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风送暖育新苗,教学深耕正当时。2025年4月9日至11日,"小学数学网络画板专项课题中期推进会暨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活动"如期举行。活动以示范课展示为引领,以互动评课为纽带,以专题讲座为依托,多元教研形式交织碰撞,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日培训紧扣"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主题,以大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示范课与一年级下册课例展示为核心,通过精彩课堂呈现与深度评课研讨,为教师带来前沿教学实践范例与创新思考。</p> 课例展风采 评课促成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闫康静老师执教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以“理一理——想一想——算一算——议一议”四大学习板块为脉络,巧妙构建减法模型,引领学生穿透数学表象,触摸运算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理一理”环节中闫老师引领学生梳理数学信息,简化问题。通过生活情境,三年级比二年级多多少人逐步剥离问题本质,将抽象数量关系转化为“比大小、找差异”的直观逻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想一想”环节中闫老师巧妙渗透“一一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如将“多(少)几”问题转化为“从总数中去掉相同部分”,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方法的迁移性,提升思维的灵活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算一算环节中闫教师没有局限于“大数减小数”的计算口诀,而是通过分步骤操作(圈出相同部分、剩下部分),让学生直观理解减法运算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议一议环节中闫老师抛出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与之前学习过的减法一样吗?”学生们结合整堂课的探究经验,总结:无论是“求剩余”“求相差”还是“求减少”,减法始终遵循“整体-部分=另一部分”的逻辑,将零散的知识串联成结构化认知体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迟振风老师也从《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角度对本节课进行评课:康静老师的课堂上,红点问题让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做中学”,绿点问题用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是在“用中学”;合作探究时通过摆小方块一一对应的数形结合培养了“几何直观”,统一建立减法模型中渗透了“模型意识”,解决真实问题中发展了“应用意识”,这些核心素养在润物无声中一一落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一理,想一想,算一算,议一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个步骤闫老师是设计的大板块的学习任务,四个步骤完全下放,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有挑战的,但正是这样让他们完整地经历这个过程,他们才会对解决问题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才会知道解决一个问题要有因有果,有头有尾、有前有后,明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莉老师执教的《二次分类》以色彩斑斓的纽扣集合为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纽扣有什么不同?”,学生不仅关注到红、绿等显性色彩,更发现了圆形、方形等几何形状,以及两孔、四孔的细微结构特征,为后续提炼分类标准奠定了扎实的感性认知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充分观察后,杨老师组织小组讨论:1.分一分,选择一中标准进行分类;2.说一说,我以( )为标准进行分类。孩子们结合观察成果,提出“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孔数分”等多元标准。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标准的共性与差异,提炼出“特征即标准”的核心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二次分类环节,杨老师通过追问:“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和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结果会一样吗?”激发学生对分类逻辑的深度思考,促使学生从“直观经验判断”迈向“抽象标准构建”,理解分类维度的可变性与关联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操作、对比记录表,直观发现:尽管分类顺序改变,但同类纽扣的本质属性始终不变,深刻体会到“分类标准的顺序交换了,但是结果不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杨教师进一步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悟分类思想在多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实现从数学知识到思维方法的迁移升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婷老师也从《在分类活动中发展数据意识》角度进行了评课:“数学绝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以“纽扣杂乱待整理”的真实困境切入,通过“如何快速统计不同纽扣数量”“怎样整理纽扣”等驱动性问题,唤醒学生的分类需求。在观察环节,杨教师鼓励学生从颜色、形状、孔数等多个维度剖析纽扣特征,借助圈画标注、表格记录等方式,将零散观察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为分类标准的提炼筑牢根基。课堂设计的“标准升级”探究活动中学生先以单一标准(如颜色)完成初次分类,统计数据后尝试交换维度(如先按形状再按孔数)进行二次分类。教师组织学生对比不同方案下的数据呈现,引导学生反思分类标准的顺序对结果的影响。在思维碰撞中,学生逐渐发现多维分类能揭示更丰富的数据关联,主动优化分类逻辑,实现从“完成分类任务”到“用分类服务数据分析”的思维进阶,真正将数据意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琳娜老师执教的《分数中的学问——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以"裁剪彩色纸条"的真实任务导入,将红、蓝、黄三色纸条长度对比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蓝色纸条包含2个单位1,长度是2"的直观演示,唤醒学生对整数与单位1关系的认知,再以黄色纸条长度不足整数倍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分数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分数表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叠、分段标记,经历"确定平均分份数→寻找分数单位→数分数单位个数"的完整过程。以黄色纸条为例,学生将纸条平均分成4份,发现其包含5个四分之一,得出四分之五,深刻理解"分数是对单位1等分与累加"的本质,强化分数单位的计数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中,朱老师借助动态"分数墙"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结构特征,自然引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分类标准。在分数进制探究环节,以分数墙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单位,类比整数计数规则,自主发现"分数单位是几,分数计数就遵循几进制"的规律,建立分数与整数计数逻辑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假分数与带分数转化环节,朱老师结合分数进制,引导学生思考四分之五的不同表示方式,通过分数墙直观理解带分数"整数+分数"的复合结构,实现两种表征形式的灵活转换,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整堂课层层递进,将抽象的分数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操作与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与结构化思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媛老师执教的《分数中的学问——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以“纸牌对对碰”游戏为载体,构建“猜想—验证—归纳—关联”的探究路径,将抽象的数学规律转化为趣味盎然的思维之旅。课堂以设计“模样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纸牌”任务切入,学生通过动手对折纸条,直观发现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的面积相等,初步感知分数的等价性。孙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借助“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将分数转化为除法算式(如1÷2=2÷4=4÷8),通过计算验证猜想,实现从直观操作到数学推理的过渡。这一环节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性质推导提供了双重验证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深化探究阶段,教师借助数轴工具,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标记等值分数,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拓展认知。学生沿着“猜想新的等值分数—验证合理性—质疑特殊情况(如乘0)”的思维路径,自主归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的性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结尾,教师将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小数基本性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三者共性——通过同步调整计数单位及其个数,保持数值的等价性。这一跨知识点的深度关联,不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更揭示了数学运算的本质规律,实现从知识掌握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整堂课融趣味性、探究性与思想性于一体,为抽象概念教学提供了生动范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场示范课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动手实践与思辨活动落实核心素养;评课环节则从课标要求、思维培养等维度展开深度剖析,提炼可迁移的教学经验。活动不仅展示了大单元整体教学、低年级趣味课堂等创新范式,更通过课例研讨帮助教师把握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地路径,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例与理论指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