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谷雨时节的上海浸润在绵密的雨帘中,我踩着青灰石板路拐入光复路,苏州河氤氲的水雾中,一座灰褐色建筑如受伤的巨兽匍匐岸边。墙体上密布的弹孔突然刺入眼帘——那是我在历史课本里临摹过无数次的四行仓库。</p><p class="ql-block"> 细雨掠过西墙,八千多个弹洞在雨水中泛着幽光。指尖抚过被炮弹撕裂的混凝土,凹凸的创面硌得掌心发疼。1937年深秋的寒潮仿佛穿透时空扑面而来,八百壮士(实为四百二十人)据守在此的血色四昼夜,正从每一道裂痕里渗出殷红。</p><p class="ql-block"> 南广场的纪念墙前,两位银发老者长久伫立。他们颤抖的手掌交替抚摸着"遗书明志"展区的玻璃幕墙,泛黄信笺上陈树生"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绝笔在雨雾中洇开墨痕。那位将炸药捆在腰间纵身跃下的敢死队员,是否也曾透过六楼窗口,凝望过苏州河南岸租界里明灭的霓虹?</p><p class="ql-block"> 沿着螺旋阶梯步入纪念馆,时光在弹壳与钢盔的陈列中凝固。多媒体沙盘上跳动的光影重现着那个血色黎明:10月28日破晓时分,女童子军杨惠敏泅渡苏州河,将裹在身上的国旗送至守军手中。当浸透少女体温的旗帜在硝烟中升起,对岸英军士兵集体脱帽致意的画面,在AR技术中化作漫天星火。</p><p class="ql-block"> 登上复原的西北角战斗工事,防毒面具残片与褪色绑腿在展柜里静默。玻璃上突然映出窗外当代青年举着菊花组成的人链,他们胸前的白花与墙体的弹孔形成奇异的重影。年轻父母抱着孩子轻触墙体,童声诵读着谢晋元将军"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的宣言,稚嫩的声线撞碎在斑驳的砖石间。</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沉,细雨霏微。我站在晋元纪念广场仰望西墙。修复工程特意保留的破损墙体内,钢架结构如铮铮铁骨般裸露。某个弹孔边缘残留的暗褐色让我心头一颤——不知是当年的血渍,还是岁月沁染的锈痕。</p><p class="ql-block"> 离馆时,纪念馆志愿者正在更换纪念墙前的康乃馨。新鲜花瓣上的雨珠滚落,恰滴在"同胞勠力,恢复山河"的铭文之上。转身回望,巨型玻璃幕墙将四行仓库与东方明珠框入同一幅画面——那些永不愈合的弹孔,始终凝视着这座城市的璀璨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恒丰碑杯。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山河重整,精神永存。孤军奋战,英雄豪壮,正气浩然,彰显中华民族之尊严。孤军不孤,义举盛传,全民相助,凝聚中华民族之力量。中国不会亡,是八百壮士的坚定信念。中国一定强,是中华儿女的奋斗梦想。勿忘壮士,铭记英雄,勿忘历史,共赴和平。</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