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生活——看敦煌艺术展

假装是个文人

据说是9座复制洞窟,近300幅/件临摹壁画、雕塑及文物真迹,展线最长、展期最久、展示复制洞窟数量最多、展品最丰富、专题内容最全的敦煌艺术大展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div> 周末看看去!</div> 一直有个心结,去甘肃来个深度游,一个地级市一个地级市去转转、看看!那是迷一般的境地,那里有很多的故事!一直未能成行,总是个遗憾!去年就有预报,3月底“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略微抚平一下渴望的心境。 今天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文物、文献已经成为综合性学科——“敦煌学”,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涉及敦煌学理论、敦煌学史、敦煌史事、敦煌语言文字、敦煌俗文学、敦煌蒙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与中西交通、敦煌壁画与乐舞、敦煌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细说敦煌也是血泪斑斑、伤心欲绝。换个话题,今天只谈古代人的生活。<div>  在“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中,可以一窥古代人的生活。</div> <b>农舍:</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 <p class="ql-block"><b>天宫内的心形庭院:</b>莫高窟第443窟,盛唐(705-786年),描绘了10座庭院建筑,位于独立的山岩峭壁之上,庭院每一座形状都不同,包括:方形、圆形、前圆后方、前面是对称心形后面是半圆形等等。</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其中一个庭院的特写,该庭院形状前面是对称心形,后面是半圆形。</p> <p class="ql-block"><b>茅庐:</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下图展示的是一座建于山中平地上的三开间草堂,有门,有窗,斗拱弯隆式顶上覆茅草。</p> <p class="ql-block"><b>附设马厩的富豪宅院:</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富家宅院取对称布局,四面由廊子围合,院中用廊子分作前后两进,大门、前厅、后楼位于中轴线上。宅院的左侧附有牲畜廊圈,夯土围墙,正面有乌头门作为出入口,与近代农村大户人家的住宅布局相似。</p> <p class="ql-block"><b>大型住宅院落:</b>莫高窟第420窟,隋(581-618年)。</p><p class="ql-block">这幅《法华经.譬喻品》画面中的大型院落,院内分为三进,前院有堂,中院有寝,后院有室或门屋,均在中轴线上,堂的左右是厢房。前堂后寝中分别坐男女主人及仆役多人,概括地表现出古代宗法社会中住宅布局及使用情况。</p> <p class="ql-block"><b>宅院:</b>莫高窟第257窟,北魏(386-534年)。</p><p class="ql-block">这是源自"须摩提女缘品"故事画中一座富豪之家的宅院,概括表现出宅院门、堂、寝、园的布局。一侧建二层门楼;院中堂内正在接待宾客;堂侧有四层望楼,楼下挂握帐,设屏风,有人卧于榻上,楼上有人凭栏祷告;城垣上设难堞,并有凸出城垣的马面,显示出城的防御功能。这些高墙、雉堞、望楼,与文献中北魏时期敦煌"村坞相属"的写照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b>宅院群:</b>莫高窟第296窟,北周(557-581年)</p><p class="ql-block">这是源自"善事太子本生故事"里的住宅群,布局繁简不一,大多由门、堂、廊组合成院落。堂屋有高台基,边沿有栏杆,屋身两侧有厚墙单檐或重檐。这种堂屋形式,始见于北魏壁面,并延续至隋代。此图中出现的是单檐两段式歇山顶或四阿顶分别位于堂和门上。北朝时期的住宅群落图像,以敦煌壁画中存世数量最多。</p> <p class="ql-block"><b>墓室:</b>榆林窟第25窟,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据《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记载"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家间而死"。图中为家人将老人送入墓室居住的情景。老人安详地坐于墓床上,床前有壶门装饰,墓内挂山水屏风画。坟墓下打两重台基,上建墓室,墓顶前后有"十"字形装饰。坟墓四周有矮墙围成墓园,墓室前的矮墙向前延伸出一段,形成墓道,矮墙尽头有墩台,表示墓阙的意思。整座墓园体现了中西两种建筑形式相融合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b>牢狱:</b>莫高窟第45窟,盛唐705~786年。图中反映了盛唐时期敦煌官府所使用的刑具和监狱监禁罪犯的场景。中国古代监狱文献多有描述,但具体建筑形制却难以知晓,敦煌壁画恰能起到弥补作用。</p> <p class="ql-block"><b>马厩与草庵:</b>莫高窟第237窟,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下图反映出唐代马圈建筑的样式,围墙是夯土而成,墙内草庵是马夫的临时住所,以便照顾马匹。马圈的大门则是乌头门,结构简单,主要以两根木柱及一根横木搭配成草字头形。突出横梁的两根柱头通常作雕饰并涂成黑色,因而得名"乌头门"。</p> <p class="ql-block"><b>经变乐舞:</b>莫高窟第159窟,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其中有乐舞活动出现的场面可称为乐舞壁画。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活动大体上可分为<b>经变说法图乐舞</b>、供养人乐舞、故事画乐舞、百戏图乐舞、出行图乐舞、嫁娶图乐舞、宴饮图乐舞7类。</p><p class="ql-block"> 经变说法图乐舞画中有大量礼佛、娱佛的乐舞画。</p> <p class="ql-block"><b>乐伎:</b>莫高窟第12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树下弹筝:</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p><p class="ql-block">音乐+美女=悠哉&惬意</p> <p class="ql-block"><b>拜塔起舞</b>:莫高窟第23窟,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春日或秋天,野炊加聚餐,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b>民族舞</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婚宴舞乐</b>:莫高窟第445窟,盛唐(705-786年)</p> <p class="ql-block"><b>西域民间舞蹈:</b>莫高窟第297窟,北周(557-581年)</p> <p class="ql-block"><b>冶铁:</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图中竖立着高大的立柜式风箱把画面一分为二,风箱一侧一人穿小口裤子、脚蹬麻鞋,上身所披衣衫裸露着一面肩膀,坐在方石上,一只手用力拉动风箱,一只手正在给炉火中添柴。这一部分画面应该是表现打铁的前期准备工作,即正在给生铁加热。风箱的另一侧,两个与鼓风手装扮差不多的年轻人面对面站着正在锻铁,一人用一只手拿着钳子夹住放在铁砧子上的铁块,另一手高高举起大铁锤正准备使劲击打铁块;对面的另一人也高举大铁锤准备敲打铁块。</p><p class="ql-block"> 元代的文献记载中已经出现这种风箱。我国使用木风箱鼓风进行冶炼,比欧洲早500—600年。</p> <p class="ql-block"><b>宴饮俗舞:</b>莫高窟第98窟,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古代人边吃边喝边舞,悠哉!</p> <p class="ql-block"><b>藏舞风韵的民族舞蹈:</b>莫高窟第156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杂耍:</b>莫高窟第156窟,晚唐(848-907年)</p> <p class="ql-block"><b>井中汲水</b>:莫高窟第302窟,隋代(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b>踏碓舂米:</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裹着头巾,上身穿着交领短衫裤,脚穿麻鞋的农夫双手扶着支架正在用力踏碓。巧劲的使用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b>牛耕:</b>榆林窟第3窟,西夏(1036-1227年)</p><p class="ql-block">农夫右手扶犁,左手扬鞭,一黑一白两头健壮的耕牛正拉着一具直辕犁奋力向前犁地。这种牛脖子上架一木制牛鞅子,两侧系两根绳子用来拉力的方式,至今仍然是利用牛力耕地、种田、拉车等传统方式。</p> <p class="ql-block"><b>扬场:</b>莫高窟第61窟,五代(907-960年)</p><p class="ql-block">在农村时,场景如一。</p> <p class="ql-block"><b>雨中耕作:</b>莫高窟第23窟,盛唐(705-786年)</p><p class="ql-block">大场景,大写意,浪漫的雨中耕作。</p> <p class="ql-block"><b>肉坊:</b>莫高窟第85窟,晚唐(848-907年)</p><p class="ql-block">与今天农贸市场的肉摊,能有多大区别?!桌子、大肉、狗!</p> 参观了半天,累的腿乏腰酸,只嫌时间太快,目不暇接,历史、宗教、建筑、艺术、舞蹈、音乐、动物......,需要了解的太大。有义务讲解,也可以租个讲解器,建议上午早点去,待一天!一天估计也够呛,只能是走马观花,了解个皮毛。 莫高窟,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735个洞窟,4.5万多平方米壁画,2400余尊彩塑,5座唐宋木构窟檐;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走出博物馆,夕阳西下,车水马龙,京城祥和。<div> 回家做计划:今年甘肃行!<br><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