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中国:美篇74——烟雨清明1【春三月,踏青又踏银——广州银河烈士陵园名人初探】

我爱中国

<p class="ql-block">  三、四月里的春天,是个重要的日子。十里春风,踏青又踏银,我走进绿茵环绕的广州银河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银河烈士陵园保存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军人、国内外有影响的爱国人士等墓穴及骨灰盒。是民政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分别授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前来扫墓的社会各界人士达40多万人次。我每年清明来拜祭亲人,都顺道拜访名人志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烈士纪念馆陈展自20世纪初以来,在广州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烈士事迹史料。目前陵园存放着辛亥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夺取新民主革命全国性胜利时期、新中国成立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时期、改革开放新阶段的烈士共520位,烈士墓161座。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用宝贵的生命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谭天度————</span></p><p class="ql-block">‌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时期的党员,是广东省最老资格、党龄最长的中共党员。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春,谭天度受中共两广区委委派到广东兵器制造厂担任党支部书记,领导该厂党支部和工人群众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在革命生涯中,谭天度曾与周恩来、彭湃等同志并肩战斗,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八一南昌起义等等,也在广州、香港创办报刊,写文章直指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宣传革命英烈事迹,鼓舞群众斗志。他还曾五次被捕,饱受折磨,但这并不能打击谭天度。在狱中,谭天度写下诗句:人生何处不是家,地狱天堂任由它,忍听群奸相祸国,宁倾赤血换新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谭天度在广东长期从事民族事务和统战工作。1999年5月逝世,终年106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谭"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座落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沧江河畔、文昌塔侧。是高明人民为缅怀中国革命史上杰出人物、明城籍的民主革命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span>而兴建的。展览馆于1997年筹备兴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区梦觉————</span></p><p class="ql-block"> (1906.5.13-1992.3.16)。 又名区润燕,化名周爱霞、苏云。广东南海人。一九二五年参加革命,一九二六年元旦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委员、广东妇女解放协会主任,出席中共"五大",参加广州起义。历任广东省委妇女部长、中共中央妇委委员、松江省委妇女部长、全国妇联秘书长,及中共华南分局纪检书记、组织部副部长、广东省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常务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三大"特邀代表。区大姐不愧是早期妇女运动先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曾经拜访过区大姐的家乡故居————南海松塘翰林村,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有800年历史的宝藏古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在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年间,松塘村的始祖区世来从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自明清以来,松塘村的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这里出过15名进士和4名翰林大学士,因此当地人自豪地将村子称为“翰林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多座传统建筑,形成了完整的岭南古村风貌,展现了水陆兼备的岭南特色历史文化古村的独特魅力,曾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誉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光————</span></p><p class="ql-block"> (1906-1969)。广西博白县人,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和广州市的杰出领导者。</p><p class="ql-block"> 朱光自幼聪颖好学,喜爱书画,能两手同时执笔写字。1926年,他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他考入广州国民大学,担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并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朱光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艰难困苦,甚至戴着镣铐行军,但仍坚持工作。抗战期间,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参与重要的宣传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 朱光可以称得上全才,会写诗、会画画、能演戏,甚至被誉为共产党队伍中的才子之一。就连美国女作家威尔斯在她的《续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中有两位才子,一位是廖承志,另一位就是朱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光在广州解放一周年大会上演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光在1949年至1960年期间担任广州市副市长、市长,主政广州11年。他提出“绿化长堤,美化广州”的口号,组织开挖了麓湖、流花湖、荔湾湖等人工湖,重振广州工业:例如广州造纸厂、广州重型机器厂等重要企业,推动了广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朱光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创作了《广州好》五十首,表达了对广州的深情厚谊。朱光以清廉、勤政、亲民著称,为广州人民做了大量实事,为广州人民所铭记。他在广州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政广州的11年间,为广州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任仲夷————</span></p><p class="ql-block"> (1914.9----2005.11.15)。原名任兰甲,曾用名任夷,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西小庄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广东改革开放起步发展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80—1985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1985年后退出领导工作岗位,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任仲夷在辽宁任职期间,曾主持张志新案的平反工作(我脑海里浮现出张志新那个既有才气又勇敢的美丽女子的画面,感恩平反冤案🙏)。他在广东任职期间,大力开展市场经济试点,使广东走在全国的经济前列,为特区建设与发展探索出新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之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的墓碑只有三个字:任仲夷,可见他的为人。高山仰止!可敬!可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萧红———— </span></p><p class="ql-block"> 原名张莹,笔名萧红、悄吟等。中国现代左翼著名女作家,中国民国时期四大女才子(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后来其在浅水湾的墓地到了严重破坏的程度,经过呼吁引起社会反响,十四年后迁往广州银河公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1927年到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了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 之三出版了,鲁迅为之作序。《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1911年,萧红从她生命的起点呼兰河启程,重重跋涉,而她生命的终点是香港,最后来到了广州,成为她灵魂的最后归宿。才31岁,一个多才且命运多舛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香港浅水湾的萧红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香港迁往广州银河公墓的萧红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她的家乡黑龙江呼兰河县有一个空豕。萧红故居,现在为萧红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是萧红的出生地,故居始建于1908年。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为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青砖青瓦,土木结构,是典型的带有满族风格的北方民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师曾————</span></p><p class="ql-block">(1900.4.2—1964.4.22)。号景参,广东顺德县桂洲马地桥人(现为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在省港号召影响力强。曾拜著名小武靓元亨为师,后来一直在香港、澳门、广州、东南亚一带演戏及拍电影。1955年底回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擅演丑生、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行当,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顿挫分明,有时还揉入方言俗语,活泼滑稽,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首本名曲《搜书院》。他于晚年改唱老生,技艺愈精,演来苍凉刚劲,颇见功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线女————</span></p><p class="ql-block"> (1924.12.27—2013.12.8)。原名邝健廉,汉族,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名曲《卖荔枝》,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为南国红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剑父————</span></p><p class="ql-block"> (1879—1951)。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1879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南村员岗乡),1951年6月22日卒于澳门。与陈树人、其弟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后人称岭南画派。学生黎雄才、杨之光、关山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剑父共有兄弟六人,他行四,五弟高奇峰,亦善画,与他同为岭南画派的先驱。少年丧父,家境萧条。在族叔的影响下对绘画产生了极大兴趣。他早年曾肄业广东水陆师学堂及岭南学堂,后从师居廉,继而三度东渡日本留学,大开眼界,在接受外国艺术精髓的同时,他暗下决心要改革传统中国画。在东京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结识,同住一处。1905年,高剑父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后奉命回国组织广东支会,任会长。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及光复广州战役,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致力于声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国民党政府及伪政府汪精卫曾多次邀请他进入政府,均遭到拒绝,他公开表示永不做官,专心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和创造。抗战以前,高剑父在广州设立“春睡画院”,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上班天天经过春睡画院,想偷窥那个厚厚的门洞,想从里面沾点仙气,可惜如不少文物一样,现在已经化为高楼)。历任中山大学国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解放时,高剑父在澳门养病。1950年冬,准备回国,不幸旧病复发,于1951年6月在澳门去逝,终年72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剑父作品真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树人————</span></p><p class="ql-block"> (1884.2.9—1948.10.4),广东番禺化龙镇人,字树人,号葭(jiā)外渔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广东政治活动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出身于较富裕的书香门第。早年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自幼喜爱美术,师事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居廉,二十岁与居廉的侄孙女居若文喜结连理,与居家关系极深。后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共同创立岭南画派,树立起改革国画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陈树人热爱绘画艺术,也关心政治时局,对清朝政府的腐败深为不满,由于他与高剑父兄弟早年都参加孙中山同盟会的反清斗争,在革命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又创办美术院校,广收弟子,多所成就,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迹。1923年参与国民党改组工作,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部长、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广东省代省长等职。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中央侨委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等职。1947年辞职,定居广州,专心画艺,与高剑父、高奇峰同为岭南画派三杰。其画风清新、恬淡、空灵。独树一帜。1948年10月4日,陈树人因胃溃疡不治,在广州逝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树人作品真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07——1932)广州番禺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先生长子。1925年后入读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的香港《工人日报》社副社长,中共顺直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32年8月10日,被反动派绑架。</span>同日午夜,又被秘密押至河南南石头“惩戒场”惨遭杀害。牺牲前,他对反动派严正抗议,忠贞不屈,大义凛然。时年二十五岁。该处一位杂工深受感动,遂冒生命危险将烈士被害真相及烈士遗物秘密送至故居樗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男儿有泪不轻弹,陈树人于悲痛之余,作“哭子复”诗8首,并将其居室名为“思复楼”。</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何耀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1897-1927)。福建永定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省港大罢工著名领导人。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届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一届香港总工会委员兼交际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会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不幸被捕。于4月22日转押到南石头监狱,被秘密杀害,时年30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省港罢工委员会部份委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秀丽————</span></p><p class="ql-block"> (1933.5.13-----1959.1.15)。广东清远人,出生于广州市一个贫苦家庭。十二岁进火柴厂当童工。建国后先后在广州市和平制药厂、何济公制药厂当包装工人。1958年12月13日,所在地车间因酒精瓶破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她侧身卧地,截住燃烧着的酒精,已经成了一个火人,工友们扑过去为她灭火,她在奄奄一息中仍然挣扎着说:“别管我,快去抢救金属钠……。”这一场严重的爆炸事故被避免了,但是,年轻的共产党员向秀丽受了严重的烧伤。她的上衣烧得只剩下衣领,外裤只剩下裤头和左边的口袋,全身皮肤除了颈部以上和裤带部分外,全都烧伤了,双腿和左手的肌肉烧得焦黑。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当人们在“向秀丽同志事迹展览会”里看到她被烧毁的衣、裤和她烧伤后的照片时,许多人不禁热泪盈眶。秀丽路是为纪念向秀丽烈士,而将五条老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恩宁路、大德路)变称秀丽路,在当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后逐渐恢复原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秀丽光荣牺牲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陈毅、林伯渠等同志都分别作诗或题词纪念她。林伯渠同志的诗写道:“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一身正比泰山重,风格如斯世所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介绍两个今天现代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安珂————</span></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1983年3月)。河北赞皇人。在1978年2月应征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1年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安珂从部队复员后,曾任广东广播电台政法记者。1983年3月8日,为保护同志生命财产安全,与持刀歹徒搏斗中身中多刀受重伤,壮烈牺牲,时年24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复员期间的安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牺牲后,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安珂"模范共产党员"称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全国理事会追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追授予中国"八十年代卓越青年"和第二届"中国雷锋"称号。我和安柯以及安柯妈妈都认识,特别有感受。年轻的安柯,他的母亲该多么心疼!以雷锋为偶像自己终于活成了雷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邱兴和————</span></p><p class="ql-block"> (1987.7-2013.6)。广东开平人。曾任广州军区警卫营二连代理排长、中士军衔。曾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12年被广州军区司令部直属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2013年6月26日,邱兴和在临江大道营门查哨时,听到有人在江面呼救,他奋不顾身跃入江中,群众安全脱险,他却因水流湍急、体力不支沉入江底,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此后,原广州军区授予邱兴和“舍身为民模范班长”荣誉称号,所在班被批准为“邱兴和班”,共青团广东省委追授邱兴和“广东五四青年奖章”,共青团中央追授邱兴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15年9月30日,邱兴和烈士雕像在越秀区江月路广场揭幕。中国军人训练有素的典范,铁骨铮铮映军魂,义行灼灼谱华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靠近东门出口处附近,是辛亥革命公墓,矗立着77位革命志士的墓碑。似乎感觉到当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轰轰烈烈辛亥革命的烽火硝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沙基惨案烈士墓————</span></p><p class="ql-block"> 原在东沙马路大宝岗邓荫南墓侧,1957年迁往银河革命公墓烈士山(还有10位烈士骨骸因建筑物阻碍未能迁葬仍留原处),在银河革命公墓烈士山右侧。花岗岩石墓碑,正上方刻有两束红花烘托的一颗五角星⭐️,下书“一九二五年‘六•二三’沙基惨案烈士之墓”,右下阴刻李志等40多位烈士英名。并记有“一九五七年三月三十日迁建”字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5年6月23日,广州各界人民5万余人,为声援上海“五卅”反帝运动举行,当队伍路经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到沙面英、法军队开枪射击,当场死亡53人(其中黄埔军校学生有27人),重伤近200人,轻伤不计其数,酿成“沙基惨案”。事件发生后,引起全国各地民众极大的愤慨。9月23日国葬时共得烈士遗骸47具,安葬在大宝岗。其余烈士已由家属先行妥葬,故不在公墓内。其余烈士已由家属先行妥葬,故不在公墓内。沙基惨案烈士墓应该是银河烈士陵园的重点墓葬,墓碑旁边有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的石牌,这墓在整个银河革命烈士陵园中,规格还是很高的。弹指一挥间,沙基惨案今年刚刚好一百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1926年,惨案发生一周年之际,当时的广州市国民政府在沙面西桥脚,即事发地点,立了一个纪念碑。原来的沙基路改为六二三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在沙面东桥边建立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在沙面东桥边按照原来模样建立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口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60年2月26日下午5时40分左右,英德县商业局马口造纸</span>厂发生火灾。驻在距造纸厂7里路的马口硫铁矿的领导得知马口造纸厂火警后,在共产党员马德林等的率领下,立即组织该矿公安干警及广东公安总队韶关支队四中队的武装民警官兵等,组成100多人的灭火队伍,赶赴现场灭火。当灭火队伍到达造纸厂时,厂房烈火腾空,火舌卷扬。造纸厂的职工对前来灭火的英雄们说:“厂里有几桶柴油,刚才已经爆炸了一桶,进去十分危险!”英雄们为了抢救国家财产,置生死于度外,毅然挺身扑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事发地点马口造纸厂。在救火过程中,由于造纸厂几桶柴油爆炸,造成45人受伤,19人死亡,民警邓光福、阮恩裕当场牺牲。造纸厂厂房和宿舍全部烧光,物资损失20182元(不包括医药费)。这就是当年轰动全国的“马口事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援药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源送到,</span>干部群众守候在病房前为伤员献血、祈祷,场面感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5年4月1日《羊城晚报》题为“马口事件不止13人牺牲,埋名六壮士揭出尘封内幕”的报道,披露出当年马口纸厂的那场大火,牺牲的英雄不止13人。后经多方查证,终于在尘封了45年的材料中发现,那场战斗还有3位解除劳动教养就业人员和3位正在劳动教养的人员献出了生命!但由于身份“特殊”,他们的名字始终没出现在灭火英雄谱中。据此,“马口事件”牺牲的勇士应为19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陵园承载了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蕴涵着革命红色基因,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陵园,就如同走进广州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之中。几十年来,长年寂静,只有春三、四月热闹的银河革命烈士墓园,其实承载着一部巨大厚重的广州近代史,我在一页一页地阅读着……因为家国情怀,所以重温历史,以史为鉴。举头仰望:清明渺渺烟雨,浩瀚天地之间,无数英烈如蒙太奇镜头一般走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