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

老学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子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大道,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各类陈列面积共1.7万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2018年建成。主要陈列有序厅和五个部分,序厅通过多媒体投影对孔子进行了概括性介绍,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博物馆藏品主要源自历史上孔府积累的旧藏,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30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万多册善本古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截至2022年底,馆有藏品数量35.8万件/套,有珍贵文物1.14万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26万多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形序厅通体为一个大型磨砂亚克力书墙,中间凸起浮雕式孔子像若隐若现。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括性描述,表达对孔子的礼赞,是片头序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子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海之滨,泰山岩岩,大河汤汤。山东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是中华文朋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西周初年。周公旦获封于沫泗之滨的商奄故地,建立鲁国。即使在诸侯称霸、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仍较多地保存了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粗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的思想是早期中华文明的结晶,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礼记·中庸》说,孔子“祖述尧舜”。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勋,史称唐尧。相传他命羲和制定历法,教授民众根据节令从事生产。他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禅位于舜。孔子盛赞尧像上天一样伟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有虞氏,名重华,号舜,世称虞舜、帝舜。相传他以孝亲见重于尧,承继尧的帝位,而又禅让于禹。孔子称颂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他的美德是“无为而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禹,夏朝的开国之君,与尧、舜齐名,姓为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平息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对禹的治水之功给予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赫赫宗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王伐纣,代商建周。西周初年,周公旦助武王、佐成王,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礼乐制度,典章焕然。孔子推崇周代文明,周公是他毕生礼敬的圣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郑国15号礼器坎复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时期郑国国都在今河南新郑。1996年秋至1998年底,新郑市区揭露出一处春秋中期祭祀遗址,包括社遗(wei)、青铜礼乐器坎、殉马坎等。其中礼器坎7座,最大者编号为15,坎内出土9鼎、8簋、9鬲、1豆、1鉴、2方壶和1圆壶,共计礼器31件。·春秋以降,西周古礼渐为新礼取代,过去只有天子可以使用的九鼎八簋之制已普遍通用于各国诸侯。根据礼乐器坎中的用鼎、乐悬等现象可以推知,该遗址应与郑国国君祭社有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佾舞于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佾(yi)舞于庭”,讲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在家庙祭祀中使用八佾舞的故事。周礼规定,天子的舞蹈队列由八行八列六十四人组成,称为“八佾”;诸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称为“六佾”;卿大大四行四列十六人,称为“四佾”。季氏的身份为大夫,理应用四佾舞,却僭天子的八佾舞。孔子闻知后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以表达对季氏僭越周礼行为的愤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礼崩乐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政治混乱和军事争端,从根本上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祭祀度、以钟磬为主体的官方雅乐均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补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孔子投身于社会改造,谋求建立新秩序的出发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礼在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国曾是拱卫王室的东方强藩,势力强大,文化昌盛。春秋时期,鲁国后势动荡,但不乏好古知礼、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孔子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战国末年,楚国吞灭鲁国,然而尊崇礼乐的传统却存续在鲁人的生活习俗之中。鲁国故城见证了鲁国的风雨兴衰,是今人追念孔子及其时代的物质遗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伯禽封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子封周公于鲁,以镇守东方门户,周公长子伯禽代为就封。由于周公功勋显赫,伯禽就国时得到天子丰厚的赏赐。除殷民六族、大辂之车、旗帜、美玉、礼器外,伯禽还被特许使用周天子专用的礼乐和典章制度。这些高规格的赏赐彰显了鲁国在各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镶金银质猿形甜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战国鲁国故城出土孔子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子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察订六经,垂范后世。由少及壮,由壮至老,孔子以仁者爱人的情怀,以天下万民福祉为已任,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为理想毕生奋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观明堂</p><p class="ql-block">明堂是周天子宣明政教,举行祭祀和朝会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筑。在周都洛邑,孔子曾参观周明堂,看到四面门墙上绘有尧舜等圣王,以及桀纣等暴君的画像。而周公辅佐成王的画面更令他印象深刻。孔子看罢,感叹说:“此周之所以盛也!”周都游学,强化了孔子恢复周礼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知命弘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在知天命之年开始出仕。他化行中都,辅相定公,赴夹谷之会,定堕三都之策,尊崇公室,捍卫国家的利益。尽管仕途短暂,孔子仍展现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和魄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齐鲁两国在其普处的夹谷会盟。齐国大夫黎鲤(chú)认为孔子知礼而无智勇,因而建议齐景公趁会盟之机劫持鲁定公,迫使鲁国臣服于齐国。会盟之前,孔子建议“有文事必有武备”,鲁国做了相应的准备。会盟中,黎鈿故意安排非礼的舞蹈表演,企图羞辱并威胁鲁定公。孔子临危不乱,斥责齐国悖德乱礼,在道义上掌握主动权。缔约时,孔子又进一步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孔子以理服人,以武备为后盾,先敌制胜,展现出他杰出的政治才能。齐国后来被迫归还了先前侵喜的鲁国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游列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齐国施压,李氏轻慢,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挫折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愤然离开兽国,周游列国。此后的十四年间,他历尽艰辛,到过卫、曹、宋、郑、陈、蔡等国,但其政治抱负均未得以施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诲而不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开返兽,孔子退修诗书,开办私学。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君子,形成了一整套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孔子的思想体系在不感之年渐趋成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蔡绝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其时恰逢吴国伐陈,陈国崩乱,孔子与弟子绝粮于陈、蔡之间。许多弟子饿病了,而孔子却坚持诵诗讲学,繁歌不辍。孔子知道弟子有怨怒之心,便分别问他们:我们的学说难道不对吗?为何沦落如此境地?子路说:想必是为我们没有达到仁的标准,还不够有智慧。子贡说:夫的学说至高至大,只有降低自己的标准,才能被天下容纳。颜回答道:夫子之道至高至大,所以才不被容纳。</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夫子仍坚持推广自己的学说,以求其落实。如</p><p class="ql-block">果学说不完善,便是我们的责任。现在学说已经很完善而</p><p class="ql-block">不能为人所用,那便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p><p class="ql-block">不被容纳,才能显出君子本色!孔子欣然称赞颜回说的有</p><p class="ql-block">道理。</p><p class="ql-block">2025.04:05 10:39</p><p class="ql-block">2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集大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应季康子邀召,孔子自卫返兽。年近古稀的孔子专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他广收弟子,不造余力地整理古代典籍,成为中国早期文化知识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光芒超越了有限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泰山其颓</p><p class="ql-block">孔子病重,子贡前来探望。孔子叹道:“泰</p><p class="ql-block">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七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孔子离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司马迁过鲁</p><p class="ql-block">孔子去世近四百年后,史家司马迁来到鲁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在孔庙内见到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车、书 并见诸生以时习礼,司马还为之徘徊,不忍离去。他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将孔子列入“世家”,与诸侯并列,并为孔门弟子作传。哲人已逝,斯文在兹,其学在鲁,其事在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孔子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治学弘道到教书育人,从人生哲学到治国理政,从反思历史到认识万物,孔子的智慧钩深致远,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中庸为方法,引导人们建设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农山言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家语·致思》记载了一则农山言志的故事。孔子和子路、子贡、颜回同登鲁国北部的农山,他让三人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我愿上阵杀敌,以一当百,掠地千里,两位跟着我干吧!孔子赞其“勇”。子贡说:两军对垒时,我能以言辞解除兵患,子路之勇便无用武之地,两位还是跟着我干吧!孔子赞其“辩”。颜回说:我希望辅佐明君,推行礼乐,安平天下,如此则子路之勇、子贡之辩都用不上了。孔子称赞颜回的志向“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体现了“仁”和“礼”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即中正、中和“庸”与“用”相通,中庸之道即用中之道,意思是按照合适的方式做事。孔子的中庸思想将早期政治道德中“执中”的理念提升为道,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他主张“执两用中”,即抓住事物的两端,在矛盾之中探求最恰当的解决途径。“和而同”和“时中”是孔子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前者强调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后者针对复杂的时势讲究权变,以求怡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者仁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将建设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人,而非神明。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他所说的仁。仁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敬爱、亲善,代表了人的良好品质和德性,是对人的本质的发现与认识。孔子还提出了寻求仁的途径,即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履行对亲人的责任,进而推及对于国家与天下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苛政猛于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苛政猛于虎”典出《礼记·檀弓下》,是孔子对弟子的诚语。孔子与弟子路过泰山,偶遇一位妇人在墓前悲哭。经过询问,孔子了解到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先后命丧虎口。孔子问她为何不异地而居,妇人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也!”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和对暴政的谴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于礼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儒家贵仁崇礼,认为仁是礼乐的灵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礼,以习俗、规则、制度的形式示人;乐,则用节奏、旋律调和人心,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孔子重视礼的教化作用,他将礼视作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倡导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师之道</p><p class="ql-block">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孔子帮助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乐师冕的具体方式。孔子参加宴会时,看到师冕到来,耐心地为师冕指示台阶、坐席及众人的位置。这些行为体现了孔子的“相师之道”。他以身作则,现身说“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过庭诗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庭院中见到儿子孔鲤,问他是否学过诗,孔鲤回答未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还有一次,孔子问孔鲤是否学过礼,孔鲤回答未学。孔子又说:“不学礼,无以立。”在后世,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称为“庭训”,便出典于此。孔家被誉称“诗礼传家”,也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观欹器 《观器论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时的一次见闻。在庙中,孔子看到一种器具,守庙人称之为欹(qi)器。孔子了解它的原理和蕴含的道理,即“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弟子注水一试,果然如此。孔子感慨道: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事物呢?孔子通过这种器物告诫弟子,做事要切中要害,切忌过而不及。此为著名的“观器论道”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哀公问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哀公问政”的故事,见于《礼记·中庸》。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身的关键是契合中庸之道,执政者若能“从容中道”,国家的治理自然就能达到一种极为理想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与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植粮于中华大地,历经两干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主要滋养,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是中华民族创造性前进的重要精神基础,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THIE PREVALENT CONFUCIANISM</p><p class="ql-block">儒家学派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砥砺,焚书切儒的磨难、理导懦木</p><p class="ql-block">时转型、魏晋工字的改造、儒道样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和近代</p><p class="ql-block">时沉浮变迁,在与各种学说的交融、共存和碰拒中,既一以赏之,</p><p class="ql-block">又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铸就出强大的生命力,泽惠至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HIE PREVALENT CONFUCIANISM</p><p class="ql-block">儒家学派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砥砺,焚书切儒的磨难、理导懦木</p><p class="ql-block">时转型、魏晋工字的改造、儒道样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和近代</p><p class="ql-block">时沉浮变迁,在与各种学说的交融、共存和碰拒中,既一以赏之,</p><p class="ql-block">又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铸就出强大的生命力,泽惠至令。</p><p class="ql-block">2025.0405 10: 56</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鲁壁出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秦始皇焚书期间,孔字九世孙孔鲋将一批儒家经典癜于孔子敌居的夹墙中;西汉武帝时,鲁恭王刘徐为扩建封程镯,他拆除孔子敌宅一段墙垣时,发现了墙中秘藏的先秦青文经书。仓括《尚书》《论语》《孝经》等经典,史称“古文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等而对着道教的兴盛和佛教的传人,以及汉宋以来湍紧的僵化趋势,并称“竹林七贤”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提倡炫学清谈,寻求精神自由,从另一个角度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生命力。他们摒弃了汉代儒学中某些过分神学化的内容,在一定一审人融合了儒、道、仞三家,雕塑表现了“竹林七贤”饮酒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家会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思想趋于多元化。崇尚谈玄的魏晋名士仍尊崇孔子,他们对儒家经典的发,剔除了两汉经学芜杂和神秘化的成分,使之更具有思辨色彩。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以武力征服中原的同时,又积极学习汉文化。北魏在都城建太学、立孔庙,追封孔子为“文圣尼父”。唐朝追封孔子为“文宣王”,通过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形成了以儒家为基础、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基本格局。韩愈等人崇儒排佛,重倡儒家道统,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粉地缠枝花卉纹铜胎画珐琅五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地彩绘缠枝牡丹纹铜胎画珐琅五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组五供是雍正皇帝于雍正十年(1732年)颁赐给孔庙的一组祭器,包括香炉一、烛台二、尊二。在祭祀孔子时,它们被陈列于大成殿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物成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的学说既是中国人修身养性、同上向善的箴言,也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主桌。在古代,大批仁人志士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以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社力已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留下了众多令人感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文帝尝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亲尝汤药”讲述了汉文帝刘恒尽心奉养其母薄太后的故事。薄太后卧病三年,文帝为母亲守夜时“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煎好了,文帝总是先亲自尝一尝,确定不烫之后才给母亲喝。文帝对亲人的爱,推及天下百姓,《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他施行仁政,谦让简朴,开创了为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这个故事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诸葛亮诚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常常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但并没有忘记舟为父亲的责任。《诫子书》是他晚年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客封家书,以高度凝练的文字和畅达的语言表达了对儿子的筹鼓期望和谆谆教诲。其中诸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盛改远”筹,成为千古名句。此家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家庭教育观,对中国家庭教育影响深远。其子奉读《诫子书》,犹如在病榻之前当面聆听父亲的教导,这组雕卵即表现了这一意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诚子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部《论语》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普曾辅助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据《宋史·赵普传》记载,赵普年轻时读书少,但熟悉官吏事务,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鼓励他多读书,于是他“手不释卷”。赵普逝世后,家人在他的书箱里发现了《论语》二十篇。又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赵普答宋太宗问时曾说到:我愿以半部《论语》,辅佐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治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指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而后天下才能太平。当时的“国”是指诸侯国,“平天下”并非诉诸武力,而是安抚天下百姓,使之安居乐业,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范仲淹与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纪念重修岳阳楼而写的一篇散文。在他写就这篇文章时,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此前,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失败,被贬至河南邓州。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达出作者穷且益坚,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感并未因个人得失而改变的崇高情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天祥就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兵败被俘,在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句。在诗中,他回顾了自己与国家的坎坷命运,视死如归,正气凛然。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其言其事流传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村童入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私塾是旧时由宗族、家庭或塾师设立的民间教育机构,承担着启蒙教育釉举业教育双重任务。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私塾可以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类,前者以儿童为主要施教对象,后者一般面向科举应试的成人。作为儒家思想最基层的传播场所,蒙馆生徒的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保证了人们自接受最初级的教育时起,就接受到儒家基本价值观的熏陶。这个场景表现的是村童人学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混家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混三十四岁科举中第,出仕后长期居住在都城,主要以书信与家乡的儿孙保持交流。他的家书现存516封,主要写给儿子李儁(jan)及孙子李安道,以汉字书写,内容包括读书指导、通报国事及家事处理等。作为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李混通过这些家书教诲其子孙后代,是儒家文化深刻影响朝鲜半岛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与世界文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学说跨山越洋,由近及远向四方传播,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儒学成为多个国家共有的文化基调。通过经典详介等方式,儒学被带到西方世界,为西方近代思想启豪注入了精神动力。今天,继承了儒家文化优秀传统的中国,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光被亚洲</p><p class="ql-block">ILLUINATING ASIA</p><p class="ql-block">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百先成为周边邻国竞相效法</p><p class="ql-block">时对象,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更是深受儒学的影</p><p class="ql-block">响。儒学极大地推进了各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友展与义</p><p class="ql-block">化繁荣,其政治、教育、法律、道德,以至于生活习</p><p class="ql-block">俗、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文化</p><p class="ql-block">色彩,在古代东方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p><p class="ql-block">The long and splendid history of China set 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东儒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朝鲜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从西汉开始,大量汉族士人进入朝鲜半岛,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逐渐立足,成为各上朝官方俱导、推行的正统思想,最终在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0年)达到鼎盛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朝鲜民族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性格,实践着儒家的价值观念,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儒学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破浪东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本最早通过朝鲜半岛接触到儒家文化。遣唐使返日后,儒学在日本得到全面发展,统治者将儒家的纲常礼教应用于治世实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儒家思想与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相互融合,成功地实现了儒学的本土化。在江户时期(1603-1867年),儒学摆脱了从属佛教的地位,进入全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海一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儒学从16世纪开始传入西方世界,17、18世纪,曾受到启蒙思想家的重视。今天,西方社会也充分肯定孔子与儒家文化的价值,儒家的许多理念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认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路易十四会见柏应理与沈福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福宗是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1684年,沈福宗与入华传教士柏应理在凡尔赛宫觐见法王路易十四。沈福宗向路易十四进献《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文译本,展示孔子的画像,并介绍有关中国的知识,引起了路易十四对中国浓厚的兴趣,“中国热”在法国风靡一时。1685年路易十四派六名耶稣会士前往中国,这是法国派往亚洲的第一个使团,是中西文化交流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抓儿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131年被翻译成法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根据《赵民孤儿》的内容,改写成五幕悲剧《中国孤儿》。伏尔泰是中国儒学热情的颂扬者和辩护者,他常在作品中介绍孔子及儒家典籍,宣扬儒学。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意,伏尔泰在他的三处住宅中都设有“孔子室”,并挂孔子像。在与友人的信件中他提到,创作《中国孤儿》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大胆传授孔子的道德”。1755年8月20日,《中国孤儿》在巴黎法国大剧院正式上演,随后连续演出十六次,引起了热烈的反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余荫百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汉初年,儒学渐道复兴,孔子后商的地世得到提升。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朝廷国讯子九代执孔腾为奉嗣君,是大孔于润商受封之始。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封四十六代孙孔宗恩为“柯圣公”,此后该封号国有短暂变更,但世代治袭,直至1935年改封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衡圣公府的兴起与发展,是历代帝王尊孔宗儒的历史缩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十一代衔圣公孔弘绪(1448-1504年)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袭封衍圣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十二代衔圣公孔闻韶(1482-1546年)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袭封衍圣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十四代钉圣公孔尚贤(1544-1621年)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袭封衍圣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十五代赠衍圣公孔胤椿(1571-1619年),衍圣公孔尚贤长子,早逝,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追赠衍圣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十六代衔圣公孔兴燮(1635-1667年)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袭封衍圣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像,孔传铎(1673-1735年)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封衍圣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子博物馆中央大厅背面书架式设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