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上尼泊尔这片神秘的南亚土地,就像翻开一本古老而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这里是南亚佛教文化的心脏 ,是当之无愧的人文摄影“天堂”。在这个神奇的地方,无论是首都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还是各地的古城和村落,处处是生动的画面:色彩斑斓的服饰、纯真质朴的笑容、充满仪式感的日常,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摄影人。</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中旬,青山随“百名摄影师走进尼泊尔”摄影采风团来到尼泊尔,触摸到了这个南亚人文摄影的天花板,己编发了美篇《尼泊尔洒红节掠影》,得到了读者的赞誉。今天,青山将拍摄到的其他珍贵瞬间整理成为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的《尼泊尔风情掠影》,希望能带着你,一同领略尼泊尔独特的魅力,感受信仰与生活交织的力量,触碰那片土地上跃动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久负盛名的宗教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尼泊尔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印度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加德满都谷地是尼泊尔宗教文化的核心区域,有杜巴广场、斯瓦扬布纳特寺、博达哈大佛塔等著名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艺术的杰作,承载着尼泊尔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宗教的多样性使得该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寺庙、佛塔、宫殿等宗教和纪念性建筑,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尼泊尔有10处世界文化遗产,浓厚的宗教氛围使得宗教建筑和仪式得到了高度重视和精心维护。宗教信徒们对寺庙、佛塔等进行持续的修缮和装饰,使其得以保存至今,并不断丰富和完善。</p> <p class="ql-block"> 博达哈大佛塔是尼泊尔最著名的宗教文化地标之一,是全球最大的覆钵状半圆形佛塔和世界文化遗产,并因其宗教价值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大佛塔以宏大规模、独特建筑符号和深厚的宗教意义,成为尼泊尔佛教文化的地标,吸引全球信徒与游客。</p> <p class="ql-block"> 信徒们顺时针方向围绕大佛塔转经。</p> <p class="ql-block"> 巴德岗杜巴广场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是加德满都河谷地区三大杜巴广场之一,1979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广场汇聚了众多精美的古建筑,展现了尼泊尔古老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昌古那拉扬神庙是尼泊尔现存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位于神庙西北角,刻画毗湿奴的坐骑迦楼罗(金翅鸟石雕)被印在尼泊尔10卢比纸币上。 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的化身“纳拉扬”,象征保护与维系宇宙秩序。与加德满都谷地的帕斯帕蒂纳特神庙、杜巴广场等共同构成世界文化遗产,展现尼瓦尔建筑与宗教艺术的交融。 </p> <p class="ql-block"> 斯瓦扬布寺是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其周边栖息大量野生猴子,常被称为“猴庙”,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传释迦牟尼曾亲临此地并收徒讲经,是南亚佛教徒的重要朝圣地。 </p> <p class="ql-block"> 猴庙短视频中保留的是现场原音。</p> <p class="ql-block"> 这是尼泊尔巴德岗杜巴广场的尼亚塔波拉神庙 。巴德岗杜巴广场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世纪尼泊尔艺术精华和宝库 ,有“露天博物馆”之称。尼亚塔波拉神庙是广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中有一红衣信徒拾级而上前往祈福。</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纳加阔特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观景台的酒店(上图左下)观景很是方便,喜马拉雅山脉的10多座7000米以上雪峰在此及附近均可拍到。上图为清晨拍摄的包括希夏邦马峰(8027米)和7000米以上的几座雪峰的接片。下图为希夏邦马峰蔚为壮观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帕斯帕蒂神庙俗称烧尸庙,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巴格马蒂河畔 ,是印度教供奉湿婆神的重要庙宇,是世界文化遗产。夜祭与火葬仪式常同时进行,信徒认为骨灰随圣河流入恒河可“脱离轮回”,现场无哭声,仅有淡然凝视火焰的静默。 </p> <p class="ql-block"> 夜祭一般在傍晚开始,信徒手持灯具围绕湿婆神像转圈并供奉,现场氛围热烈(上图)。印度教火葬仪式整个过程约4小时(下图是将焚烧遗体抬上火葬台),结束后焚烧物倒入河中,象征灵魂解脱 。夜祭时,一边是人们载歌载舞,一边是火葬仪式进行,形成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展现出独特的生死观与宗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贝内帕的湿婆神像,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兼具创造与毁灭之力。此神像由纯铜制造,在印度教徒中颇受欢迎 。湿婆的典型形象常带有蛇饰、新月冠,手持三叉戟等法器,图中神像便呈现了这些特征。</p> <p class="ql-block"> 上图及下面两个组图均为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黎明时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上下组图均为尼泊尔巴德岗的古老建筑。巴德岗是尼泊尔的一座古城 ,其杜巴广场被誉为尼泊尔古典艺术的活化石,有着“艺术之城”的美誉,汇集了尼泊尔中世纪古建筑,保存完好 ,充满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精美无比的铜制神庙器具。</p> <p class="ql-block"> 图上为尼泊尔印度教最神圣的场所之一的帕舒帕蒂纳特庙,主祀湿婆神。作为南亚重要的朝圣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其宗教影响力吸引全球信徒。由于神庙地势高,具有俯瞰加德满都的地理优势。</p><p class="ql-block"> 图下为一位老人从古城墙上绘有历史传说画作处走过。</p> <p class="ql-block"> 布达尼尔堪达是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地区的重要宗教圣地,以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的巨型石雕(组图上图)卧像闻名。这尊长5米的黑色玄武岩卧像,沉睡于蛇神阿南塔盘绕的蛇床之上,象征宇宙的永恒循环与神的守护力量,是尼泊尔现存最古老的石雕之一,是印度教艺术的杰作。组图下图为信徒在卧像前祈福。</p> <p class="ql-block"> 巴德岗杜巴广场景色。</p> <p class="ql-block"> 价值观使人民乐观豁达 </p><p class="ql-block"> 尼泊尔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不富足但精神状态却不错,原因如下:一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尼泊尔宗教氛围浓厚,多数居民信仰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倡导心灵自由、幸福向内求,这种教义给予尼泊尔人面对贫困生活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能保持乐观心态,以平和的心境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二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尼泊尔是“节日之邦”,尼泊尔人一年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休假,节庆活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与色彩。三是简单的生活方式。尼泊尔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人们没有拼命挣钱的欲望。同时,尼泊尔人较少进行超前消费,简单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满足和幸福。此外,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使得尼泊尔人基本的温饱问题能够得到保障,且由于相对封闭,对外界认知相对较少,没有强烈的对比和落差感,因此更容易对现有的生活感到满足,保持一种低欲望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p><p class="ql-block"> 这种价值观使尼泊尔人民在面对生活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困难。当然,尼泊尔人民乐观对待生活困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等。</p> <p class="ql-block"> 一心跑运输的小两口。</p> <p class="ql-block"> 草编产品虽然看起来较为粗糙,但销路还不错,加工者一脸的满足感。</p> <p class="ql-block"> 友善热情的司机师傅看到镜头对准他时,非常友好和配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的宝贝儿”!</p> <p class="ql-block"> 瞧这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泰米尔商业街区一家餐馆,两位女士在楼上雅聚。图右上尼泊尔文写的是菜品和饮品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泰米尔街区,一辆人力三轮车上,妈妈在给儿子说悄悄话。</p> <p class="ql-block"> 建筑工又苦又累,女工淡定乐观。</p> <p class="ql-block"> 图右是一种供祈福用的最小的女神庙,在尼泊尔城乡多处可见,使祈福人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 客运始发站的车辆色彩艳丽,许多己是老破旧但仍可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这所乡村小学的学生正值课间,看到摄影人举起了相机,都兴奋的予以配合。</p> <p class="ql-block"> 三个放学回家路上的小学生,在观看一妇女用纺车纺线。</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泰米尔商业街区不仅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购物天堂,更是体验尼泊尔文化与市井生活的热门旅游地。</p> <p class="ql-block"> 在交通受限的泰米尔街区,常见用彩色篷布装饰的人力三轮车载客。组图上图为车夫在待客,下图为几个伊斯兰教徒从三轮车旁走过。</p> <p class="ql-block"> 图上为沧桑古老的泰米尔街区景观。</p><p class="ql-block"> 图下为一处正在经营的杂货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帕坦杜巴广场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居民的日常活动场所。广场及周边走廊长期存在露天菜市,每天清晨商贩会在此售卖蔬菜及祈福所用的金盏花。这种市集与古迹共存的场景,体现了尼泊尔对文化遗产“非博物馆化”的保护理念,反映了尼泊尔文化中“世俗与神圣共生”的特质,凸显了尼泊尔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与包容性。游客在此既能感受古迹的厚重,也能体验到市井生活的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 图左是陶器广场一个转弯处,尼泊尔文图和箭头是路标指向。图右是理发馆内烫染彩发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图上是流动售菜车,图下是固定售菜摊位,看得出来售菜大妈情绪乐观。</p> <p class="ql-block"> 图上:两个行人从古街一处神庙前走过。 图下:泰美尔街区附近窄狹的街道两侧布满了藏传佛教、印度教神像和嬉皮式文化涂鸦,可充分感受到尼泊尔的多重魅力。一行人从涂鸦墙前匆匆走过。</p> <p class="ql-block"> 在加德满都,出售的果蔬和祈福用品常结合在一起,因这两项物品和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事事关心。</p> <p class="ql-block"> 舔犊情深,母爱使人感动。视频后面有两幅照片记录的是在乡间公路上遇到了结婚的车队,最后两幅是一男孩子在举办成人礼(帽子上包白布者)时和大家一起聚餐,而后男孩子和长辈合影。</p> <p class="ql-block"> 老年人的生活好像没有更多选择。图上老人居高临下凭栏观望街景,图下一群老人在聚会或打牌取乐。</p> <p class="ql-block"> 图上:这种带檐连廊社区多有,成为老年人扎堆聊天的场所。图下:古城沧桑石兽的左下方连廊中,有七个老人聊天。</p> <p class="ql-block"> 佛国传统手艺人技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图上是手艺上在精细加工铜制佛像,图下是手艺人的女儿向摄影人展示她的制成品,似有些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行摄在一个偏僻但古老的小城镇,恰逢学校放学,抓拍到学生活泼快乐的精神状态。</p> <p class="ql-block"> 虔诚敬佛是重要的精神寄托 </p><p class="ql-block"> 尼泊尔宗教氛围浓厚,多数居民信仰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倡导心灵自由、幸福向内求,让人们相信今生的苦难会在来世得到回报,死亡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这种教义给予尼泊尔人面对贫困生活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能保持乐观心态,以平和心境看待生活中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佛教的教义和信仰体系为尼泊尔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当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挫折和不确定性时,他们通过向佛祈祷、进行宗教仪式等方式,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慰,相信佛能给予指引和庇护,从而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佛教强调慈悲、宽容、忍辱等价值观,教导人们以平和、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和世界。这种价值观影响着尼泊尔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在面对生活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不被困难所打倒,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和克服。</p><p class="ql-block">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尼泊尔人民一心敬佛的根本原因,理解了他们祈福时的执着,并一定会为之感动。</p> <p class="ql-block"> 在火焰、烟雾及背景建筑相互映衬中,一个服饰色彩鲜艳的老年女性信徒在祈福,传递出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老年女性正虔诚地清理神龛内散落的祭品,画面传递出浓厚的宗教氛围,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敬好吾佛。这是常见的印度教和佛教信众祈福细节。</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宗教祭祀中常见的一幕。年轻女性信徒手持点燃的酥油灯,置于额头前,姿态庄重地在祈祷祈福。画面通过人物神情与动作,传递出深沉的精神寄托与宗教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布达尼尔堪达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的卧像附近抓拍的信徒祈福的镜头。人物额头点了红点(印度教中象征吉祥等寓意的标志 )的是印度教信徒。祈福过程中,女士正在焚香,男士在辅助。</p> <p class="ql-block"> 一沧桑古城中,一众信徒或一家人手持祭祀用品,兴致勃勃地前往或离开祈福地点。</p> <p class="ql-block">图上:博达哈大佛塔的神职人员在为休息的信众送上饮品。</p><p class="ql-block">图下:一个方向,一脸虔诚,晨光中极具仪式感的转塔祈福队伍。</p> <p class="ql-block">组图上:金黄色的神庙背景前祭祀的烟雾缭绕,现场极具神密感。</p><p class="ql-block">组图下左:逆光中的信徒手持金色珠链,在摆放金盞花的神像前进行供奉仪式。</p><p class="ql-block">组图下右:一信徒在神庙前蘸圣水对镜点妆眉心。</p> <p class="ql-block"> 图上:一男一女在进行祈福活动。</p><p class="ql-block"> 图下:男子身前摆放着一些类似宗教仪式的用品,身着传统服饰,所处场景是宗教活动场所,从这种装扮和场景看,他更像神职服务人员,而非销售人员。</p> <p class="ql-block"> 图上:一老人前往神庙祈福。</p><p class="ql-block"> 图下:一众信徒在神庙祈福。</p> <p class="ql-block"> 博达哈大佛塔室外和室内不同的转经祈福方法。</p> <p class="ql-block"> 天刚亮,杜巴广场上祈福的信众。</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好奇,老人的虔诚,都是佛国人民宗教理念生生不息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上为一喇嘛在购买宗教活动中常用的金盞花。组图下为一售花人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福。</p> <p class="ql-block"> 在藏传佛教中,点燃酥油灯寓意着驱散黑暗、带来智慧光明 。组图中信众专注地在点燃酥油灯,是常见的祈福细节。</p> <p class="ql-block"> 组图为宗教场所常见的祈福细节。</p> <p class="ql-block"> 一男子手持水桶倒水,可能是在进行宗教仪式中的洒净等环节,在印度教等宗教里,水常被用于净化、祈福等仪式。背景中砖墙上悬挂的花环,进一步烘托出仪式的庄重与神圣氛围 。</p> <p class="ql-block"> 逆光中,信徒们围绕着博达哈大佛塔转塔祈福,仪式感满满。 </p> <p class="ql-block"> 转塔人熙攘,一位信众以磕长头的虔诚姿态匐伏于地,这是藏传佛教信徒最至诚的礼佛方式,通过全身心伏地表达对佛法的尊崇与祈愿,传递出一种庄严肃穆又充满力量的精神氛围。</p> <p class="ql-block"> 照片定格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与情感深度的瞬间。主体人物双手交叠,神态平和,双眼轻闭,似沉浸于虔诚的祈祷或冥想中,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人群熙攘的环境,暗示这是在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一女性信众在家敬佛祈福 。宗教融入日常生活,在家中祈福彰显了便利性与灵活性,更贴合个人和家庭生活节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信徒手部动作引导视线深入画面,突出手部质感与祭品细节,主题传达了宗教仪式感,画面充满神秘与庄重氛围。</p> <p class="ql-block"> 画面前景中呈静态的人们专注地在点燃灯盏,背景转塔人群呈动态,博达哈大佛塔围墙飘扬的经幡呈静态。场景极具神圣氛围,传递出信仰的庄严与人们内心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温罄提示:欣赏更多青山美片,请百度摄影家王新民官方网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