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阵线

以民为大

<p class="ql-block">昵称:以民为大</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94438</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孙中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将士访问中山县中山纪念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80周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看六十年前1965年的照片:蔡廷锴(中)1932年淞沪抗战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少康(右)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时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斌(左)原白企乡抗日民主政委会乡长、时任中山县副县长。黄联安(后排左)时任纪中副校长。蔡廷锴的随员(后排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郑少康、李斌受到乡里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两位前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忘初心、砥励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建成的中山纪念中学由孙科秉承其父孙中山先生“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而创办。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石门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校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下记录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9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1921年这里是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中山纪念堂由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设计,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纪念碑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观音山顶上,循“百步梯”上蹑498级可通达。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建同处于广州城传统中轴线上,连成一体,气势雄伟,成为广州近代城市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成,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而尖,碑内有梯级可回旋至顶,第一、第二层四面都可凭栏俯瞰。更高处,每层有窗可向外远眺。石碑的正面是长约7米、宽约4米的巨型花岗石,上面刻着孙中山的遗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州中山纪念堂独有的,云鹤华表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华表只在中国皇宫式的建筑出现,中山纪念堂建有华表,显示出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十六年(1927年),旅居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华侨为纪念孙中山,集资兴建广州市中山图书馆,由林克明教授设计。并於1933年10月15日落成开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0月25日,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接管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1955年5月,省市两馆正式合并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6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迁到文明路新馆後,北馆成为广东文献专藏所在地,至1989年正式对外称孙中山文献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1917年7月定名为广东省立图书馆;1933年10月广东省立图书馆并入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1950年7月广东省立图书馆改名为广东人民图书馆;1955年5月广东人民图书馆与广州市中山图书馆正式合并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6年,邓小平同志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题写了馆名。2002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更名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州中山路,原名惠爱街,20世纪40年代后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路”,全长9公里,由东到西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八路。</span></p>