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月禾38109940 </p> <p class="ql-block"> 2025-03-30:阳光灿烂的一天,我们陪伴爸妈去家乡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乘坐航船去六横,如今的航船与六横的大岙码头都是面貌全新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陪伴老爸老妈回到了几十年没回去的家乡-佛渡乡石门岙村。(佛渡岛以前的自然村包括:东岙村、鸡爪村、永胜村、石门村、捕南村、沙岙农业村和佛渡渔业村)</p><p class="ql-block">根据政策要求,佛渡整个岛及各个村庄已被国家征用(与当年小洋山一样,用于建深水港区集装箱工程),因此,佛渡的好几个村庄的村民全都要搬迁,房屋拆迁包括祖先的坟墓以后也要重新迁葬,因此我妈作为家族成员的长者,只有她能去指认出原来上几代先人的坟穴归属,我们就陪伴行动不便的八旬父母踏上了佛渡回乡的探访之路。</p> <p class="ql-block"> 佛渡是我外公外婆(我们叫他们为阿爷阿奶,他们一直称我与弟弟是孙女、孙子的)家乡,六十年代我妈妈作为村里接受教育最多-师范毕业,成为村里最早的女秀才走向教师岗位,是让村里人羡慕的吃国家粮的知识分子,又嫁给了同是国家干部的我爸,我外祖父母也为我爸妈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我与我弟、我妹都是在佛渡外祖父母家出生的,因为我爸妈在其他地区工作,我与弟弟就一直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读二年级才离开佛渡石门村回到爸妈身边,过了几年后我外祖父母也离开了佛渡来到我爸妈工作的六横岛定居,我在11岁那年远离家乡来到上海生活,我在佛渡石门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至今印象深刻!外父母家的印象太深刻了,因为从小跟着阿爷阿奶,村里的乡邻都喜欢我,印象中小小年纪的我就能常帮着二个老阿太穿针眼,老太太会摸出几颗蚕虫给我吃,在我11岁离开家乡到上海之前,我经常与弟弟两人结伴从六横回到佛渡石门村,乘车乘船,翻山越岭,对二个年龄小(不到十岁)的我俩来讲,爸妈都没空陪伴的,很放心让我与弟弟独自来回的。最让我们害怕的是每次翻山越岭的路上会看到山路旁的坟墓与草裹棺材,每次要经过,我与弟弟就拼命的奔跑,我常常跑不过比我小二岁的弟弟,纵然这样心里害怕,但我们还是喜欢回到阿爷阿奶家,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库、那里的溪坑.….记忆犹新,夏天的傍晚,每天阿奶端着一大盆去溪坑洗衣服,她常会选择溪坑的上游高处,因为她要干净,认为上游的水清(下流洗衣服的村民多),因此我与弟弟会跟着阿奶走更高的石阶上去,年幼的我们不晓得累,阿奶洗衣服,我俩就在另外的水洼处自己玩,能够玩水就开心。我们会跟着阿爷阿奶上山采松果,拉松毛,采棉花,两个人合抬湿漉漉稻草,水井旁打水...幼年时的情景至今留在脑海中浮现,乡情常在梦里出现。</p> <p class="ql-block"> 自从我离开家乡,佛渡就成为我的回忆,曾经在外祖父母相继离世后,十几年前,我曾带着老公跟着我父母回过一次佛渡,变化太大了,在村里老人心目中曾经幼小的我也有五十多岁了,我特意去看了那条溪坑,已经没有了我记忆中的水流了,可能在当时幼年的我眼里,溪坑是很高很长,水流很大,但当我四十年以后再去看,发现这溪坑很窄,水流又小,且坑周围杂草丛生,那肯定是村里人不再用溪坑水了,每户都盖起了二层小楼,接进了自来水管,有的还在自家的院子里打了口井,因此溪坑已经不是我当年幼年时的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又一次踏上佛渡的土地,我又年长了十几岁,爸妈是八旬老人,在路上遇上我父母认识村里的老人村民,双手握住讲起来以往的事,看到我,竟然讲到我婴儿时很难养的往事(小毛头时我很会哭,晚上不肯睡要人抱),往事一幕幕在村里老人的叙述中再现。</p> <p class="ql-block"> 现在有手机方便传递家乡的消息和情感,通过电话、语音消息或视频通话,家乡的方言和亲人的声音重又在耳畔环绕,感受到浓厚的乡情和乡愁,今日里乡邻重又相见,感慨岁月的流逝,看到老人们与我的老爸老妈拉着手问好的欣喜,让我感动,纯朴的乡情永驻在内心深处,尽管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邻相见不相识,但乡音未曾忘却,儿时的记忆是最最深刻与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 故乡景,平淡而醉人,故乡记忆,永不褪色,时光远去,故乡情深留下!最喜欢的歌曲就是《故乡情》:</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足印</p><p class="ql-block">几度山花开,几度江潮起,童年的欢歌依然记在心。他乡山也美,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爱乡一呀寸心...</p><p class="ql-block">故乡的爱,故乡的情,故乡有我可爱的乡亲,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月儿的相依永远记在心,他乡也有爱,他乡也有情,难锁我梦中故呀乡行...</p> <p class="ql-block"> 村里现在全部都是二层小楼。照片的右边楼房现在是堂舅家盖的。原来是我外祖父母家的老宅,以前是平房,印象中房间里还有搁楼,我与弟弟常常从活动扶梯爬上去,上面都堆放着外祖父母的杂物。老宅的院子挺大的,夏天都在院里乘风凉,那时还没有电灯,村里人就在月光下摇着蒲扇聊着家常,我与弟弟躺在饭桌上,由奶奶给我俩摇扇子赶蚊子,直到我俩睡着了,才把我俩抱进屋内挂着蚊帐的床上。当躺在院子里桌上听大人们讲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事,其实年幼的我听着是有害怕的,所以总是眯着眼睛不敢看黑呼呼的周围(山与树木)。如今我已有60多了,仍然惧怕黑暗,这多少与小时候的感觉有关系的。</p> <p class="ql-block"> 幼年时印象深刻的大溪坑现在只是一条小水沟了。当年的大溪坑水流又大又急旦很清澈,夏季的傍晚,村民全部来到溪坑边,男的洗澡,女的洗衣,欢声笑语很热闹的。我们小孩子也分别在溪坑上流或下流或旁边随意玩水。如果遇上下过雨,溪水流得更急,我们常常把脚伸在溪水里,可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 拍了几小段部分溪坑的镜头,已经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了,大部分被村民建房给圈起来占用了,即使有几段露在外面的也只是水沟而已了。</p> <p class="ql-block"> 幼年的记忆是深刻的,我在十岁以后的四十年间就几乎没回过佛渡石门村,但溪坑永远是我脑海深处最清晰的画面,常常在梦里也能见到小时候的情形。溪坑下方的这口井也是印象深刻,因为当年曾在这里由一个拍照人为我与外祖父母拍了第一张合影。当年农村人几乎不拍照的,好像讲有个人来到村里在这口井的旁边拉了一块大大的白色幕布,前面放二只木凳,给村民们拍照,因此我阿爷阿奶也带着我与弟弟也来拍了一张合影,这张黑白照片年代久远,没好好保存,待阿爷阿奶离世后我想起来要保存相片,人像已经很模糊了,很难再恢复相片的原样。但这口井,当年拍照片的地方让我永远记着。所以这次回去我也特意走过去看了一下。这口井仍然静悄悄地存在,井水照样很满,但年代的变迁,如今用井水的人日渐减少,小年轻都习惯在家用自来水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小岙,当年石门村的小学就在小岙,校舍如今还在,但已经荒废了,隐形于树木之中。我与弟弟在小岙学校读过一年级,那时小学就二个老师,是宁波人方老师与陈老师,他们是夫妻,育有二个儿子,大的叫方兵亮,与我弟弟同龄,是很要好的玩伴,小的比兵亮小二岁,也常跟在后面一起玩的,之间也有好多难忘且记忆犹新的往事…今天来到小岙,是从小岙的山坡上去,去祭扫祖先的坟碑。</p> <p class="ql-block"> 小岙的村民没有几户,即使有几幢楼房在,也没什么人居然,因为基本上都去外地打工挣钱去了,留在村里的也只有若干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多数的房屋都是空置着房门紧闭的,因此很安静,只见到田野的桃花与杏花、梨花独自竞相开放,给田野增添了无限生机。</p> <p class="ql-block"> 妈妈上了年纪,八十多的她腿脚不方便,平地走路也费劲,我们一般会让她坐轮椅出行。听闻整个佛渡土地被征用全部拆移,她的上几代祖先的坟墓也要被重新发掘迁移,作为家族长者的她,一定要我们陪她来看一看指认一下祭扫一番,但山路崎岖很陡,平时也很少有人前来,妈妈在二个女婿与另二男性亲友的架扶下,沿着难走的山坡坚持上山,带着我们给祖先墓碑祭扫,并给我们叙述上几代的故事,以及她小时候所经历的往事。今天我们几个陪她与老爸前来祭祖,也是为了让她能够圆自己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上山不易,下山更难,有四个男性相架扶,我妈才能够平安的完成这段艰难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 这个水库给我同样的印象深刻。以前从六横到佛渡,只有乘小航轮来往,佛渡的码头是“道头嘴”,走上码头不远处就是水库。沿着水库走到山脚下开始沿着山路往上走,翻山越岭后经过好几个村庄才能到达我外祖父母的家“石门村”。山路虽然崎岖,但对于年幼的我与弟弟来讲也是很熟悉适应。记得九岁还是十岁那年,八岁弟弟因为被我妈教训,在一个礼拜日的早晨他给我留条“姐姐,我逃走了”,独自悄悄的离开六横,这么小的年纪一个人乘车又乘船跑到了佛渡阿爷阿奶家,也不知道他竞会有如此大的胆量独自翻山越岭远行,到小岙约上同龄的兵亮(也因调皮常被做老师的妈妈教训),两个孩子商量好要离开父母,独自乘船出走,我弟弟讲要去上海找大姑妈,兵亮讲要去宁波找外婆,他们根本不知道上海与宁波在那里,就天真的认为只要乘船就可以去往他们心中的地方,八岁的孩子懵懵懂懂根本就是无知,我弟弟还从阿奶家抱出来才二. 三岁的妹妹(比他小五岁),与兵亮二人步行一个多小时也是翻山岭到达“道头嘴”码头,因为实在背不动妹妹了,就把妹妹放在水库旁的路边,叫妹妹自己坐好,二个小男孩就跨上了停在码头边的小航程准备乘船离开,巧的是我应爸爸妈妈委派,独自一人前往佛渡去阿爷阿奶家寻找,看看弟弟在否。待我乘的航船到达码头,我就急急上岸快走,竞然看到在路旁大哭的妹妹,听她讲哥哥自己走了,我一听赶紧抱起妹妹,奔向码头上寻找弟弟,所幸他们乘坐的船还停在码头(开船时间未到),我弟与兵亮坐在船头,他们估计认为获得了自由,显得很放松,我一眼看到大声叫他俩下船,弟弟毕竟年幼,也蛮听我的话,看到我焦急的在叫他们,就下船了…那年我大概是十岁,弟弟八岁,妹妹三岁。</p><p class="ql-block"> 天哪,还好还好被我追上了,弟弟与妹妹都能够安全的回家了,所以今日里再次看到这个水库,往昔的一幕幕情景重现眼前…如果当年不是我及时赶到,那弟弟与妹妹会怎样,真的不敢想,我与弟弟感情很深,从小他跟我在一起不曾分开过…到现在每次讲到我们小时候的事儿,妹妹还一直讲当年幸亏是我这个阿姐把她给拾回家的,因此现在想来我也为以前我的懂事而感动。</p> <p class="ql-block"> 佛渡岛有着7.28平方公里的面积。1949年10月成立佛渡乡人民政府,1958年9月为六横公社佛渡管理区,1961年为佛渡公社,1984年4月改为佛渡乡,隶属普陀区。岛上有7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825户,2871人。2007年10月,撤销佛渡乡,并入六横镇。现在合并统称为佛渡村了(大村),这是佛渡村的村委会所在地,原来的“道头嘴”码头也不再使用,所有航船班次全部迁往佛东村“沙岙码头”。佛渡地处六横岛西南海域,距国家级保税港区——梅山保税港区3.15公里,东隔双屿港与六横岛相邻,南与象山港海域相连;西隔汀子港与宁波北仑相望;北为佛渡水道,距沈家门街道32.7公里,在建设中的总投资175.2亿的六横大桥将经过佛渡,佛渡岛以后作为港口用地,该地拟建设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陆域先行工程,旨在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通过能力,优化港口物流效率,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该工程将为佛渡作业区港口的全面开发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港口功能升级和规模扩展,助力宁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港口。</p><p class="ql-block"> 以后渐渐的,可能一年或二年,佛渡的村民全部迁移到政府指定的六横某一个地区,他们将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佛渡,对村民们来讲,即使万般无奈和不舍,祖辈上几代人的回忆即将画上句号,那个充满岁月的村庄,装满故事的家,以后也就只剩下回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心里脑海中,佛渡就是我少年时期永恒的记忆。佛渡岛滩涂区域辽阔发达,佛渡紫菜,远近闻名!前几年,住在沙岙村的表舅经常送佛渡紫菜给我父母,这是头道紫菜又嫩又鲜,入口即化,可好吃了。随着佛渡以后的变迁,不知道若干年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呈现,拆迁的先期登记, 就像告别的序曲, 村庄的记忆, 将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 离开村之前,我们与爸妈都在村口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离开石门村之前,我又去看了记忆深刻永远难忘的溪坑,现在就是一条小水沟了,且已经几乎没水了,村里又建造了好多的房子,基本上把原来的溪坑给填了或隐蔽了,即使有二小段露天的也是没啥水了,听闻到溪坑的最上游建水库关了闸门,所以溪坑就没水了,也废了.….我童年的记忆也永远停留在脑海中了。这次回来走一趟,估计我以后也不大会有机会再来了,因为佛渡所有的村庄全部会被拆除,村民全部会被迁移,佛渡的所有原住民从此要离开家乡,落户到政府给指定的地区,他们以后也没有家乡可回,家乡所有的情结与一草一木永远停留在每一个佛渡人的心中与脑海中,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为重,再见了佛渡,再见了乡里,我用手机拍摄了数段视频,留作自己追忆的念向。这个曾经给予我快乐幼年的小村庄,以后就只存在于回忆中了。</p> <p class="ql-block"> 手机拍摄合成后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地爿,这个熟悉的村名,以后也会随着佛渡的全部拆迁也会成为乡民脑中永远的回忆,我至今还记得在我与弟弟儿童时期,会经常跟随村里的孩子一起去地爿的海滩泥涂抓小蟹,双腿陷在海滩泥涂里,腿深一脚浅一脚的,手也全部是湿的泥沾上。地爿有一条村民自筑的海塘路,一边是海滩另一边是水库,我们那时手与腿都脏得不行,就到水库边沿去清洗。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个时候大人都没空管我们,我们那时也不过只有七. 八岁,胆子就那么大,上山采果、去海滩摸蟹,根本就不知道害怕或担心,现在想想真不可思议啊。</p> <p class="ql-block"> 村路二旁种是村民种植的桃树、梨树及桔树,听介绍讲,一旦拆移,这些果树也将得到赔偿的。</p> <p class="ql-block"> 乘车经过,可见到三二个村民在村子里的河道上钓鱼,各家都拥有漂亮的楼房,事实上都是空关的,住的人口很少。</p> <p class="ql-block"> 走在佛东村安静的村路上,只听闻见鸟鸣与闻到花香。脚步是轻盈的,这个“悬居海洋之中,东西两山对峙,南北水道相通”的岛屿带给我的情绪相当丰富。因为领略过花开干朵的热闹,才守得住热闹过后的孤单和冷清,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修行,修行中的岛都带有某种香气,抑或是观音衣角留下的淡淡梵香。佛渡,渡他也渡我。</p> <p class="ql-block"> 在去码头的路上,远远的就见到一座寺院很醒目,看一下时间离开船还有一个多小时,于是我步行二十分钟拆回去寺院。</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二年前,我代表妈妈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参加大型佛事,组织带队的正是佛渡的“百山观音禅寺”五个师傅,与他们天天在一起相处了七天时间,几个师傅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彼此都加了微信与联系方式,我曾跟他们讲过,有机会我到佛渡的话会去拜访他们。</p> <p class="ql-block"> 今天路途经过,妈妈告诉我这就是“百山观音禅寺”,我顿时想起来二年前与师傅们的接触与交流,顾不得吃力,与老公、妹夫一起前往寺院,这是老天爷的按排,在我即将离开佛渡之前,还有时间可以让我前往看看,探访师傅们。</p> <p class="ql-block"> 二年前在离开“大相国寺”前与二位师傅合影,感谢他们给予我的指点与帮助。</p> <p class="ql-block"> 站在“百山观音禅寺”的高处,可眺望正在建设中的六横大桥。</p> <p class="ql-block">六横岛是舟山第三大岛,湾岬相间。位于舟山群岛新区南部海域,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处,被称为“宁波海上后花园”;六横与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胜地朱家尖、武侠之乡桃花岛仅一水之隔,海陆交通十分便利。岛上山峦起伏,依次有6座山体横亘其间,“六横”之名由此而来,由六横、佛渡、悬山等105个岛屿组成。</p> <p class="ql-block"> 乘坐航船从沈家门去六横。航船分上舵(票价23元)、中舱与下舱(票价18元),船舱内非常宽敞舒适与整洁,都置空调,以及电视机让乘客观看,一个小时的航程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很快的。</p> <p class="ql-block"> 乘船出发</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站在船舱的走廊上看乘风破浪的浪花,并拍摄沿途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六横礁潭村是我爸妈以前工作与居住时间挺长的地方,我外祖父母在我爸妈建造了三间楼房以后也从佛渡搬到这里居住,也住了三十多年直到他们离世,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现在是很冷清了,左边的老建筑都是当年的商铺,在我老早的记忆中,曾经是很热闹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太熟悉的村路。</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礁潭村已经没有了七十年代时期的热闹,那时的礁潭一条街商铺很多的,供销社,手工业社,邮局、医院、学校、以及肉店等都在礁潭,包括开往其他村庄的公交车站起点也设在礁潭。礁潭设有有小学、中学。别的村民凡是需要采购、上学、乘车、就医、买肉啥的都要到礁潭来,那时的礁潭是中心地区,所以我爸妈在这里申请地块建造了当年礁潭村第一幢二层高的楼房,也都是依赖礁潭村民们的赶工相帮,我爸妈在礁潭村民心目中是挺有影响力的,我妈是礁潭小学的老师兼负责人,村里的孩子们都是从她的学校毕业的,无人不晓张老师,无人不知在公社工作的胡同志。我妈妈不但在礁潭小学教过书,她还去过台门小学,西厂小学,下筑山小学等,她与我爸走遍了六横的无数村庄,因此张老师的学生遍布六横的各个乡村区域,很受村民与学生们的尊重。因此我作为张老师的女儿,尽管我在11岁就离开六横,但我的名字也得以被村民以及同过三年学的同学给记住。</p> <p class="ql-block"> 我家院子前面有一棵柿子树,这是村邻夏亚家人种植的(夏亚比我大二岁,也曾是我小学同学),每年的九. 十月,红红的杮子全挂满了整颗树枝,春天里柿子树是绿叶生长时期。</p> <p class="ql-block"> 家里院内的这颗海棠树在每年的这个时节都是花开缤纷,她独自盛开吐露芬芳,随风洒落满地。</p><p class="ql-block">因为爸妈上了年纪,很少回到礁潭,一年当中爸爸也只有二至三次回来一趟来开个门通风,但到了清明时节,我们如果有时间就会回来看看,给山上的阿爷阿奶去扫墓,所以也自然的在海棠树上站上一会。很怜惜这么美丽的花掉在地上又奈何,植物的规律就是如此,不管是否有人欣赏,花开花落,它只做绚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对于树与花来说,它并不在意是否能被人注意,它开花是因为它是树,到点就要开花。如果能被人欣赏,那固然是好;即使没有,也不妨碍它独自绽放。开花的意义不在于被人欣赏,但它知道开花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一本书上见到描写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p><p class="ql-block"> 海棠花也是如此呀!谢谢你美丽的海棠花,独自守护着我们的家园,给家园增添了一抹色彩鲜艳的景象。海棠全心全意默默的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开花,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欣赏,而是为了极力的绽放,是为了证明美的存在。只有拼命绽放的生命,才是真实美丽的;只有生命美丽的时候,存在才是美丽的。</p> <p class="ql-block"> 自然的美,从不需要他人的欣赏和赞美,它是自然的喜悦,自性的芬芳,自带的光芒。走在村舍路上随处可见墙角或房舍院墙之间的各种开花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 悄悄绽放的花朵,无论现在来看花,还是未来见花,花的美都在那儿,它不因人的到来和欣赏而绽放,也不应人的无视而委屈叹息,美的就是美的,大自然的美,无需别人的喝彩与欢呼。</p> <p class="ql-block"> 走上这条石阶会经过水库,然后我们去到山上阿爷阿奶的坟地除草及祭拜,上山的路不好走,一年来一次,周边杂草丛生,树叶厚厚的铺满挡道,上山下山都比较滑,所幸天气好,如果是雨天,行走更不方便了。老爸也是不容易,这么大年纪陪着我俩前去,他与我老公两人负责清理墓头长出来的杂树杂草,我负责祭供。其实我一向是比较胆子小,会恐惧,尤其在这样的环境中,现有老爸和老公在我身边,我也能够放松下来,我是阿爷阿奶从小带大的,心里珍藏一份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村邻院子里大多都种有果树,很茂盛,秋季都会有果实。这种树是“柚子树”,又称“文旦”,我们六横人叫“抛”树,长出大大的果实称它为“抛”。七八月份以后“抛”沉沉的挂满树枝,我老公特别喜欢吃。</p> <p class="ql-block"> 这种只有在夏季以后才能吃的“抛”果,圆球形,扁圆形,横径通常10厘米以上,淡黄或黄绿色,果皮甚厚或薄,海绵质,油胞大,凸起,果心实但松软,捧在手上沉甸甸的。如果我们十月初回来看,那“抛”果随手可摘,因为村里居住的人口很少,年轻人都离乡去了外地工作,老年人也吃不了那么多“抛”果的。</p> <p class="ql-block"> 这棵铁树长得真好茂盛,现在种在老公姐夫家的院子里,当年我父母离开六横调到沈家门工作之前,让建国姐夫把我家院里的这颗铁树给移植到他家去了,几十年后,铁树开花,种植在姐夫家越来越壮实。</p> <p class="ql-block"> 这株种在路旁墙角的紫荆花也尤其好看,估计它也是每年独自绽放,让从路上经过的行人都会多看几眼,去年我也看到这株紫荆,今年又长开了,花枝更多了,真的是倩也不争艳,独自芬芳!</p> <p class="ql-block"> 摄于手机里的乡情</p> <p class="ql-block"> 回到如今家人居住地沈家门渔港,回到父母的身边,父母在那里,那里就是我的家。说起来,我有好几个故乡,佛渡石门是我的出生地,六横礁潭是我的读书启蒙地,沈家门是我父母亲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我在另外一个城市成长、工作与生活,当人问起我是那里人,我都会自豪的相告,老家在舟山!</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我的小学同学,故乡在我脑海中有着好多难以忘却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偶然在美篇平台看到征文“手机里的乡愁”,勾起我对故乡的情思,手机里珍藏着拍摄的无数故乡的照片与视频画面。在如今这个信息飞速流转的时代,手机已成为我的好帮手,我习惯用手机拍摄记录,四月初返回故乡又悄然收藏了浓浓的乡情,每一张故乡的相片、每一段家乡话的语音、每一次与家乡人的见面谈话,都见证着故土的画面。于是我重新整理照片,用文字串联起这些珍贵的点滴,合成文字与视频永远保存。</p><p class="ql-block"> 完成于2025-04-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