明国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31字。该大钟是古人作为遇大警等非常事故时召救所用,无事禁止撞击,因而又称“禁钟”。</p> <p class="ql-block">  传说的仙人拇迹。</p> <p class="ql-block">  由于历代战乱、生活的破坏,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古建筑巳经不多,但岭南笫一楼、禁钟、后殿、仙人拇迹尚能引发我们的思古幽情。古韵宛在,多少文人墨客托今追昔,多少平民百姓抵徊流连……</p> <p class="ql-block">  文化越千年,祖庙依旧。从“五羊衔谷”到“食在广州”,这座饱经风霜的古观,承载千年多少广州故事。</p> <p class="ql-block">小米Civi 4 Pro拍摄</p><p class="ql-block">2025.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