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往太谷之前,我想起余秋雨的《抱愧山西》中的一段描写:事实上,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地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些地区,而是山西。直到二十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的金融贸易中心。美国人罗比•尤恩森写的那本传记中说:“霭龄坐在一顶十六个农民抬着的轿子里,孔祥熙则骑着马。但是,使这位新娘大为吃惊的是在这次艰苦的旅行结束时,她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太谷县是晋商故里,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在清代中期就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称,因为一些重要的银行家住在太谷,所以这里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p><p class="ql-block"> 下了火车,在酒店附近吃了一餐非常可口的午饭,稍作休息,便匆忙赶往曹家大院“三多堂”参观。</p> <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是当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商首富曹氏的宅院</span>。曹氏原籍太原南部晋源镇花塔村。先祖曹晋卿以耕地和贩卖砂锅为生,走南串北,常来太谷一带活动。洪武年间携儿带女迁来此地务农。到曹氏第14带孙曹三喜于明朝末年随人出走,离乡北上,经阳曲、忻州、过雁门关、杀虎口,沿路打工北上到朝阳一带打工做豆腐,以诚实取信于当地娶妻成家。小两口辛勤劳作,办起“三泰号”小店,由小到大,又办了“三隆涌”杂货店、“三隆皮局”、“三庆成”烧锅、三隆号”钱铺等。清兵入关后,三喜回太谷设立总商号,在太原、榆次、北京、天津等地设分号。曹三喜终身保持俭朴生活。”在曹三喜爷孙三代的奋力操持下,曹家商号渐多,资本积累渐厚,至乾隆道光时,曹氏商号已遍及内蒙古和关内各地。内有统管网络,外有跨国商号。嘉庆初年,曹三喜孙子曹兆运将产业分股经营,设总机构“曹七合”,各子股份勤勉经营,商号几乎遍全国,业务涉及所有钱业、生活必需品。这一时期,太谷商人不仅涉及内蒙古东北一带,也向江南发展。先后出现十几家巨商大贾,在太谷大兴土木、扩大地盘,使太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道光年间,曹氏扩大张家口老商号“锦泰享”,分别在乌兰巴托、库伦、恰克图、莫斯科出庄设号。其茶路由福建武夷山进江西船山县装船顺江而下,经鄱阳湖、九江口进长江,到武昌转汉水至樊城,之后由驼队载运,经河南入山西晋城,再过潞安北上到太谷休整。包装加工后北上忻县、大同、天镇到张家口。</p> <p class="ql-block"> “三多堂”原系太谷县北洸村曹氏家族第五代门的堂名。三多堂的三座主院都以多字命名,从东至西分别是多寿院、多福院、多子院,这也是三多堂名字的由来。之三个主院分工明确,正中的多福院是老爷及幼小子女居住的院子,东侧的多寿院是长辈安居之处,西侧的多子院则是学龄后或成年但未来分家男子生活的地方。三座主院布局也基本一致,都是前后两进院,前院临街都是两层的倒坐楼,两厢各有5间厢房,正面是过厅。里院正面是高达十几米的主楼,两厢也是各5间厢房。</p><p class="ql-block"> “三多堂”也是电视连续剧《亮剑》取景地,是楚云飞晋绥军三五八团团部驻地。</p> <p class="ql-block"> 三多堂大宅院高耸大雅,厚重古朴,座北朝南,成长方形。参观入口为其东门,进门便是一条石板铺成的东西向通道,将大院分成南北二部分。道北依次为多寿院、多福院、家佛堂、多子院,这是主要的院落,也是参观的重点。由于来的较早,没有多少游客参观,也没有导游,只能自行游览,幸好在看完第一个多寿院时,来了一个导游带了三个游客,就在一旁蹭听了一下讲解。</p><p class="ql-block"> 多寿院位于三多堂内宅院东端,又称为东院。大门位于三多堂三条南北轴线中的东轴上,与道南的帐房院正门正好相对。多寿院的院门宽2.1米,高3米以上,与一般的院门相比显的十分的高大。门前三级台阶,两边蹲有两只石狮子,雄狮足踏小球,象征主人的权威和气度。雌狮足踏小狮,象征儿孙满堂。一雄一雌放在门口,寓意家族兴旺、富贵延年。但与绝大多数晋商大院略有不同,多寿院正门上方没有悬匾,这是三多堂的一个特殊之处。</p> <p class="ql-block"> 多寿院正门的内侧,上方有砖雕的“斗山天”三字。简单的3个字,蕴藏着很深的含义:按中国传统,从右向左念是斗山天,“斗”古代计量单位,聚沙成塔,汇溪成海,斗可汇成山,山可与天齐,体现了曹家由小到大,积累发家的过程。从左往右念是天山斗,“天”取其谐音为“添”、“山”的谐音为“三”,古人讲日进斗金,曹家要日进三斗,可见曹家的财大气粗。另外,“斗”还可读成4声,即斗争的斗,体现了曹家与天斗,与地斗,不怕一切困难,欲与天公试比高之气魄。</p> <p class="ql-block"> 三多堂因为还兼做山西古典家具博物馆,所以各个房间里主要展示明清家具摆设,也有衣物、字画、陶瓷、砖雕等等展出。这是会客厅的布置。</p> <p class="ql-block"> 这类老家俱在4、50年前的民间还不难见到,但在今天,恐怕只有类似的博物馆里才能一见真容了。与有些大院里的“古典家俱”多是“仿古”的新家俱不同,曹家大院里的古典家俱可是地地道道的“老物件”,种类之全,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其它晋商大院里实难一见,难怪三多堂会挂有一块“山西古典家俱博物馆”的牌子了。</p> <p class="ql-block">卧室</p> <p class="ql-block">出行工具---轿子</p> <p class="ql-block">照相机,那个时代可是个时髦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晋商大院,传统布局是“外三合里五”的布局,外院三间架(即东西厢房各三间),里院五间架(即东西厢房各五间)。也有个别是外四里五的格局),三多堂打破了晋商传统民居的风尚,里外院都是五间架,比一般晋商宅院的前院更加的宽敞。</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主楼,一楼东面里间有一盘炕,炕席被掀开着,炕头上有一个直径约40多公分的垂直并口,昏暗的灯光下,很难判定其深度,估计深过十余米了。这可是三多堂的一个很特殊的看点!据旁边的说明牌介绍,这就是曹家银窖的入口。当初曹家生意兴旺,白花花的银锭元宝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来,只见驼队运来,却从不见运出,那些财宝可能就藏在其中!还有一说这是一个地道口,曹家曾在县城南面25里的范家庄山顶修建了一座占地4000平米的山庄——迁善山庄,用于避暑和躲避战祸。1937年日军侵占太谷,曹家老少几百口人没出大门一夜就全消失了。人们都传说曹家有通往迁善山庄的秘密通道。2006年,在村里老人的指点下进行了挖掘,最终发现了这个洞口。但这么小的洞口,显然人很难进去,且洞口垂直,特别是老人女眷很难从此进入,所以我认为一定还有别的入口,到底是没找到,还是什么原因没有公开呢?还有地窖的防水等问题也都是一个个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与多寿院不同,多福院大门上方悬有一匾,匾为绿底褐框,当中是两个烫金大字:“积德”,主人将此匾挂在每天出入的大门上,意在提醒自己不要为富不仁,要积德行善。</p> <p class="ql-block"> 多福院的大堂建于明代,多福堂大厅,原是三多堂主人处理事务,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现大厅正中摆着一大屏风。它就是三多堂众多国保级文物中的一个——百寿大屏风。</p> <p class="ql-block"> 多福院大门内侧,嵌有砖雕匾额,上书字“安汝止”三个大字。“安汝止”出自《尚书·益稷》“安汝止,惟几惟康”,蕴含着儒家文化。意为要安于你的职责,考虑天下的安危,只有在其位谋其政,不谋私利,才能达到神思安定、心如止水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百寿大屏风,核桃木所制,完全是卯榫结构,没有一根铁钉。核桃木虽非什么名贵木材,也是硬 木,更主要是雕工精美,制作精良。屏风分五扇,上部雕刻有"福禄寿"三星等吉祥图案,底座满是雕花。正面是五块"螺钿镶嵌贝壳镜",那时的玻璃也是很新潮 、很名贵的材料,更有天然贝壳雕嵌其中,游客从不同角度看时,螺钿会呈现出不同色泽。据传如果看到红色则会官运亨通,看到粉色则要走桃花运,而黄色则预示着要发财致富了。屏风背面上下各有50个不同写法的“寿”字。100个字型各异的“寿”字都用金粉涂抹,远看为阳刻,近看为阴刻,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中间5块镜子背后则是“三代帝师”祁隽藻所书写的古代十七位学者的格言摘录。此外还镶嵌着92块天然花纹的大理石。</p> <p class="ql-block">屏风座两侧的狮子抢球雕刻</p><p class="ql-block"> 据说百寿大屏风原是孔祥熙准备送给蒋介石的礼物,但因为太大太重没能运走。后来这个屏风曾有人想出1500万美元购买。可见其珍贵程度。</p> <p class="ql-block"> 过厅后门上方,悬有“迁莺高第”匾,应是三多堂落成时的喜匾,表达了主人“迁莺出谷”的喜悦心情和“志在高远”,“出人头第”的的宏伟抱负。</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过厅进入多福院内院,正面就是巍峨的三层高楼。多寿院多福院的两座三层楼连在一起,气势十分雄伟。</p> <p class="ql-block"> 多福院厢房内展出的也是古典家俱,但家俱风格、颜色多有区别,显然是从社会上收集而来,并非都是曹家原来的原装家俱。</p> <p class="ql-block">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不仅是一个民居建筑展览馆和古文物博物馆,而且也是诸多电影、电视剧的影视拍摄背景地,曾经拍摄过《苦菜花》《狄仁杰》《亮剑》《白银帝国》《狼毒花》等影视作品。让众多观众早已领略到它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曹家曾经开过镖局,押运银两。</p> <p class="ql-block">驻足良久,美到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曹家大药房</p> <p class="ql-block">多子院雕刻精美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 观赏品读“三多堂”建筑风格,赋予我的观感是,看到的是精品,感到的是震撼,想到的是震惊。当我站在这楼高院深、墙厚基宽的庞大建筑物面前,一种古朴、沧桑、雄浑、庄重的历史之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多子院珍宝馆有几件国宝级珍宝</p><p class="ql-block">金火车头钟</p><p class="ql-block"> 法国进献给清廷的贡品,以黄、白、乌三种纯金制成,重约42.25公斤(一说84.5市斤)。此钟兼具计时与晴雨表功能,上发条可沿轨道行进,指针运行精准。据传慈禧西逃时向曹家借款,因无力偿还而将此钟抵押,留下“金钟今尚笑太后,无有曹家怎北归”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翡翠羽毛镜</p><p class="ql-block"> 翡翠羽毛镜是乾隆时制品,用越南翡翠鸟羽毛贴制而成。翡翠鸟的羽毛十分珍贵,富贵人家妇女耳坠或发簪如贴上一点,就会觉得身份高贵了很多, 但这个镜子竟全用翡翠鸟羽毛贴制而成, 价值可想而知。镜面颜色,都是羽毛本身的颜色,所以历经200年,色彩艳丽如初。但羽毛摘取是都是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的,实在有些残忍。</p> <p class="ql-block">松、竹、梅岁寒三友座镜</p><p class="ql-block"> 此镜没有人刻意加工,松、竹、梅(岁寒三友)天然形成,构成了黄山云海的景色,犹如一幅泼墨的国画。更有意思的是,这面镜子正反两面颜色正好相反,毫厘不差,不由使人感叹造物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图》临摹卷:明代画家仇英仿北宋张择端原作,长7.74米,描绘1643个人物及市井风貌,细节生动。(此处展出的是复制品,原价存于太谷文物所)</p> <p class="ql-block">翡翠烧鸡</p><p class="ql-block"> 由上等缅甸翡翠雕刻而成,造型逼真,羽毛纹理细腻,是罕见的工艺精品。同系列曾藏有“翡翠白菜”,但据记载已遗失。</p> <p class="ql-block"> “翠白菜”指的是“翡翠白菜”,据导游讲曹家三多堂的翡翠白菜,其造型与仿真程度,根本不属于翡翠烧鸡。翡翠白菜几乎百分之百还原了真实的白菜,是由一整块翠色玉石雕成,洁白的菜身与碧绿的菜叶,全部都是根据翠色玉石的天然色雕琢,无论是从纹理还是卷曲程度而言,都令人感觉它是一颗水灵的真白菜。不过令所有人都感到痛心的是,曹家三多堂内的翡翠白菜,至今却不见了踪影,只留存于人们零散不全的记忆中。翡翠白菜究竟去了哪里?当地人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翡翠白菜流失于战乱中,最后通过海运的方式,被运输到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之中。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内的翡翠白菜,其实正是曹家三多堂的珍宝。这一观点似乎有理有据,不过相关历史学家确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翡翠白菜,不可能是曹家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 百年风流三多堂。历史上,晋商中资产最雄厚,资产约1200万两;晋商中雇员最多,达37000人;晋商中家丁最多,护院家丁达500余众;晋商中第一个安装发电机的家族;晋商中第一个拥有小轿车的家族;晋商中借钱给皇家最多的家族;慈禧赐予金火车头钟,是晋商中唯一和皇家有联系的商家;晋商建筑史上历史最悠久、建筑最高的民宅,高达23米;首创中国股份制先河,实行“大号统辖小号”制,首创“顶身股”;晋商中最大、最古老、商号最远的跨国股份公司横跨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晋商中商号最多,达640余座。人们夸张的说:凡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曹家商号!</p> <p class="ql-block"> 参观三多堂,让我从中了解了曹家历代,从艰辛的创业到创造辉煌和走向衰落的过程。有创业阶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辉煌时期的“辽奉蒙俄六百座”,“福禄寿喜四合围”;有衰败时期的“白烟一股瞬息间,千年瓦金落纷纷”的情景。从多子多福多寿三个大院布景,珍宝古玩。从那些巧夺天工的珍宝上我窥见了晋商昔日的辉煌余光;从饱含主东良苦用心的建筑设计中看见对子孙的谆谆教诲(垂花不开门),联想到当年徜徉王家大院的所见布景,从这一刻起我才真正理解了晋商大户人家教育具象化的真谛,寓教于形,代代相传,虽无言,但掷地有声。</p> <p class="ql-block"> 曹家的后花园不是很大,让我们惊叹的是人家的地下厨房,和饭店的后厨似的可以点单,特色菜系悬挂墙上随时可以犒劳宾客的味蕾,遥想那商业繁荣的晋商时代这些大户人家生活的奢侈和安逸啊,最终也都是烟消云散。</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三多堂乘坐免费公交约30分钟后进入县城。下了公交,踩着石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行大约200米</span>就到了无边寺,基本就处在旧县城最热闹的地方,路上还能路过几户无人的旧民居和几位卖瓜果的小贩。寺院没有大门,门票贩售处与保安室共属一屋,相较于其他寺院和庙宇景点颇有简陋,但在山西境内实属正常。据悉,最晚至九十年代无边寺还被用作大专(还是中专,忘了)教室,在寺院里度过小学初中应该是很多上一辈农村和县城人的共同经历了。当时能够日日倾听酥风吹动檐角悬铃,于古色古香中体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抬眼向窗外望去就是绿木、红墙、青瓦和白塔,实在令人羡慕。当然,在狂风暴雨大作或者寒冬腊月的日子里的寺院上课就不如在现代建筑里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无边寺的第一处驻足是为了戏台上的两条狗在嬉戏,世事变迁,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戏台坐落于巷道式山门之上,应该是清朝修建的,通体逆光,部分又被旁侧枝叶繁盛的树木投射的阴影覆盖,看起来倒是凉快。</p> <p class="ql-block"> 无边寺曾名白塔寺、南寺,现除了白塔以外仍保存有山门及倒座戏台、天王殿、大雄宝殿、献厅、藏经楼等建筑;白塔外有七层,高40余米,为八角形砖木混。塔的外观仍为宋代风格,每层出砖石檐、仿木斗拱和门窗,饰有风铎。塔内有九层,设木板楼层,有木构楼梯供攀登,在塔顶可眺望太谷城。寺院座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寺宇前后三进院落,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而又显疏朗。中轴线上,山门与戏台连为一体,上边是戏台,下边是砖券的巷道式山门。通过狭长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内,顿觉豁然开朗,只见殿宇雕梁画栋,院内树木成荫,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正中四明亭,亭四周开阔,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p> <p class="ql-block"> 转过身往寺里面走,首先经过的是两头被玻璃罩住的绿色釉陶狮子,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旁边也没有相关介绍,故无从了解其文物价值,这一点实属可惜。无边寺山门与戏台同体,便没有了钟楼和鼓楼,钟和鼓被一同放置在了后边拜亭里,由狮子把持着。</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赫赫有名的无边寺白塔了。太谷有一句俗话:“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这句话如何理解呢?据县志记载,白塔始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彼时西晋尚未统一天下,而佛教已扎根中原准备迅速发展,这里算得上是中国早期佛教的一处印迹了。由于无边寺僧侣的日常活动,周围渐渐出现聚落,以标志性的白塔为名,即白塔村。而直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县城才迁至白塔村一带,其后在隋朝因此地地处太行山的一个谷口子上,改名为太谷。现存白塔为北宋元佑五年(1090)续修无边寺时所建,实为由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过渡形式的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 如何描述这座白塔?仅巍峨、沧桑、沉静这些词语还略显单薄。之前在远处只觉得白塔白得刺眼,走近了才能看到塔基座斑驳灰痕、潮迹和掉落的白灰。这是一座双重檐楼阁式仿木构空心塔,塔身七层,呈八棱椎体。方才走近塔基座,平视塔身与周围环境时感受到时间流痕与塔的古朴苍劲多一些,现在仰头向上,塔顶为莲座瓶式喇嘛刹,直逼灿阳,闪闪发光。在塔身每层的八个翼角,均有黄绿套色的琉璃套兽,神采奕奕,套兽下各悬一只风铃,迎风而鸣。</p> <p class="ql-block">关公</p> <p class="ql-block">白塔前丁香花开正盛</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就走到了寺院尽头,树木在这里投下一片浓荫,旁边不知哪里来的石像和石碑散乱摆放着,顿生落寞萧条之感。这一点也不是无边寺独有的,而后行走于太谷县城之中观赏民居、旧大街和鼓楼,整个太谷县城都让我有种比乌衣巷本巷还要《乌衣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私家宅院</p> <p class="ql-block"> 出了无边寺再走一段路,就绕到了孔祥熙宅院。现存的孔院只是当年旧院的一部分,旁边学校盖楼占据了很多原来的院子。</p><p class="ql-block">只是已到了下午5点,不能进去参观了。看大院多了感觉孔祥熙故居也没有特别想要参观的欲望,除了建筑物本身,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孔祥熙的人生经历。孔祥熙本人在1933年替代宋子文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让我想起了经典梗图:孔祥熙研究通货膨胀。</p> <p class="ql-block"> 沿着十字街朝鼓楼走,两边的建筑可以看出翻修比较存古,不像平遥那样新,有些甚至看着摇摇欲坠。还有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物也基本保持原样,钟楼街拆掉以后目前只能在县城里见到这些极具时代特色的商店了。</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边出售太谷的一些特产,除了著名的“太谷饼”外,我还听说太谷的中成药很有名,例如安宫牛黄丸(太谷“广誉远”)、定坤丹(清乾隆“宫帏圣药”)和龟龄集(明嘉靖皇帝亲赐药名。</p> <p class="ql-block"> 太谷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均有修葺。鼓楼是太谷的象征,有凤眼之称。鼓楼建于方形的砖券台基上,台基高8米,开十字交叉四个门洞,可通县城东西南北。东是“观象”,南是“仪凤”,西是“眺汾”,北是“拱辰”。鼓楼为二层三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高20米,楼身二层,面宽、进深皆三间,四面开门,每层均设有围廊,楼内东有楼梯可达二层。上鼓楼二层参观的话需要购票10元。我们到达鼓楼时正好刚过5点,没有登上鼓楼参观。</p> <p class="ql-block"> 我离开的时候夕阳西下,被鼓楼挡住半个,照得十字街远处红彤彤的一片,大有“乌衣巷口夕阳斜”之感。在山西这样的县城太多,抛开不同的人流量,在平遥、汾阳和太谷的街巷行走所能体会到的情感是类似的,类似本土化的《桃花扇》和《哀江南》,在现代化下对人走茶凉与社会变迁的再思考。</p> <p class="ql-block"> 太谷古城,是我去过所有古城中,感觉最原生态的一个。这里的原生态是指建筑本身的自然衰老,太谷县没有雄厚的资金,只能对旅游资源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本来借助老丈人曹家站稳根基的乔家却在电视剧之后一炮而红,如日中天。或许就像百寿大屏风中所说的命定性原理那样是:“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曹家和太谷终究没有见到自己的“伯乐”引路人,只好默默淡出喧闹的舞台,伫立无言。</p> <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太谷人的生活也不差。而且太谷还有几所大学校区,应该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山西,我觉得太谷算比较富裕的区县了。借助地缘、饮食和传统文化,希望太谷能发展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清晨,酒店玻璃窗前俯瞰太谷古城</p> <p class="ql-block">喝了一杯酒店提供的咖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